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丽 徐珊珊 高芹
【摘要】心血管介入诊断治疗患者的护理及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术前,术后护理。认真无菌操作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
【关键词】心血管病患者;医院感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7-0349-01
1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的特点
心血管的介入治疗由于其微创、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已经广泛在临床中应用,它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导引下,利用精密器械对体内的组织或器官进行诊断及治疗,但毕竟其还是有创手术,所以仍然有发生医院感染险,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控制医院感染是心血管介入治疗的重点[1]。
心血管病介入术虽然有较小的损伤,仍有出血、切口感染等发生,同时,患者由于慢性疾病的长期消耗,体质及免疫力差,极易被病原微生物侵袭而致病。所以我们要加强管理,完善监控,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控制心血管介入诊疗的医院感染.
2现将我院介入治疗的护理措施及医院感染的控制情况介绍如下。
2.1提高医院感染防范意识
经常性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新入职护士要普及医院感染知识,加强对医院感染的了解,增强护士业务技能的培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2合理的布局和工作流程
导致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空气质量。所以,对心血管介入室有严格的要求,控制手术及参观人数,避免走动频繁。进入介入手术室的人员必须穿戴专用衣鞋,使用一次性的帽子、口罩,布局要求合理,工作区、清洁区和污染区严格分离、区分。无菌物品要放于无菌柜中,室内环境要干净整齐。安装空气消毒器或进行紫外线消毒,每月要对空气细菌培养,菌落数要求达到Ⅱ类环境标准;要是超标,及时寻找原因,直至空气质量达标才可使用。如有接台手术则要在空气消毒后1 h方可使用.
2.3手术用品的消毒灭菌
要求在介入手术中均应用一次性医疗物品,器械及护理用品在使用后要清水刷洗,再用多酶浸泡后,后清洗机清洗消毒。能用压力蒸气灭菌则高压灭菌,不能则采用环氧乙烷,保证消毒灭菌效果。
2.4患者自身的准备
术区备皮是防止穿刺部位感染的重要措施。术前1 d将患者局部皮肤清洁,特殊情况下可行腹股沟、会阴部备皮。介入前进行健康宣教,常规化验肝炎分型、乙肝八项、梅毒、艾滋病毒等,以预防医院感染,消毒范围要超过手术范围的2~5 cm。穿刺点要选择完好、无感染的部位,所有操作过程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保证植入物的无菌性。对患者有HBsAg(+)、HCV(+)、HIV(+)者手术器械及物品要进行特殊处理。
2.5完善术前检查
患者术前要完成一定的实验室检查,如血细胞五分类、尿常规、ABO血型、凝血系列、肝功能+肾功能+离子+血糖、胸片、心电图、心脏彩超左心功能等。术前抗凝治疗[2]。
2.6伤口护理
静脉穿刺的患者可用盐袋加压4~6 h,动脉穿刺的患者在压迫止血后可用弹力绷带给予加压包扎,同时要密切注意穿刺点的情况,比如有无出血或血肿,检查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对比两侧肢体皮肤的色泽、体温、感觉与活动情况,注意切口的渗血、红、肿、热、痛情况,皮肤有无变暗发紫等,术后要常规测量体温。有起搏器植入的患
者要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7休息与活动
如果患者是经股动静脉穿刺的患者要平抬到病床上,要保持平卧位,且患肢制动约12~24 h,佩带起搏器的患者要保持平卧位或略左侧卧位1~2 d,尽量避免咳嗽时用力,避免电极掉落,护士要协助患者进行生活护理。
2.8 心理护理
应对患者在 PCI 围手术期行心理护理[3]。各种研究表明,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病人,进行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能提高病人对手术治疗的认知程度,帮助病人建立 PCI 术的积极的心理应对能力,从而保证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顺利进行,有效地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2.9手清洗消毒
手接触传播也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而在所有的预防措施中手卫生是减少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已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介入室术者术前要遵照卫生部手卫生规范和外科手消毒方法,手刷一人一用一灭菌以保证消毒效果。病房人员要严格遵照六步洗手法洗手,要注意手腕、拇指、指尖、指腹、指缝,在接触了患者或患者的
体液后均要消毒,且在给下一个患者治疗时也要消毒。因此,同时医院的处置室、医师办公室要有洗手池,治疗车、换药车及护理车上都要备快速手消毒剂。
总之,心血管病介入患者的医院感染是可预防,要增强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的防范意识,随时完善各种感染防控制度,遵守消毒措施和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合理用药,是防范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谭力权,姚小红,罗灿平,等.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与医院感染控制[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3):18-19.
[2] 黃辉萍,连羡玉,秦维霞.综合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现状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1):3344-3346.
[3] 黄梅.介入手术室感染预防与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