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生
摘要:文章从我国高等教育扩招造成建设资金短缺、只能负债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入手,从多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债务问题形成的原因,详细分析了我国高校债务风险的表现形式,最后提出了高校债务风险化解措施。
关键词:高校债务;高校债务风险;表现形式;成因分析;化解措施
20世纪 90 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走上了跨越式发展的道路,高校招生规模连年攀升。1999年扩招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是600多万人,毛入学率仅为9.8%;到2009年,总规模达2979万人,稳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增至24.2%,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显著增加,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但同时,国家教育资源配置紧张的现状与这种跨越式的发展形成了矛盾,高校的建设资金有较大缺口。因此,高校只能负债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银行贷款。面对巨额的本息偿还压力,有的高校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危险,承担着巨大的债务风险。对高校来说,如何化解债务风险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债务具有债务数额大﹑面广,债务结构不合理,用于偿还债务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等特点。
一、高校债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高校的流动资金不足以维持正常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所必需支付的人员工资、水电费、专用材料费、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费、基础设施维护费等,有可能造成高校短期资金链断裂,严重的甚至影响到高校的正常运转。在高校利用负债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对贷款的期限、结构及利率的选择不够恰当,有可能造成高校在某一时间段内偿还贷款本金和支付利息的压力比较大,从而引发高校的资金流动性风险。
(二)利息风险
高校使用银行信贷需要支付利息,而高校的借款不像企业的借款能够带来收益的增加, 所以支付利息只能挤占公用经费,通过学校的事业收入来弥补,这就使得本来就紧张的公用经费更加捉襟见肘。例如,一个学校贷款余额为5亿元,按照年综合利率10%计算,每年需支付利息5000万元,按照河南省二本的收费标准,则需要15000名学生一年的学费收入来弥补。
(三)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损失的风险。高校信用风险是指高校由于未能及时偿还本息使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质量降低的风险。高校由于贷款规模越来越大,加上偿还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若贷款到期前资金准备不足,可能造成贷款逾期。这将使高校在银行的信用等级下降,会进一步造成融资难度和成本的增加。同时,也会影响到高校的声誉,对高校的招生和科研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转嫁性风险
我国的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虽然对于高校的贷款教育部曾明文规定“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但由于高等教育的公益性,高校的财产亦属国有资产,这就决定了高校在借贷纠纷中不具备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如果发生重大的财务危机,还是需要政府来解决。这样高校的债务风险就会转嫁给政府并最终转嫁到社会公众身上。所以,2013年8月份审计署进行政府债务审计时将这类债务定义为“政府负有一定责任的债务”。
二、高校债务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大规模扩招使高校资源严重短缺
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使高校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许多高校的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其人员规模不断扩大的需求,特别是最基本的设施教学楼和学生住宿十分紧张、人均教学仪器设备价值大幅度下降等问题。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扩招的需要、缓解高校资源短缺状况,在基本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匮乏的情况下,各高校只能通过举债来维持。
(二)国家对高校资金投入不足,高校基础建设筹资渠道单一
虽然我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正逐年加大,但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一直不高。基础设施建设费用是高校的一项巨大开支,却没有财政拨款的补贴,而高校收取的学费又有法定的用途。国家明文规定,高校收取的学费必须不少于25%用于返还学生,不少于20%用于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还有一部分要用于支付因扩招而导致的超编人员工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正努力完善“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体制,但实际上高校筹资渠道十分狭窄,也没有其他成熟的筹资渠道,只能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
(三)高校教学评估制度客观上推动了高校债务的形成
高校教学评估制度对高校综合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一定作用,但教育部门的某些评估硬指标(如生均占地面积等指标)导致高校不断扩大规模。为了短期内筹到大量资金改造学校的软硬件,向银行借款就成为一个快捷便利的办法。
(四)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为高校巨额举债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2002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国有商业银行按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但当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我国金融行业不景气,存多贷少,于是银行急于寻找可靠的贷款对象来放贷款,而当时国有企业发展不佳,为它们放贷有一定风险。
三、高校债务风险化解的措施
(一)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高校的财政投入力度
我国高校是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事业单位,所以政府应该承担起一部分高校的还贷责任。2010年11月30日,财政部、教育部分别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财教[2010]567号)和《关于减轻地方高校债务负担、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意见》(财教[2010]568号)两个重要文件。567号文件中提出,到2012年各地高校生均拨款水平(不包括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经费)不得低于12000元;568号文件指出,2010~2012年,中央财政在锁定经过审计确认的2009年年底地方高校贷款余额的基础上,采取基础奖励加浮动奖励的方式,对有效化解高校债务的省份给予支持,用于支持高校化债。截至2012年底,上述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大幅降低了高校的债务风险。例如,河南省采取财政投入和各高校事业收入投入相结合的办法,在2012年年底将锁定的2009年年底的高校银行贷款余额减少了2/3。
(二)高校应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拓宽筹资渠道
高校作为其化解债务工作的主体,要充分调动资源,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偿还债务。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筹资。一是利用科研优势,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与企业合作实现共赢。二是出售市中心老校区土地,在郊区建立新校区。土地置换既能改善教学环境,又能获得一些周转资金。三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广泛宣传,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吸引校友和社会各界对高校的捐赠。四是进行校企联合办学,通过设立三本独立学院,解决毕业生就业和高校资金不足问题;加大教育开发力度,实现科技有偿服务。五是借鉴现代企业灵活的融资方式,解决高校基础设施的不足。例如,学生宿舍的建設可以采取租赁融资,即双方签订租赁合同,高校出土地,投资方出资金进行建设,在合同期投资方拥有所有权,高校用收取的住宿费支付租金。合同期满,宿舍楼归高校所有。这样既能保证投资方收回投资并获取一部分利润,又能解决高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可谓一举两得。
(三)加强银行和高校间的合作
银行和学校合作达到“双赢”,银行可以在合作中获得丰厚的收益,高校可以在合作中得到迅速发展。银行为了化解对高校贷款风险,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将还款日期定在9月份收取学费之后;对贷款的结构进行优化,做到长中短期合理搭配;确定最佳的贷款规模与贷款期限的组合;避开还贷高峰的集中到来,降低高校的财务风险。银行还可以对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政策性贷款,这样既能够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又能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四)建立完善高校负债审批制度
财政部门和高校上级主管部门作为高校申请贷款的审查批准机构,应严格控制高校贷款规模,规范贷款审批手续,严格审查贷款资金用途并跟踪贷款资金进度安排,使高校贷款维持在可筹、可控、可还范围之内。高校必须对贷款制订具体的还款计划和资金来源计划并将其列入年度收支预算中,由教育主管部门严格监督还款执行情况。
参考文献:
[1]程倩.地方髙校负债风险化解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04).
[2]胡应兰.浅议高校债务引起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J].咸宁学院学报,2012 (04).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