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末民初白话报刊小说创作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白话通俗小说从古典走向现代的转型轨迹。《皇帝祸》作为诞生于这一艰难嬗变期的小说,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徐剑胆对传统小说创作技巧的扬弃以及建构现代文学语言的努力。研究剑胆先生的小说对我们解读当时中国社会的转型、文学形式的演变以及老北京话的形态等均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徐剑胆 《皇帝祸》 文学特色 语言风格 过渡
一、引言
长篇小说《皇帝祸》连载于清末民初北京著名白话小报《京话日报》,作者徐剑胆。其具体刊发日期不详,但据现有资料粗略推断应是20世纪初至20年代间的作品。《京话日报》作为中国白话日报之鼻祖,创刊于1904年,经历过两次停复刊之后,于1923年正式停刊,是当时刊载白话通俗小说的主要阵地之一。对于徐剑胆生平及其小说创作的详细史料我们掌握极少,有学者考证其约为1870年生人,其余信息不详。可以肯定的是,他是清末民初白话报刊通俗小说家中创作数量最丰、成就最为卓著、影响最为深远的大家之一。
清末民初中国小说创作空前繁荣,这一时期的作品,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来看,都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白话通俗小说从古典走向现代的转型轨迹。《皇帝祸》改编自文言小说《清代雍正家庭之惨变》,主要讲述康熙皇帝诸子中,以雍正和允■为代表的两股势力为南面称孤而自相屠戮的故事。编者称“多据私家记载□(文献原稿模糊,故用此代替。下文还有一处类似)修正之东华录,原稿禁绝,无从质证。……然易储大计,在清代时,即有敢传布者矣……则是篇所记,断不至字字皆虚,阅者不以辞害义也可”。作为诞生于这一艰难嬗变期的小说,其文学特点及语言风格均可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过渡”。小说的创作意图、题材内容以及叙事模式、语言风格等都使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传统小说创作技巧的扬弃以及建构现代文学语言的努力。
二、文学特色
1.以“教化民众”为创作主旨 宣扬传统小说一贯秉承的“惩恶扬善、福善祸淫”的道德理念,却不是简单说教,而是以故事为载体使读者在休闲娱乐的同时领会到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劝诫。如小说开头所述:“即以清代雍正家庭之惨变,改作皇帝祸三字为题,演成白话小说,以飨阅者。时值溽暑困人,正可借此以消烦闷耳。”这一切入方式是轻松的,整部作品寓道德教化于传奇故事中。
2.选材注重“趣”字当头 《京话日报》作为小报,和大报不同,其读者群多是虽有一定文化水平但生活比较贫困的中下层民众群体。他们阅读小说很大程度上单纯是为了消遣愉悦,因此小说的趣味性是首先应考虑的问题,正如作者所言“书说至此,暂且作个结束,明天另换个有趣味的新题”。皇家文化是北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皇帝祸》以皇家文化为背景,却又是戏说皇帝家事,“……过甚其词,在所不免,诚不足定为信史”。虽然写的是皇家兄弟之间的残杀,但这场厮杀的台前主角却是各路奇人。如允■手下武大经,本是“吃不得饱,衣不遮寒”的一个牧猪人,受高人点拨,修成剑仙,成為太子座上客;雍正这边番僧“能够吞刀吐火,生杀取予如探囊取物”;武大经之女后来人称南阳侠女的飞娘传说“杀人于十里之外”等等。他们或尽力效忠自己的主子,或尽力效忠自己复仇的内心,但无一不是身怀绝技,充满传奇色彩。相信身处皇城根儿下的老百姓对这样的题材、这样的角色定是饶有兴趣的。
