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乌江渡发电厂根据大坝及库区安全运行需要,开展乌江渡库区泥沙原型观测及库容复核,通过实测资料验证库区泥沙淤积情况,并指导电站的合理运行,综合考虑洪水调度、电力调度、泥沙调度,为水电站正常运行提供技术依据。
关键词:泥沙淤积;GPS;RTK;退耕还林;总库容
1 工程概况
乌江渡水库位于乌江中游,为狭长河道型水库。正常蓄水位?荦760.00m,死水位?荦720.00m,设计洪水位?荦760.30m,校核洪水位?荦762.80m。正常蓄水位时,水库面积48km2,主河道回水长度76km,总库容23.0亿m3,有效库容13.5亿m3,多年平均径流量158亿m3,多年平均流量502m3/s,设计单库运行为不完全年调节水库。
2 库容复核目的及意义
乌江渡水电站自1979年下闸蓄水以来,坝前泥沙淤积较快,至1989年根据实测泥沙淤积方量计算,水库泥沙淤积方量达2.04~2.10亿m3,坝前泥沙淤积已达?荦659.70m,已经达到水库泥沙设计50年的淤积状况,并给乌江渡水电站运行带来了一些影响,最终导致分别设在?荦645m、?荦655m、?荦665m的三个工业取水口彻底报废。乌江渡水库从1979年至1985年期间水库泥沙淤积发展较快,但从1986年以后有所减缓,特别是随着上有东风水库的建成以及后来上游梯级水库逐步形成,乌江渡水库的泥沙淤积得到了进一步的缓解,至2012年实测坝前泥沙淤积?荦660.46m。为了充分的发挥梯级水库联合调度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水库梯级调度的防洪功能以及经济效益,开展水库库容复核工作非常有工程实践意义。
3 水库泥沙淤积发展特征
乌江渡水库自蓄水几年后,坝前泥沙淤积发展较快,排沙设施效果不理想,入库泥沙绝大多数落淤在库内。截至1989年底坝前淤积已达?荦659.70m,已经达到原设计运用50年后坝前淤积?荦660m,直接影响了大坝三层取水口(?荦645m、?荦655m、?荦665m)的运行使用。1995年底坝前淤积高程为661m,1998年12月实测坝前淤积最高达?荦663.11m,已超过50年后设计标准3.11m。2000年底,实测坝前淤积高程为662.23m,较1998年淤高下降近1m,2005年乌江渡库区泥沙的淤积形态与往年相比未见改变,冲淤平衡自2000年起推进至海马孔后已维持至今。在梯级流域开发以后,上游水电站相继建成,库区岸边实施退耕还林后,库区泥沙淤积明显放缓,趋于稳定平衡状态。
4 水库泥沙淤积初步分析
为全面反映乌江渡库区泥沙淤积情况,乌江电厂于2012年9月20日至2012年11月17日对乌江渡库区进行了一次泥沙淤积断面测量。
4.1 纵剖面形态
根据水库纵剖面呈带状淤积的特点,整个水库划分为:水库变动回水区段、常年回水区行水段和常年回水区静水段。
4.1.1 变动回水区段
从六广至海马孔,该段全长23.339km。具有水库与天然河道双重属性,在库水位较高时较粗泥沙在该段开始淤积,当库水位下降后回水末端向下游移动,原来高水位淤积泥沙被冲到下游淤积;库水降低至一定程度时,变成天然河道,河床发生冲刷,形成一定宽度和深度的主槽,该段泥沙淤积层厚10~30m。近几年由于上游洪家渡、东风电站、索风营电站的相继下闸蓄水,2012年11月测量时,库水位在?荦750.00米左右。六广至海马孔段已成天然河道。2012年实测从六广至海马孔段距离全长约23.34km,泥沙淤积高程和往年测值相比,趋于稳定状态。由于水库回水末端河床狹窄,入库泥沙粒径小,库水位变幅较大,低水位时末端呈天然河道,淤积泥沙易被冲走。因此,该运行条件下不可能发生末端泥沙淤积上延,对上游索风营电站尾水位也不会产生影响。
4.1.2 常年回水区行水段
从海马孔至岩脚寨,该段全长21.44km,主要是悬移质淤积,淤积范围较长,水深在10~80m间变化,主要是异重流沿程落淤及水库末端泥沙冲刷下移淤积而成,淤积厚度20~40m。该段实测的淤积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05年淤积高程比2000年分别降低0.63~3.45米。该段纵剖面比降2.39‰,较天然河床1.99‰的比降陡。
