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至明代颜色釉瓷的发展看民族审美多元化

2014-10-21 09:01:03聂铭洁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审美多元化

摘 要:颜色釉瓷的生产从宋代到明代数量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其种类不断的增加。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华夏民族审美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这与各朝代政策发展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关键词:颜色釉;审美;多元化

到明代永乐时期,瓷器品种多样,尤其以青花、甜白和红釉闻名,为后世推崇。这与宋代时期推崇青釉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颜色釉的青到红,是中华民族审美文化多元化追求的结果。

一、民族尚“玉”情结在宋代的表现

相对于白釉瓷,青釉瓷更早也更快的进入了统治阶层的视野,并被文人士大夫重视。文人士大夫等对于青瓷釉色的喜好,源于玉在中华民族当中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一直就有尚玉情结。

青釉的发展,正是朝着玉的方向前进,以期“类玉”,满足中华民族各阶层人士对于玉的追求情结。宋代时期,在“重文轻武”的政治影响下,文人士大夫阶层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地位进一步上升。教育在宋代同样得到发展,尤其是书院,如雨后春笋,遍及各地。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使得这部分人的思想观念更容易影响到各阶层人士。再加上,宋代程朱理学建立并迅速成为儒家主导,影响深远。在这种形势下,儒家“君子比德与玉”的思想扩大到各个阶层。但是,随着玉的大量开采,生产量在宋代时减少。因而,并非所有人都具有购买玉的经济实力。这时候,青釉“类玉”的性质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和推崇,青釉在宋代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的发展。景德镇生产的青白瓷也在宋人尚玉的审美追求下而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在尚玉情结推动下,青白瓷为景德镇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制瓷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民族审美兴趣多元化在元代的显现

随着南宋的灭亡,一系列政治制度也被新朝代所改变。这种改变,使得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坚定的尚玉情结的民族审美追求,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元代建立以后,为维护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采取了严格的民族等级制度,把全国人民分成了四等,在官员选拔等方面,甚至一度取消了科举制度,汉人做官成为了一个奢望。这些做法,影响了元代文化教育的发展,更使得汉人地位降低,甚至文人沦为底层人士。管仲曾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文人丧失了“仕进”之路,丧失谋生之道的汉族知识分子,再一味的谈论儒家礼乐也就没有了基础,使得一部分知识分子从儒家的礼乐当中清醒过来,相比于“比德与玉”的儒家先贤来说,这些人转而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世俗生活。世俗的花红柳绿,改变了人们对于瓷器的认识,或者说开阔了人们的审美视角。元代时期,器物已经不仅仅是追求质感,而是向视觉刺激迈进。元代的景德镇,成熟的青花、创烧的釉里红,以及各色颜色釉等,将大众的审美从宋代的比较单一推向了一个新的、多元化的阶段。

三、民族审美多元化在明代的发展

朱元璋在建立明政权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恢复汉族传统文化的措施。但这一系列的做法,没有使中华民族审美文化多元化的步伐减缓。明代初期即建立了专供宫廷使用的御窑,进一步为中国陶瓷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各种名瓷在明代早中期层出不穷,相比于之前官窑的品种聊聊无几的状况有了较大改观。红釉瓷和红彩瓷器的成熟,预示着明代早期人们审美视野的进一步开阔。

如果说宋代的钧红还是偶然得之的话,明代时期的红釉、釉里红、红彩等,则是制瓷工匠精心制作。明代初期,以红色呈现的釉里红大量出现,成为了洪武时期存世量最多的瓷器。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正在试图接纳更多新的内容。不同民族对于颜色有着并不相同的审美观念。红色,在西方象征着血液、凶恶等,是不详之色。但是,红色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却是一直受到推崇,代表着喜庆。但是,红色过于鲜艳,稍显招摇。所以,受中庸思想影响较深的中华民族来说,红色的应用需要适时,绝不能滥用。所以,对于红釉或红彩瓷器来说,除非用于祭祀,把它们作为日用之物或者观赏之物,势必让人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而限制其使用,进而影响到其技术的进步。但恰恰与此相反,明代早期人们对红色采取了大胆和积极的追求态度。陶瓷作为日用器皿,无论是以红釉装饰,或是以红料绘制红彩,其器物的鲜艳可想而知,它们都在明代早期得以成熟。

明代审美文化的多样化,表现在当时的人们对于美的事物认识的范围有了进一步扩大。之前,人们只认为“青釉”美,因为它类玉。而现在,不仅仅是“青釉”有类玉之美。其他瓷器同样有其审美价值,这些瓷器包含了釉下彩、颜色釉、釉上彩等,品种多样,琳琅满目。这就是朱琰《陶说》中“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的含义。同时,朱琰还进一步提出:“古窑重青器至明而秘色已绝,皆纯白,或画青花,或加五彩”。充分印证了“青瓷”地位的下降,取而代之受人追捧的是青花和五彩瓷器等。除此之外伴随着明早期民族审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在传统士大夫阶层与新兴市民阶层两类人群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差异,这种差异互相交织并存,构成了明代中后期特有的民族审美文化。

时代的发展,中华民族审美的尺度逐渐增大,视野不断放宽,包容性凸显,接受的美的事物更加丰富,追求美的步伐更加坚定。这足以证明,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是一种持续发展的文化,是一种不断创新的文化。

参考文献:

[1]熊寥,熊微,中国陶瓷古籍集成[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

[2]陈雨前,朱浙安,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尚玉”审美意蕴研究[J],中国陶瓷,2006年第12期

作者简介:聂铭洁(1985.8—),江西景德镇人,助教,研究方向:美学。

猜你喜欢
审美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永荣锦江瞄准差异化多元化
多元化——写作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原则」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中国公路(2017年8期)2017-07-21 14:26:20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35:47
敦煌艺术考察所感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00:16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05:06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2:30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4: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