3.灵活采用多种叙事模式 主要采用传统评话小说惯用的叙事模式,即作者以全知的第三方视角,清楚完整地交代故事脉络,顺序推动情节发展。偶尔也会制造悬疑,如“番僧见问,遂向雍王兄弟跟前,低低说了几句,谓此事须得如此这般,必可大逞其志”,具体说了什么,有意不表,以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4.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白话小报小说为了迎合受众朴素的道德观念,更好地引起共鸣,以达到教化的目的,在塑造人物时,往往好的更好,坏的更坏,形象比较单一。《皇帝祸》中的人物则相对较为丰满。故事的主角之一武大经,当太子自杀,而他也身陷囹圄时,与之有交情的狱卒劝他用“以人替人”的法子脱身,他叹气说道:“诸公爱我情深,我武某感激无地。……今太子被废身死,我岂可自逃性命?况且太子有大恩于我,更不忍作此不堪之举。”武公知恩图报,忠于主人的赤子之心跃然纸上。他对待朋友也是“义”字当先。身居卫士长后,便想着报老友蓝某的好处,随后一次次从中斡旋以提携蓝某之子蓝蔚,直至后来替蓝蔚报仇,许配女儿于蓝某之孙蓝剑生,并命二人避祸太行以保全性命。同时,他对妻女爱意绵绵。当妻子“生一女而卒”后,他便“鳏居自守,不再另续妻室”;对女儿也是悉心调教,疼爱有加。小说中的人物虽然仍是脸谱化的,好坏泾渭分明,但作品或通过具体事例,或通过人物言语,从不同角度力求人物形象愈加立体化。
5.多宏观叙述,少细节刻画 讲故事时,注重事件发展脉络的交代,对其中的某些细节则较少正面叙述。如对于武大经是如何取得和善首级的,番僧运用何计使太子中邪犯上以致持剑自刎的,均无直接描写。在描摹人物面貌时亦如此,多采用宏观写意的手法,少有工笔细描之处。如武飞娘初次登场时,作者只用了四个字“容仪绝世”,后来几次描写别人眼中的武飞娘时,也只是写道“荆钗布裙之修饰,未能掩去他那金质玉相的姿容”“美丽无双”等。此种手法与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的写意之笔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语言风格
1.语言脱胎于北方评话小说,叙事体例及术语具有浓重的评书色彩 这一时期,与小说创作有关的表述多是“演”“说”等而非“写”。如“……改作皇帝祸三字为题,演成白话小说,以飨阅者”;“按下不讲,如今补说这剑仙武大经”等。因此,清末民初白话报刊小说从形式上看,受到北京地区评书等曲艺形式的影响较大,徐剑胆小说也不例外。《皇帝祸》开篇道:“大地文明进化,凄风苦雨勃发,优胜劣败是无差,天演论来不假。……政体改为共和,帝功自当抹煞。……合群爱众去浮夸,方许支撑广厦。”沿用一首【西江月】词作为定场诗,兼顾思想启蒙与时事评论,但结尾少了“煞尾”诗,可看出作者对传统秉持着一种继承与遗弃相统一的客观态度。
从内容上看,说书的痕迹遗留较多。例如,类似“闲话休题,且听小子慢慢道来,话说……”“这些闲言,不必叙表”“看官要知这宗事情”“书要简断”等等这样的
术语在文中多次出现。他们分布在小说中,作为不同事件之间的一个分隔点,对故事的发展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有时还采用替读者设问的方式,营造一种现场交流的互动感,如“阅者若问,是怎么回事,原来……”等。这些都是评书叙述风格对白话小说的影响。
2.运用北京方言语汇以及儿化词语等,作品京味儿十足 徐剑胆作为旗人小说家,地道北京方言语汇的运用,使其作品成为我们研究当时北京话语言形态,借以透视北京文化以及乡风民俗的一面镜子。
(1)萨爷是死乞白赖,非叫留下不可,闹得武大经没了法子,只可暂时收起。
(2)“想不到雍王这等奸猾,当初我疑他是帮着我,闹了归齐,全给他一个人忙合了。”
(3)“哈哈,好个州官,猴儿崽子……”
(4)光阴荏苒,一恍儿二年,武大经所学的剑术,已然毕了业。
(5)官役一看,都跑的没了影儿。
上例中,“死乞白赖”“闹了归齐”是地道的北京方言语汇;“猴儿崽子”“一恍儿”“影儿”等儿化词语使作品充满了地道北京味儿,地方特色突出。
