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丽 胡凌
[摘要] 本文收集了国内外于2003年——2012年十年间发表的相关文献,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内外基于网络对教育积极影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客观评价了国内外有关网络对教育积极作用研究的总体现状,肯定了十年来我国在此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突破,同时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研究面过于狭窄;研究对象单一;研究方法老套;实证性研究匮乏等,力求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将来该课题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网络;教育;积极影响;价值
中图分类号: G8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2(b)-0000-00
网络正以空前的影响力和可观的教育价值变革着教育领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进一步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与此同时,国内外有关网络对教育积极影响的研究也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但其学术价值如何?那些研究层面未曾触及?鉴于此,笔者对收录在中国知网、万方以及外文数据库ABSCO-ASP、PQDT国外博硕论文数据库和Springer中的普通期刊、核心期刊、硕博论文、会议论文等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并加以分析,以期客观评价国内外在此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1研究背景、目的、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背景
尽管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能量变革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但我国对互联网的认识仍处于探索阶段。网络对教育的积极作用未得到应有的挖掘,反而网络的消极作用吸引了众多学者,如:网络诈骗,网游迷失儿童,网络色情文化等。目前,研究学者对网络对教育积极影响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尚为模糊,有必要对此领域研究进行梳理,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1.2研究目的
1.2.1分析研判国内外近十年间网络对教育积极影响的研究现状,总体把握国内外在此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
1.2.2 对比分析国内外在此领域的研究,力求在今后的研究中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1.2.3从量化角度分析此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为今后研究提供借鉴和新思路。
1.3研究资料
首先,笔者以“网络对教育的积极影响”为主题词进而关键词(“网络”、“教育”、“积极影响”)对近10年发表在5个数据库内对国内外教育类核心期刊上的相关文章进行检索,文献甚少。进而笔者将检索范围扩大到非核心类期刊,经过筛选得到240篇文献,国内163篇,国外77篇。
1.4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内容分析法,从研究数量、研究方法、研究问题、研究对象及作者权威度5个维度对检索文献进行归类统计,以数据为依据客观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国内外关于网络对教育积极作用文献研究现状评析
2.1文献研究数量分析
根据研究数量,国内外在此领域研究逐年升温。国内研究的上升趋势更明显,十年间共有163篇文献产出,从2003年的8篇文献增加到2012年的25篇文献,且有44篇相关研究生论文研究,此中包含一篇博士论文。由此可见,我国对网络对教育积极影响的研究日益重视。相比之下,国外文献研究相对较少,但是研究的上升趋势依然明显,十年间国外共有77篇研究文献,由2003年7篇文献增加到2012年的16篇文献。国内外在研究数量方面之所以存在差异与各自互联网引入教育领域的时间先后有很大关系,引入时间的不同步必定会导致研究热度在时间上的不同步。据目前统计数据推测,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与教育的结合价值将会更加凸显,此领域的研究将會不断升温。
2.2文献研究方法分析
我国针对网络对教育积极作用的研究多集中在文献研究方面,实证性研究不多,仅占20%,其中问卷调查8%,实验法6%,访谈法4%,个案研究2%。此外,据统计,这20%的实证性研究大多来自核心期刊和国家重点高校毕业论文。尽管国外研究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但其研究方法比例协调,文献研究35%,实证研究占65%(实验法28%,问卷调查16%,个案研究11%,访谈法10%)。相比之下,国内实证研究相去甚远。
