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先秦思想家墨子认为,尚贤尚同是为政之本,主张平民百姓中的贤良之士应该有机会参与管理国家和治理社会,有效地实施贤士流动;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主张精英循环理论,认为政治变化的形式就是一种类型的精英取代另一种精英的循环,二者都指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有才之士的畅通流动。
关键词:尚贤;精英循环
导言:墨子,我国先秦时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生活在春秋战国新旧社会秩序交替的时代,目睹种种社会不合理现象,墨子从人道主义出发,提出了尚贤尚同的思想,认为国家各级政府中的官职应该向平民大众开放,让平民老百姓中的贤良之士有机会参与到管理国家和治理社会的活动中去,改变世袭和终身这一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无独有偶,晚于墨子2500年之后的西方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了自己的“精英循环理论”,他提出,现代社会是建立在创新、竞争、变革基础上的动态流动性社会,社会中不应该存在终身的或世袭的阶级。
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二者却提出了类似的社会政治思想,即,执政者要想保持稳定和壮大,必须要吸纳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有才之士,开辟畅通的人才流动渠道,保障人才的流动机制,集集体智慧于一身,共同为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社会成员的幸福生活添砖加瓦。
一、墨子的尚贤思想
(一)墨子重贤的原因
1.是否重贤关系国家的安危
墨子认为,现实社会的人民贫困、人口减少、社会混乱的状况原因在于“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在朝廷里执政的人,不能把尊重贤才使用能人作为一项整治措施,国家拥有的贤良之士多了,国家的统治基础自然就坚实;与此相反,国家拥有的贤良之士少了,国家的统治基础自然就薄弱了,所以国家“不得富而得贫,不得增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故“大人之务,将在于增贤而已”,掌权人物若想国富、民增、社会安定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增加贤良之士,招揽贤士。
2.重贤与否关系社会发展
墨子认为“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要想使国家繁荣富强还是需要聪明而有才干的人来管理社会。尧舜禹汤之所以能够建立为后世所称颂的功业, 皆因能够任用贤人。正因为任用贤人, 方能“谋不困, 体不劳, 名立而功成, 美章而恶不生”[1], 即谋略不会匮乏,身体不会劳累, 声名远扬而建立功业, 美好的德行得到彰显而不产生邪恶。进而墨子得出结论, “得意, 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 贤士不可不举。”[2]任何时候, 君主都应选贤任能, 才能建功立业, 才能使国长兴。尊崇贤者, 乃是从政的根本。
(二)选贤的标准和途径
墨子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 希望所有社会成员都有机会公平地参加国家社会生活的管理。官员的素质如何是直接关系到国家之富,只有以贤者治国才能给国家、人民带来极大的利益, 实现国强民富, 百姓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局面。但是,这个贤士的标准是什么呢?墨子提出来自己的观点,他指出, 贤良之士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特质:“厚乎德行, 辩乎言谈, 博乎道术”[3], 即德行深厚, 善于言谈, 精通道术。从现代的观点来看,即为品德和才能两个方面,具备贤士的品质,则就应该有机会被重用,被选拔为官员或其他相应位置来有效地参与到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活动中来。
在确定了贤才的标准之后,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途径来选拔人才,在这方面,墨子作为下层劳动者的代表,提出来虽在当时未受到广泛认可但却对后来社会影响深远的原则,即“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列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能则举之”。墨子反对官员只在贵族中挑选,任人唯亲的做法,他提倡打破传统的宗法世袭制度,以德行论列次位,尊重贤能,即使是农夫和工匠中的人,只要有才能,就提拔他。还应“不赏父兄,不偏富贵,不辟颜色,贤者举而上之”,要尊崇贤才任用能人还要不包庇父兄,不偏袒富贵,不宠爱美色,凡是贤者变选拔上来使其处于高位。即选拔人才,不可任人唯亲,应本着公开公平的原则招揽贤良之士。除此之外,“官无终贵民无终贱”除了有“有能则举之”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即“无能则下之”。即要实现人才的有效流动,必须根据能力安排职位,根据业绩进行赏赐,根据劳攻确定俸禄,有能力的往上级流动,没有能力则相应地往下走,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持统治阶层和管理阶层的合理容量的同时维持最高的统治和管理质量。
此外招揽贤士,使人才良性上行还需要一定的具体途径。在墨子看来,便是对贤者“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授予之令”,即,对于有才能的贤士就要封给他很高的爵位,给予他丰厚的俸禄,委任他官职,授予他决断的权利来激励和引诱他去发挥潜能。高爵、重禄、职权被墨子称为“为治三本”,[4]这不仅是为了赏赐贤者,更是使贤能之士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必要条件。墨子提出的这个建议在我国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有才能并为国家作出有效贡献的人应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报酬,赋予其崇高的社会地位,同时还要授予相应的权力,实现权责的有效统一。