3.兼用文言词汇与现代口语词汇、歇后语与典故等,雅俗共赏
(6)并说莫若早早遁去,另易一人,免得身遭杀戮之惨。
(7)丈翁于吾家,可谓生死人,而肉白骨者。
(8)有了有了,我不免见机而作。
(9)你们是什么人?敢大胆闯进州衙,还要在此咆哮,真真目无王法了。
(10)一个个骑在马上骂道:“……怎么我们今天到了,还不派人来接?可称是‘天灯杆子上绑鸡毛——好大的掸子呀(掸与胆同音)。”
(11)“吾今此去,生死未卜,愿夫人善视吾儿,他日当结草衔环,以报高厚。”
例(6)中“遁”“易”为文言词语;例(7)沿用了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手法;例(8)、例(9)中“有了有了”“真真”是日常口语词汇;例(10)运用歇后语“天灯杆子上绑鸡毛——好大的掸子”之后还对产生双关效果的谐音词语做了简单解释;例(11)飞娘托孤一事引用典故“结草衔环”等等,这样的例子在《皇帝祸》中不胜枚举。一方面,语言庄谐相济,妙趣横生;另一方面,大量北京口语词汇的使用,使小说整体口语化色彩较浓,较好地迎合了当时中下层民众的阅读口味。
4.个别词语在口语中,或语序较为灵活,或结构较为松散
(12)“听说你的道术,近来很有进境,我们可以较比较比,看是谁胜谁输?”
(13)“以你敢向大家答言比较,尚有可教之處,速速登场,与那人见个高下。”
(14)“若要有个知觉,万万不能叫凶手逃了跑哇。”
这里,“较比”和“比较”同时出现在上下文中。“逃跑”在现代汉语中结构紧凑,词中一般很难插入其他成分,但该文似乎表明,当时这个词的内部结合度还是较为松散的,可以加入“了”,是对将来出现情况的一种猜测,同时“逃了跑”这一表述也较口语化。
5.有些词语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相比存在同义异形情况
(15)这们看起来……为皇帝子孙的,并不一定是福。
(16)“那们我就愧领了,过日候我的信息吧。”
(17)“先小小的制他一治,叫他知道我们的烈害,自然他们那些人的骄焰,就不能飞扬跋扈了,然后再慢慢图治他的生命。”
(18)单说桑喇嘛,见人走后,■从怀中把银票毒药一并掏将出来,看了看血红红的银票,一共五千余两,看了看这包毒药不过几分,一个人在屋里寻思。
上例中,“这们”“那们”“烈害”等如今已分别被“这么”“那么”“厉害”所取代,“血红红”这样的重叠形式也很难见到了。
6.反复使用某类特殊句式
(19)……正正打在那蜘蛛身上,把个蜘蛛肚囊打破,遂从檐间一齐掉在就地。
(20)一句话把个康熙皇帝招恼。
7.修辞技巧的运用使表义更加生动
(21)岂知这几个彪形大汉,又叫进五六个人,张开五指,如□鹰捉兔的一般,把赵太监等人,从屋内抓出,拉到二堂,喝令跪下。
(22)但不知行刺人的名姓,岂不如同水底捞月一个样吗?
徐剑胆小说多涉及公案及市井生活,《皇帝祸》选取皇帝家事作为演说对象,这在其所有作品中是较有特色的一类。清末民初白话报刊小说因其“过渡性”特征,对于我们解读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文学形式的演变以及老北京话的形态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剑胆先生的小说则是这一群体中尤为宝贵的资料。借用《爱国白话报》对徐剑胆先生的评价就是“先生理想绝高,笔力尤活泼跳脱,雅俗咸宜,所撰小说理趣饶多,耐人寻味,量阅者必以一睹为快也”。
参考文献:
[1] 顾迎新.清末民初北京小报小说的形式特色[J].明清小说研究,2012(4).
[2] 胡全章.清末民初白话报刊小说大家徐剑胆考论[J].明清小说研究,2009(4).
[3] 胡全章.清末民初北京白话报刊演说文[J].中国图书评论,2011(8).
作 者:刘光婷,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言学、语言教学。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