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乃霞
【摘要】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文对阅读教学的突破提出了几个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突破;引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在修订稿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对话,和我们平时生活意义上的谈心式的对话不同,这是一种教学意义层面的对话。这种对话是着眼孩子终生成长的对话;是为孩子成长铺垫下基石的对话。而文本是学生、教师、编者这一多层次对话的媒介和基石。在课标中是这样表述:“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句话就是俗话说的,带领孩子在文本中走个来回。由此可见,引领孩子走进文本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一篇课文知识点繁杂,如果什么都抓往往会什么也抓不住。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这需要老师依据学生、教材、教学手段等教学现状进行恰当取舍,这样教学效率才能高,学生素养提升才能扎实。
一、抓住课题,登堂入室
课题是一篇文章浓缩主旨的精华,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课题无疑就是文章的窗口。透过这扇窗口我们才能得以窥见文本全貌,走进主人公心灵深处,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甚至遣词造句表达方式等信息。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课题,要是能够抓住课题,敏锐地把握课题对于开展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从课题入手进行阅读教学往往会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不妨通过文题来聚焦文本的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目标。
如教学《小稻秧历险记》一文,揭题之后,先指导孩子弄清楚“脱险”的意思,再围绕课题质疑:想知道什么?于是就出现了非常有意义的问题:小稻秧脱险了吗?如何脱险的?遇到了什么样的危险?……然后让孩子带着疑问读书,思考哪些疑问可以解决,带领学生对刚才的问题进行梳理。最后引出文本的重点: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是怎么样脱险?这就以课题为中心,抓住了文本中的脉络,扣住教学重点展开训练。
二、扣住词句,引领有度
词句是文本最基本的构成,任何意义都是需要借助于词语才具有价值。词句是文本意义最形象的外延和具象的表达。因此教学中老师必须关注词句教学。由于文本中语句繁复,也要主次之分,次要采取以读代答等即可。而最能体现文本主旨特色,具有鲜明写作色彩,学生难以理解的语句才是阅读教学中需要老师扣住,下大力气反复引导体悟的,也就是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如《夹竹桃》一文中韧性是夹竹桃最鲜明的特点,是必须要引领孩子领悟的重点。作者为了突出夹竹桃的韧性连用了两个“一直”。“一直”也就是夹竹桃韧性这个特点的具体描写。鉴于此,这句话就是一个应该重点品读的语句。围绕这句话,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流程:
师:夹竹桃经过了哪些季节?多长时间?
生:经过了春、夏、秋三个季节。
师:是多少个月?多少天?
生:九个多月,二百七十多天。
师:从这些数字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夹竹桃真是非常有韧性,真是常开不败,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指名学生读书,要求读出夹竹桃开放的时间长。)
师:夹竹桃分别陪伴了哪些花?漏掉哪一个了吗?
生:陪伴了迎春花……玉簪花、菊花,一个也没有漏掉。(指名学生读书,要求读出韧性。)
生:……(略)
这个教学片断中,笔者围绕“一直”这个词句,将“一直”具体化为“多少个月?是多少天?”一下子就将抽象的内容和孩子们日常经验结合了起来,孩子们也就能够体会到时间的漫长,悟到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这是全文教学的重点了。
三、习题引领,统摄全文
作为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习题,却往往被我们很多老师忽视。以往习题只是被用来复习巩固,一般是放在课文学习最后一个环节。课后习题,是编者意图、教学目标等在教材中的具体化体现。在开展阅读教学和文本开展对话的时候,我们切不可放弃习题在阅读教学中独特作用,应该将习题也纳入到阅读教学整体思路中去,进行通盘考虑,准确把握编者的意图,从而寻找出教学突破口。据笔者经验,如果能用好课后习题,那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贯彻教学目标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螳螂捕蝉》这篇课文课后习题中要求孩子能够复述课文。复述课文是对文本材料的再现,对于内化语文素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引领学生开展复述,并能够复述,就成了本文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如何引领孩子复述,并且以复述作为孩子领悟文本主旨的一个契机呢?
师:看来,大家是真正读懂了这则寓言故事。老师还有个问题,吴王开始不停劝阻执意要攻打楚国,现在为什么又不去攻打了?
师:哪位大王愿意先声夺人,第一个早朝?(指几名学生试说。师生从语言、表达习惯进行评议。)
师:几位大王真是英明!通过这件事大王会得到哪些经验教训呢?
生:一个人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身后的隐患。
生:应该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
生:以后待人要宽厚,有仁爱之心。
师:少年用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了吴王,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你是吴王准备怎么奖赏呢?
生:……(略)
师:同样都是去劝阻吴王,但是大臣们差点被杀头,少年却得到了奖赏。这是为什么呢?
生:少年的方法很巧妙。这就告诉我,做事情好的方法能够事半功倍。
生:少年会说话,讲究方法,用迂回的方法劝阻了吴王。
师:是啊,同学们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就是智慧的力量。
这个教学片断中,以复述为手段,围绕说话、人物形象的认识、情感的表达以及生存方式等素养都得到了有效训练,也就突破了复述课文常常游离于阅读教学和生活之外的情形,因此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时我们只有心中有学生、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用语文的手段和过程来解决语文的问题。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