4.1.3 常年回水区静水段
从岩脚寨至坝前,该段全长22.869km,常年水深在65~100m之间,是大坝工程开挖导流洞时上游围堰的回水段,淤积物主要是悬移质泥沙中的极细沙,主要是异重流和静水沉降而形成。该段淤积厚度在30~50m,呈带状沿程淤积形态。从实测情况来看,可将该段划分为四段,即:岩脚寨至息烽河口库段、息烽河口至坝前#3断面库段、坝前#3断面至近坝前#1断面库段及坝前#1断面至大坝库段。
(1)岩脚寨至息烽河口库段,该段全长约14.913km,历年淤积出现交替变化,与2005年相比,除梯子岩、大塘外,均出现平缓淤积抬高,其中岩脚寨淤高2.81m,长岗淤高2.83m,尹家坝淤高2.86m,漩塘淤高1.76m,表明异重流所挟带的泥沙大多数在此段落淤,也说明水库的异重流大多数潜入此段后消失。
(2)息烽河口至坝前#3断面库段,该段长约7.719km,该段2012年实测淤积高程比2005年增加2m左右,但和2005年以前往年测值相比相差较小,趋于稳定,表明该段泥沙在2000年上游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后,植被较好,说明息烽河、金沙河的入库水含沙量较小,已基本无泥沙淤积到河里。
(3)坝前#3断面至近坝前#1断面库段,该段长约0.222km,实测该段淤高出现在近坝前#1断面,最深点高程为660.70m,比2005年最深点高程淤高2.08m,比2000年的最深点抬高4.87m,但和1995年最深点高程一样,2012年来水较好,受水库泄洪影响,泥沙向坝前推进,导致淤积抬高。
(4)坝前#1断面至大坝库段,该段长约0.015km,2012年实测断面最深点淤积高程为660.46m,比2005年最深点高程为658.72m抬高1.74m,比2000年最深点高程662.23降低1.77m,坝前淤沙高程呈现交替变化,主要受泄洪影响。
4.2 横断面淤积形态
由往年所测横断面淤积形态表明,水库泥沙主要集中在主河槽内平行淤积,边壁落淤很少。一些宽阔断面如周家堰、野纪河口、漩塘等有滩地淤积现象,表现基本上也是与其主河槽一致平行淤积。2012年实测横断面淤积高程,大部分断面比2005年实测断面淤积高程抬高,但与2000年实测断面淤积高程相比,大部分有所降低。在方家坝至代家湾库段,主河槽出现的深切现象主要是在低水位运行情况下、索风营电站建成后发电、弃水对该段的冲刷所致。
5 库区泥沙监测成果分析
自1979年11月下闸蓄水至2012年11月测量时,乌江渡水库库容淤积为1.868亿m3,占设计总库容的8.12%。从往年泥沙实测资料表明:
(1)上游洪家渡、东风水电站、索风营电站水库相继建成,以及库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对泥沙起到了很好的拦蓄作用,使上游来水含沙量大大减少,水库的泥沙淤积速度大大减缓、泥沙淤积量大大减少。
(2)由于水库变动回水区段库水位变幅较大,低水位时末端呈天然河道,淤积泥沙易被冲走。因此,该运行条件下不可能发生末端泥沙淤积上延,对上游索风营电站尾水位不会产生影响。
(3)根据2012年及往年实测资料分析,2012年所测泥沙淤积与1989年相比,1989年占设计总库容的9%左右,2012年占设计总库容的8.12%。从泥沙淤积量减少的结果来看,主要是由于1989年与2012年两次测量采用的方法、测量精度以及测量时候的环境有所不同,但也可以说明自1989年以来乌江渡水库的泥沙淤积形势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泥沙淤积对乌江渡水库的有效库容指数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由此推测乌江水库的最终淤积平衡将比原设计年限大大延长,对乌江渡水库的运行极为有利。
作者简介:华朝锋(1985-),男,贵州瓮安,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测、维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