杨晓东+王辉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由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一个从自觉到到不自觉的历史进程,是中国社会实践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同中国所具有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正确回答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论。这一理论和实践是不以人的客观意志为转移的,是中国历史发展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必然选择。
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立场、观点、方法,为世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和锐利的思想武器。历史经验告诉我们,20世纪上半叶的俄国十月革命实践而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列宁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忠实继承者,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时俄国的实际相结合,从而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马克思认为:“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1](p256)“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2](p223)强调“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控制下解放出来。”[3](p237)历史证明,有着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具体的结合本国实际,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虽然马克思主义学说和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它不可能全面的、整齐划一的指明每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具体发展道路,包括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可能提供现成的、一成不变的答案,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革命和建设指导思想,要经历一个本土化、与具体国情相结合的过程。正是基于这一点考虑,将其民族化、中国化,并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真理性和本质要求决定的。
二、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和经验决定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近代以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局面,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不懈的努力,不断的寻找着指导社会变革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代表广大人民利益政党领导下逐步形成了新的、正确的理论指导。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完成了近代中国的三大历史任务,这是由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决定了要实现这一伟大历史任务必须适应这个时代发展的要求,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和通过和平方式改造资本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理论飞跃成果。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道路,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和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第二次重大理论成果。
可以说,“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4](p707)实践证明,正反两方面的历史和经验必须总结和借鉴,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寻找适合各个时期中国实际的革命和建设、改革的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和完善,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所决定。
三、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推进马克思中国化的思想保障
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5](p406)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理论需要经历了一个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当代中国的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做到既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又坚持理论创新,使之具有中国特色,这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探索和努力而做出的唯一正确选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所在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紧抓住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6](p382)中国的国情和具体实践告诉我们,一切照搬别国经验、照搬本本上的理论、脱离客观实际,“唯书、唯上”必定要失败,大革命的失败、左倾冒险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的出现、反右倾运动、反右派斗争、文化大革命等都得到了明证,必须进行理论创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创立。邓小平同志总结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表述的科学论断,解决了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走自己的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上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7](p455)适应党情、国情、世情的变化,解决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而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保障。endprint
四、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和落脚点
毛泽东就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者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得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8](p1094)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取得革命胜利和改革成功的基础。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很多的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9]p342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追求目标。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为了不断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从而最终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全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群众利益无小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思想,无一例外的证明了这一论断。
实践证明,只有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从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既是一个前提也是最终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和归宿,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刘先春.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论坛论文集.2006
[11]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肖浩辉.湖南社会科学.2006
[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征.李宝平.理论界.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