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颂
【摘要】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迅速上升以及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选择来华观光游览,旅游景点介绍资料成为外国游客了解旅游信息和中国传统文化最方便快捷的途径。其中,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是难点,并且会直接影响到国外游客对某个景点的第一印象。基于一定的翻译原则和标准,本文通过实例对旅游景点名称英译技巧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寻找规律,归纳总结,以期旅游景点名称英译能更规范化,翻译技巧的运用能更加灵活有效,从而更好的促进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旅游景点名称 翻译原则和标准 英译技巧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中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前景。旅游景点介绍资料是外国游客了解中国自然、人文景观的窗口。旅游景点介绍资料翻译作为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相互间了解的有效媒介越来越引起翻译界的重视。孙艺风(2012)曾在其文章中指出:“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途径,就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战略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翻译的文化纬度的重要性也随之显得日益突出。”旅游景点介绍资料翻译的规范性要求必须适应时代的需求。其中,旅游景點名称英译是翻译的第一步,如果翻译得得体,会激起游客对某个自然景观或人文地理风情的兴趣,甚至会激发游客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民族的感情,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和跨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旅游景点名称翻译基本原则和标准
旅游景点名称往往短小精悍、便于记忆。景点名称英译需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和标准。我国近代翻译史上的著名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一书的“译例言”里提出“信(faithfulness)、达(expressiveness)、雅(elegance)”的翻译原则和标准。现今,对于翻译的准则和规范是后人经过反复实践和总结得出来的,但是依然延续了严复三原则的基本思想内涵,具体可概括为“忠实、通顺、表达”。忠实首先指忠于原作的内容,其次是忠于原作的风格,包括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和作者的语言风格等。通顺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表达基于忠实和通顺,指译者在遵循一定的准则和规范的同时,结合时代特色,尽可能把自己从原文所获取的信息用译入语的读者所理解、接受的语言贴切地表达出来。根据这些基本翻译原则和标准可总结出,旅游景点名称英译要在保留原有信息的基础上,既让外国游客容易理解和接受译文,又能较好地传递中国文化特色。这就需要在把握中英两种语言表达习惯和词语用法的同时,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
二、旅游景点名称英译技巧对比
1.音译(Transliteration)vs.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
音译指的是把一种语言的语音用另一种语言中跟它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语音表示出来的翻译技巧。如:三亚(Sanya)、鼓浪屿(Gulangyu)、天安门(Tiananmen)、九寨沟(Jiuzhaigou)、一线天(Yixiantian)等。音译是景点名翻译中最方便简洁、最常见的一种,一般以地名命名的旅游景点和一些表示特定概念的景区名称,都采用音译来翻译。但如果是国际知名度不太高的国内景点,对国外友人来说,发音和理解均存在一定障碍,从而影响到对该景点名的记忆。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直译源于逐字翻译,有助于保留原名简短的语言形式,但景点名中很多是固定搭配词语,不能拆分。如果景点名称中的专有名称和通名英译后都通俗易懂,一般可选用直译。如:迎客松(Greeting Pine)、黄鹤楼(Yellow Crane Tower)、玉佛寺(Jade Buddha Temple)、紫竹林(Purple Bamboo Grove)、三峡(The Three Gorges)、三潭印月(Three Pools Mirroring the Moon)等。
相对于音译,以上采取直译的译文都基本保留了原中文名的语言形式和美的意境,通顺易懂,有助于让读者产生联想和共鸣。但是,有的景点名采取直译难以让外国游客理解和接受,比如“三亚”直译成“Three Asia/Runners-up”,“一线天”直译成“One Line Sky”,会显得生硬,并且曲解了原意。为了达到忠于原文,并且表意清晰、易于理解的准则,很多时候需要部分音译和部分直译法,如:少林寺(Shaolin Temple)、桃花岛(Taohua Island)、龙门石窟(Longmen Grottoes)、鄱阳湖(Poyang Lake)、洪湖(Honghu Lake)、庐山(Lushan Mountain)等。此外,包含了人名的景点名,通常采用音译加直译,如:赛金花故居(Sai Jinhuas Former Residence)、杜甫草堂(Dufus Thatched Cottage)。
2.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vs.意译(Free Translation)
本文中的“意译”指的是与逐字翻译的直译相对的“意译”。这种翻译方法不再局限于各个词的字面意义,而是寻求原文与译文在所表达的整体意义上的对等。意译可以保留原景点名的文化蕴意,但不用严格遵循原景点名的语言形式。很多中文景点名称蕴含意义丰富,用直译无法把相应的文化内涵译出来,此时可采用意译法,以更加清晰、贴切地表达原意和更好地传递其文化内涵。如:兵马俑(Terra-cotta Worriers and Horses)、颐和园(Summer Palace)、锦绣谷(Valley of Splendor)、拙政园(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飞来峰(Floating Peak)、万年寺(Long life Temple)等。
与直译相比,意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文化空缺,缩小文化差异。试比较,如果将“十三陵”直译为“Thirteen Tombs(十三座陵墓)”,不能体现出该景点的历史意义,我们所说的“十三陵”一般指“明朝皇帝和妃嫔的陵墓”,因此,更可取的译文是“Ming Tombs”。再如“瑶池”是传说中道教崇高女神西王母所居住的地方,位于昆仑山上。如果直译成“Pool of Precious Jade”,根本无法传达出原景点名的文化蕴意,所以宜翻译成“Lake of Immortals”。
3.音译+直译vs.注释(Annotation)
注释可以用来补充诸如背景材料、词语起源等相关信息,便于读者理解。就景点名称翻译来说,注释法一般可分为音译加注和直译加注两种。例如“大观园”可加注释翻译为“Daguanyuan (Grand View Garden)”;“午门”可译为“Wumen(Meridian Gate)”;“太和殿”可译为“Taihedian Hall(Hall of Supreme Harmony)”;“西岳”這一名称在旅游文本中可解释为“the Western Mountain- another name for Huashan Mountain in Shanxi Province”;类似地,“布达拉宫”可解释为“the Potala Palace- a castellar architectural complex in Tibet”。
以上实例中,“大观园”、“午门”和“太和殿”的译文功能等同于完全音译加完全直译法,只是采用了加注的形式。音译加直译法和注释法都有助于对原景点名称进行解释。其中音译加直译更加简洁,注释需通过加括号、同位语(从句)、定语从句等方式实现。但如果要给予细节性的解释说明,宜采取注释,如上述“西岳”和“布达拉宫”的翻译。再如四川“九寨沟”因有9个藏族村寨(又称何药九寨)而得名,因此也可以采用音译加注的方法,译为“Jiuzhaigou(the Ravine of nine Tibetan villages)”。在旅游景点名称英译时采用长度适中的注释法,既能使外国游客明白该景点的名称意义,又能了解该景点的部分背景材料。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忠实、通顺、表达”的翻译原则和标准,除去一些约定俗成的译文,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可灵活选用各种翻译技巧。通过对几种常见翻译技巧:音译、直译、意译和注释等的对比分析可得出,音译是最简略最基础的技巧,直译有助于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意译可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文化空缺,注释可帮助进一步解释说明,补充相关信息。译者可根据需要结合各种技巧,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包惠南.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0.
[2]常亮,王治红.旅游景点名称翻译[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8).
[3]郭廉彰,黄成凤.简明汉英中外旅游词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孙艺风.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策略[J].中国翻译,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