二、帕累托的精英循环论
与墨子类似,帕累托认为,社会分层结构的存在是普遍和永恒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上层成员和下层成员的社会地位是凝固不变的,社会中不应该存在终身的或世袭的阶级,而应该实现精英的合理流动,从而维持统治阶级的稳定和壮大。
(一)精英统治的必要性
1.主张“寡头铁律”[5]
在帕累托看来,在任何社会,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是人数少的统治精英统治人数多的非精英,掌权的总归是少数。历史上所有的阶级斗争到最后都是由一个新的精英阶级掌权,所有革命的终点通常都是“组织化的少数人的统治”。[6]虽然处于统治阶级的精英是少数,但是他们却掌握着社会的绝大部分资源和权力,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治理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这种社会分层结构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优化资源配置,使社会达到利益最大化。
2.主张刚柔相济的精英统治
一般来说,当一个旧的政权被推翻,新政权上台时,都会汲取经验教训而采取一些利民政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组合体持久性的本能占主导地位时,政府就会过多地依靠暴力进行统治。尽管在压制不满情绪时运用暴力可以收到暂时的效果,但是久而久之会引起普通百姓的不满和反抗情绪,以至最后形成无法控制的局面。所以仅靠固定的统治阶级成员而不进行及时更新的话,政权是不能长期维持和存在的。在帕累托看来,社会的特点就是由统治精英的性质决定的。统治精英层应该是“狐狸”和“狮子”[7]两种不同性质精英集团的恰当组合。“狐狸”代表着“组合的本能”的精英品质,即具备聪颖的创造力,善于从下层中吸收精英,增大社会弹性和社会适应力,善于推动变革和创新;而“狮子”则代表“组合持久性的情感”的精英品质,即顽强地、持久地维持和捍卫现状的统治情感。帕累托认为,大部分社会缺乏的是第一种精英品质。因为“狮子”就象征着趋于稳定和保守统治阶级的利益,一个政权存在的时间越长,就越趋向于用赤裸裸、毫不顾忌的暴力进行统治,直至最终无力控制下层的群体暴怒,导致灾难性后果。因此,帕累托主张政府在行使权力时应暴力和亲和交错运用,刚柔相济方能长治久安。
(二)识别精英的标准和流动途径
和墨子提出的“德、言、道”一样,帕累托也提出了识别统治精英的标准:即具备相当的“素质”,在帕累托看来,“素质”是指个人才智和涵养,他们要具备政客所要求的特殊才干,具备社会统治所必需的敏锐的思路和宏大的视角,只有这样在社会统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明确了精英的标准之后,还需要一定的途径来选拔和实现精英的流动。类似于墨子提出的“高爵、重禄、官职”的主张,帕累托提出了“高度”[8]的概念,所谓“高度”就是指某种可以客观判断的成功标志,即要给予这些精英以相应的职位、得分、盈利等,匹配与其“实际素质”相应的“名分”,以此激励精英向统治阶层的靠拢。帕累托指出,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循环路线的畅通,使执政阶层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个社会只有当执政层的能力、才干的平均值高于非执政层时,才是稳定和高质量的。要做到这一点,精英的循环就必须是双向流动,既包括下层精英的向上流动,还包括处于执政层的非精英的向下流动。否则就会造成执政层人员臃肿,腐败滋生,使其“高度”下行,影响执政能力;相反,如果上行路线堵塞,一方面必然造成执政层执政能力的下降,另一方面还会使非执政层的精英力量聚集,社会将逐渐失去平衡和稳定,一旦爆发冲突革命就极易导致政权轮换。因此为确保执政的稳定性,就必须保证流动路线的畅通。
在任用精英方面,上文也已经提及到,帕累托主张的是政府在行使权力时应是暴力和亲和的交错运用,即具备“组合的本能”的精英,就使其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去刺激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激励新型企业家和领导人脱颖而出,保障精英上行流动路线的畅通,增加社会的弹性和适应能力。而对于擅长“组合体的持久性”的精英来说,则让其以一种顽强有力勇敢的统治风格来维持政权的持久性平衡,发挥“胡萝卜”夹“大棒”的最大效应。
三、小结
尽管墨子和帕累托没有生活在相同的时代和社会,但是,二人不约而同地提出了社会流动的主张,他们提倡的“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和“精英上行下行”的观念深深地动摇了社会统治阶级的世袭和终身的传统观念,为下层普通百姓优秀人才的才能发挥开辟了崭新的道路,也为将社会的稳定性不平等变为暂时性不平等,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启发了促进社会稳定的平衡机制理论体系。
注释:
[1]同上,
[2]同上,
[3]同上,
[4]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释》,商务印书馆,2009,37
[5][美]戴维.劳伦斯基,《社会分层》,华夏出版社,2006,17
[6][美]戴维.劳伦斯基,《社会分层》,华夏出版社,2006,17
[7]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74
[8]徐小龙,帕累托的经营理论评述,理论观察,2007(5):47
参考文献:
[1]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释》,商务印书馆,2009
[2][美]戴维.劳伦斯基,《社会分层》,华夏出版社,2006
[3]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徐小龙,帕累托的经营理论评述,理论观察,2007(5):47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张菡,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社会法律工作系社会工作专业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实务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