2.3文献研究问题分析
2003年-2012年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问题相对集中,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学习、网络交往、网络教育资源、网络技术以及网络游戏。其中,以网络对思想道德教育影响的研究居多。然而,国外竟无一研究涉及此方面。
网络学习方面,我国网络与具体学科的结合度不高,网络在具体学科中的独特价值未得到充分发挥。值得欣慰地是收录的25篇文献中有4篇涉及心理健康知识和2篇有关性知识的文献,突破了传统研究,值得肯定。网络交往方面,近十年来网络交往的优点突出,倡导QQ群能促进学生社会化,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缓解心理压力,帮助辅导员进行教学管理和学术交流等积极因素。此外,其他网络交往方式对教育的积极影响也受到关注,如辅导员或学生博客、微博、微信等,探索新型网络平台的教育价值也将成为今后研究方向。网络教育资源方面,国内研究多集中在远程教育、虚拟社区教育和网络课程方面,研究面狭窄,落后于国外。此外,国内在网络技术方面研究也不及国外,收集的163篇文献中仅有10篇与此相关,而国外77篇文献中有23篇文献。因而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模式、课件的编制等问题应进行深入研究、实践, 不断总结经验, 以促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
2.4文献研究对象分析
国内外在网络对教育的影响受众方面各有侧重点。国内研究的受众对象主要是大学生,其后依次是:青少年、老师、研究生、聋哑学生,涉及网络对教师发展和教学管理的研究较少,网络对教师的价值未得到挖掘。国外研究则兼顾了学生和教师两大群体,其研究的受众对象依次是:老师、青少年、大学生、研究生、聋哑学生,研究重点倾向教师,注重网络对教师发展和教学管理的价值。一方面这是由于互联网引入的时间不同,研究侧重点在时间上不同步;另一方面,国外研究注重实效性,通过研究网络对教师发展的价值,进而使学生受益。
2.5作者权威度分析
文献计量领域往往以发文量的多少来评价作者学术成就, 但单凭发文量指标显然不能完全反映文章的质量及其对学科领域的影响力. [ ]2005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统计物理学家赫希(Jorge E1Hirsch) 教授发明的H指数,这是一种利用论文被引情况来进行学术成就评价的新方法, 其核心思想是一个作者的h 指数是指他至多有h 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 次。 ]本文从H指数、发文数量、引用频率和核心期刊数量4个指标对收录的163篇国内文献的第一作者权威度进行了评价,并以作者单位以及专业为线索排除了重名现象。
国内163位作者中仅有34位的H指数在2以上,13位的H指数在3以上,其中高居榜首的是华南师范大学的胡凡刚教授,H指数为5,主要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网络学习与心理、教育虚拟社区与远程职业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曾多次承办国家级、省级课题,在此领域的研究颇有建树。H指数为4的学者有5位,分别是:黄晓琪、刘春桃、李铭、杜小红、杨敏桓,其中有4位学者来自教育领域,对网络与教育的研究较为深入。H指数为3的学者有张茂聪、张永红、林兴发、张轶楠和杨春。H指数为2的有21位。总体而言,H指数越高,其发表的核心期刊相对较多,被引用的文章也较多。然而,高发文量并不意味着高学术质量,做科研不能只注重量的积累,更要实现质的突破。
3研究发现
通过分析国内外近十年关于网络对教育积极影响的文献,得出以下结论。研究数量方面,国内研究呈现逐年升温趋势,国内研究将迎来由摸索期到成熟期的大转变。研究方法方面,国内研究方法单一,多为文献研究,实证研究较少;国外研究方法协调,实证研究为主导。研究问题方面,国内研究集中在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方面,如发挥网络对树立正确价值观、道德观的价值等,研究较为成熟。但国内外对网络与具体学科结合研究均有欠缺。研究对象方面,国内注重网络对大学生、青少年、聋哑人等学生群体的积极作用,而国外研究倾向于对教师群体的研究,如网络对教师发展和教学管理的价值等。此外,国内研究还存在重复性研究或一稿多投现象。
综上所述,国内网络对教育积极影响的研究已经在多个方面取得了进步性成果,然而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有不足。此处,笔者为今后研究给予了一些建议,望为广大学者提供借鉴。一、加强网络对教育积极影响的微观实证研究,多关注网络对具体学科教与学的教育价值。二、尽可能采用实证方法,确保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可信度。三、注重网络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方面的探索,缩小与国外研究的差距。四、扩大研究视角,既要看到网络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又要捕捉网络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益处。五、端正研究态度,拒絕功利性研究。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仍有较大空间,仍需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