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妍婷
摘要:四川省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省,研究其生态农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文章立足于生态文明的视角,结合四川省农业的发展现状,从生态农业的本质出发,对四川省建设生态农业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农业主体经营意识生态化”、“农业技术生态化”和“农业经济生态化”三方面的措施,以推动四川省走出一条经济、社会、生态协调统一发展的“绿色农业崛起”之路。
关键词:四川省;生态农业;绿色农业
一、生态农业概述
生态农业是集可持续农业、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三位一体”的立体型农业发展模式。农业生态化强调立足区域自然资源特点并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设备,一方面大力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农业自然资源的保育、循环与再生。另一方面,全方位立体地开发农业资源,实现低消耗的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提高农业生产率、优化农业生产方式,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生态农业的建设不仅是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更是实现农村经济高效、多样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二、四川省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四川省虽然人口众多,但总体的科技水平较低,加之人均耕地占有面积小,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农业生产仍然依赖于土地与劳动要素的生产投入,农业生产普遍采用粗放经营模式,劳动生产率低。在丘陵及山区,大多数农民仍“靠天吃饭”,机械化程度低,这就导致了对土地过度开垦利用。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对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同时伴随着森林系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加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极大地挑战。
(一)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
开国以来,经济的大跃进发展所引发的大量经济短期行为如毁林开荒等,导致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自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广后,四川省全面推进重点工程造林与西部绿化造林,加快兴林建园与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护林防火、病虫害治理工作。具体表现为,2005、2007、2009、2010、2012五个年度的森林覆盖率分别为29%、31.27%、31.3%、34.8%、35.3%,总体呈增加趋势,但与辖区面积相当的农业大省黑龙江2012年47.3%的森林覆盖率相比,四川省森林总量仍显不足。此外,新增林层次单一且属幼林,乔、灌、草立体搭配结构不合理,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生态平衡的要求。因而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加重了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而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2012年8月30日凉山州锦屏因局部强降雨引发群发性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点多达百余处。
(二)自然灾害频繁, 农业受灾严重
随着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加剧,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調节气候的能力愈加减弱,加之水土流失等原因,四川省灾害性天气频繁加剧,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不仅对水利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耕地、农作物等受损更为严重。如2012 年7 月初,汉源暴雨、泥石流造成5.3 万人受灾,造成当地部分水利设施损坏,特别是耕地、农作物等受损较为严重,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 万余元。如表1所示,2007~2011年期间,四川省受水、旱灾影响减产八成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迅速扩张。
(三)化肥、农药和工业“三废”污染严重
四川广大农村地区大力发展“黑色传统农业”,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水体污染,破坏土壤自净能力,致使土壤板结,可耕性变差。如表2所示,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行和生态技术的推广,四川省2008~2012年期间化肥使用量增长速度较黑龙江而言虽有所放慢,但总体仍呈上升趋势,总量居高不下。此外,农膜残片所造成的“白色污染”既破坏土壤的渗透性,同时也削弱了耕地质量。根据表3分析可知,四川省2011年除农药使用量略低于黑龙江,塑料薄膜使用量和使用面积远远超过黑龙江,农业生态化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四)土地垦殖过度,草地和湿地退化、沙化加剧
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短期利益的驱动,土地被过度垦殖,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大量流失;草地因超载放牧而退化严重,土壤侵蚀、沙化趋势明显,牧草产量和质量均有所下降。
(五)生活垃圾污染严重,禽畜养殖业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新的污染
落后的农户经营模式下,畜禽养殖场绝大多数没有相应的配套耕地,不能将养殖场产生的畜禽粪便而转化为农作肥料。严重的农牧脱节不仅不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还为农业生态环境增添新的污染。此外,四川省近几年农业管理不合理,大量秸秆焚烧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浪费了资源和能源。
三、生态农业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主体经营意识生态化
农民是现代农业的主体,其生态意识是现代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关键。因此,四川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高度重视农业主体经营者的集约化经营思想,积极激励新一代务农者树立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思想,组建开放的生产技术体系,实行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农业系统的高效运作,增强农业系统的综合生产能力。
四川省政府必须大力增强农村地区环保知识和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培养务农者的生态文明素养。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改革农村教育体制,提升农民环保生产技能。一方面,扩大农业高校办学规模,从基础教育中加强生态学知识的普及与推广,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加大普及农业科技教育,普遍推行“绿色证书”制度。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扩大农业职业中专的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发展多元化的教育体制,推广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学校。在积极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到农村投资办学的同时着力引导乡镇企业投资办学,使农村教育体制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
(二)大力倡导现代农业技术生态化
现代农业技术的生态化要求实现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高新技术的有机结合,加强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标准化,促进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生态农业是集农产品品牌化与安全化于一体,集区域资源特色与农业的多功能性于一身的现代产业。因此,在微观层面上,生态农业需要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在宏观层面上,构建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利用农业产业链设计,实现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再生,推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和转化增值,使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
着眼于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则应充分重视农业科研和生态技术推广工作。
一方面,加强生态农业科研工作。四川省各地方政府联手农业管理部门,利用政策红利共同扶持龙头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整合科技资源、优化创新机制。同时充分调动龙头企业资金、市场和经营管理优势,发挥科研单位和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两个部门一齐致力于生态经济农业产业化创新。此外,四川省政府还需在地域关联度大的各地区间积极构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探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体系,强化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效益。
另一方面,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除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生态农业推广服务中心,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技术人员培训,在农村中广泛进行生态农业知识宣传,从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态意识。
(三)充分实现现代农业经济生态化
现代农业经济生态化的核心即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机结合农业清洁生产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一改传统的“资源—产品—农业废物”的线性单向流动的经济模式,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
四川省的循环经济建设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入手,多层次、全方位构建生态农业的产业体系。
1. 組织单个企业的产业模式。积极倡导企业以提高新技术为主导,以生物能源为核心产业,以厂内物料循环为基本保证,以产品价值多次开发、资源最大化利用为手段致力于农产品的开发。综合、规模、系统地开发及利用,从而使现有产业得以优化、提升和延伸。
2. 发展生态农业园的循环经济。借助产业园区的平台,利用集聚效益,搭建凌驾于农、林、牧、副、渔各业及其生产、加工销售的不同环节之上的多层次、立体交叉可循环产业链。从而突破单个农户、企业的清洁生产和废物循环的局限性,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取得能流、物流和社会诸方面的综合效益。
3. 完善社会整体的循环经济。拓展生态链条实现三大产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行业间的有机结合。同时还要提高循环经济对外开放程度,推动关联大的农村区域间的资源共享,污染共治,积极构建区域间的生态安全体系, 提高社会可再生资源利用率,形成区域的资源利用大循环,大力构建循环型社会,从而推动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效统一。
参考文献:
[1]邓玉林.论生态农业的内涵和产业尺度[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2(01).
[2]张晓丽.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特征及模式选择[J].中国集体经济,2010(16).
[3]穆争社.生态农业是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然选择[J].生态经济,2002(12).
[4]方淑荣,游珍,蒋慧等. 生态化: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01).
[5]吴艳文,漆晗东.论生态农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及其开发途径[J].农村经济,2004(03).
[6]赵国杰,杜翔,冯林安.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生态农业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06(08).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