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建春
摘 要: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达到学生主动地参与学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路;难点;重点
如果教师提问得好,可以促使学生集中思维去探究其中的道理;促使学生层层深入步步为营地攻克一堂课的难点;促使学生集中精力去探索一堂课的重点;促使学生疑之成理,信之有据地明辨是非去解疑除惑;促使学生“吃一堑,长一智。”为了达到提问的以上目的,而不至于在课堂上“问而不答”或“问而乱答”我们就应该把提问问在要害处,问在点子上,即问起点、问重点、问难点、问疑点、问忽视点。
一、起点,要能让学生去明确思路
起点,是学生增长新知识的基础。数学的新旧知识之间常有密切的联系。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复习相关的旧知识,(还可以以此作为教学引入)巧妙設问,把学过的旧知识迁移到学习新知识上,可以为学生顺利地学习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例如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学习基础是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课堂上可以先复习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两因数相乘,所得的积的末位应当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这样的提问能促使学生真正弄懂因为“所得的积表示多少个1”应该把末位写在个位上的道理,从而能很自然地过渡到“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所得的积是表示多少个10”应该把末位写在十位上的道理。又如教学“8加几的进位加法”为了把9加几的方法迁移到8加几中来,为了更加突出“凑十法”这个教学重点,向学生提出问题①看大数——8和几相加得10?②拆小数——把5分成几和几?③怎样凑十加?引导学生把9加几迁移到8加几中来,接着教师边板书8+5=13边口算8和2凑成10,10再加3得13,通过以上的设问和引导,学生就能更进一步掌握“凑十法”的三大步骤——看大数,拆小数,凑十加,为学习其他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坚固的基础。
二、难点,要能让学生去思考
难点,是新知识难学的知识点。它是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抽象复杂知识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充分地估计学生在思维活动中的障碍,确定这一课时的难点,接着要分析难点难在何处,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提问才能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上的障碍,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去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攻克难点,掌握新知识。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读写”,中间有0数的写法是这一教学内容的一大难点。有一例题:“写出五千零一这个数”在写之前设问:①这个数是几位数?②这个数的最高位是什么位?③中间要读出的一个0在写时要写几个0?通过这样的几个问题,就把这个难点分散了,成为一个较为容易解答的问题了。
三、问重点,要能让学生去探究
重点,是学习整个知识结构中起枢纽作用的重要的知识点;是一堂课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怎样提问才会让学生集中精力去探索,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较为容易地解决问题,就要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例如教学“根据商不变性质进行简便计算”时,教学的重点是余数到底表示多少。计算7500÷200=?会有相当的学生做成7500÷200=37……1。根据学生做的提问:
①根据商不变性质,把原式简化成什么式了来计算?(75÷2);②简化前的式子计数单位是什么?(7500表示的是7500个1,200表示的是200个1);③简化后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单位?(75表示的是75个百,2表示的是2个百);④竖式中的余数“1”应该是什么计数单位?(表示的是1个百)学生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的探究,最后形成共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多少倍进行计算时,所得的余数必须扩大相同的倍数,才是这道题的实际余数。
四、问疑点,要能让学生去探索
疑点,是学生容易混淆和不易分清的知识点。为了能让学生疑之成理,信之有据地明辨是非,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准确性,要及时提问一些有利于学生解疑去惑的问题。例如在教学时间的简单计算中求经过时间,开始时刻,结束时刻之前,学生接触到的加减运算中的都是一位一位地加减,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向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于是,学生几乎都认为“满10进1,退1作10”这是定律了。当学到时间的简单计算中“分相加满60时向时进1,分不够减时从时退1作60”会产生疑惑,我们就要根据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提出问题,让学生领悟到进率不同。
五、问忽视点,要能让学生吃一堑长一智
忽视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容易被学生忽视的问题。”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严密的学科,而学生的正常思维中的一些弱信息部分很容易被一些强信息所干扰或掩盖。例如在教学比多比少问题时,学生暴露出来的认知失误和思维偏差就是见多就加,见少就减,他们往往忽视“谁多谁少”“是求多的还是求少的”这个大前提。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就要适时地提出问题;能不能见“多”就用加法算,见“少”就用减法算?围绕这个问题,结合例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明确谁多谁少,是求多的是求少的,还是求多(少)多少的,就能使学生深刻掌握有关解答比多比少问题的解答思路和解答方法,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目的,弱信息成分不易被强信息所干扰或掩盖。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而设计的必不可少的诱导语言,是教师传授新知识的媒介。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