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

2014-10-21 09:01:03郭莉英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异化劳动马克思

摘 要: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哲学文本的重要范畴。在对19世纪德国经济生活进行深入考察时,马克思批判了近代德国哲学的异化理论,并将异化理论引入到对劳动本身的分析,提出了异化劳动概念,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中将异化劳动概念进行了深化与拓展。文章从异化概念出发,在此基础上评析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此揭示资本主义的剥削性,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关键词: 异化劳动;马克思;资本主义社会

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是一个贯穿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在马克思那里,异化劳动理论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异化的思想,并在政治经济学的高度上对异化现象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异化扬弃之现实解决途径。

一、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异化理解上的差异

“异化”一词的原意是权利的转让、关系的疏远和精神的错乱。黑格尔第一次从哲学上规定了异化概念的含义,这就是主体活动的结果成了主体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危害和支配主体。他说:“直接的东西,没经验过的东西,即是说,抽象的东西,无论属于感性存在的或属于单纯的思想事务的,先将自己予以异化,然后从这个异化中返回自身,这样,原来没有经验过的东西才呈现出它的现实性和真理性。”[1]黑格尔是个泛精神论者,他在讲到精神、意识的发展变化之处,实际上讲的是被抽象的精神、意识的人的活动。马克思深人批判了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他指出了黑格尔在异化问题上的错误:其一,黑格尔把异化看成是“纯粹的即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化”,“全部外化历史和外化的整个复归,不过是抽象的、绝对的思维的生产史,即逻辑的思辨的思维的生产史”。[2]其二,既然存在着异化,也就存在着扬弃异化的必然要求。既然对象化也是异化,则扬弃异化必定包含着扬弃对象化。黑格尔诉诸抽象思辨并使之上升到基本原则的高度,这既是黑格尔哲学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整个西方近代哲学的基本性质和立场。黑格尔曾说,“哲学的任务在于理解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的东西就是理性”。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理性形而上学,就是表现在思想中的资本社会的异化。[3]

与黑格尔不同,费尔巴哈则将异化看成是黑格尔逻辑学体系为消除对象性和物性而设定的一个否定性环节,因此为了恢复唯物主义的权威,必须首先否定那一扬弃“对象性”和“物性”的、精神主体自我复归的环节。因此,从反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出发,他只能将异化仅仅视为主体无法实现自我复归的自我丧失状态。这一点反映在他对《基督教的本质》的批判中。在对宗教异化的批判方面,费尔巴哈揭示出如下的真相:“人的绝对本质、上帝,其实就是他自己的本质。”费尔巴哈用人的自我异化来说明宗教的人学根源,却无法说明人是如何会达到这种自我异化的。假如这种自我异化出自理性的迷误,那么,这种迷误就只能用黑格尔关于自我意识异化的思辨唯心主义来加以阐明、并用自我意识异化之扬弃——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来拯救。但是,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时已经达到了感性本体论的境界,已经通过把人的类本质规定为感性的本质而在一种本体论的原则高度上批判了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所以,他要么把人的自我异化理解为人的感性的迷误,要么放弃新唯物主义的成果而向唯心主义原则投降。结果却是后者,因为费尔把哈把人的感性的类本质看成既与的和先定的,所以他无法理解感性的类本质如何会发生不可避免的迷误,其结果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费尔巴哈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性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独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理想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他没有批判现在的生活关系,因而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动,因此,比方说,当他看到的是大批患瘰疬病的、积劳成疾的和患肺痨的贫民而不是健康人的时候,便不得不诉诸‘最高的直观和理想的‘类的平等化,这就是说,正是在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者看到改造工业和社会制度的必要性和条件的地方,他却重新陷入唯心主义。”[4]

总之,在对异化概念的理解上,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是建立在唯心论的绝对理念的运动基础上的,是绝对精神的异化。费尔巴哈以人和自然为对象,他讲的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二、 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理解上的变化

马克思在建构自己的异化理论时深刻批判黑格尔唯心论和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哲学,扬弃其唯心论或直观机械性,彻底翻转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异化理论,用自己全新的异化劳动理论开启了唯物史观的全新视野。

“1844年手稿”时期,马克思已经开始酝酿哲学革命,当时他所提出的异化劳动学说曾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譬如,在《第一手稿》中有这样一段对异化的声讨:“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尽管这里没有出现异化概念,但是,马克思所表述的无疑是异化劳动。在异化劳动中,人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给了对象,但是却无法重新领有自己的劳动成果。结果,人对象化给对象的越多,人就越空虚;这种逻辑显然与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随着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逐渐形成的解剖市民社会的科学逻辑, 马克思就不再需要诉诸形而上学的人的类本质,因为这种人本主义无法导向对现实的物质生活关系的批判。他因此代之以科学的革命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这样的方法论,亦即, 一种对现实进行历史主义分析的科学的哲学方法。

到了《第三手稿》时期,马克思对异化的理解和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变化是与他对黑格尔的态度变化相关的。在《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中,马克思写下了这样一段著名的话:“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对象性剥离,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而这首先又只有通过异化的形式才有可能。”[5]这段话清楚无误地表明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异化辩证法的青睐,一是因为异化辩证法本身反映着近代劳动的基本结构,运用这一辩证法能够说明人的形成;二是异化辩证法所包含的否定之否定逻辑可以证明共产主义,即“共产主义”是私人所有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使人实现自我复归,也即否定之否定过程。但是黑格尔的异化史观是一种由客观绝对精神出发的本体论发展论,而马克思的异化史观是对人类史上的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私有财产阶段的暂时性说明。马克思明白,现实的历史运动不可能从黑格尔的这一套抽象的思辨中得到彻底的解放,于是他充分发展了工人同生产资料的关系,在对人的本质力量和人同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关系的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人类历史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把人类历史描述成为依次更替的社会经济状态的发展,从而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新的科学历史观。可见,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对于马克思来说,只是一个暂时的形式上的假借。

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论观点的扬弃,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发生了异化,劳动是完全的强迫劳动,工人阶级作为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些属于精神方面的东西被彻底剥夺了。马克思指出,要想克服劳动的异化,实现劳动者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实现人的解放,只有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不存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这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异化现象,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把人从不人道的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且要改变原有的社会关系,改变决定社会关系中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所在。

三、 异化劳动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用抽象的人的类本质的观点说明劳动异化,将其解释为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考察了分工的中介作用,指明了是分工引起劳动异化。在《资本论》的写作过程中,又对异化劳动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证,所以他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不断发展的,是科学的,是革命的,对我国发展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上说,异化劳动理论朝着从劳动发展中去寻找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劳动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中最基本的概念,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的生产劳动,整个社会的其他各种关系都是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正如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所言,“直接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从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致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6]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劳动是人的自由本质,是人自我实现的活动,为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形成开辟了道路。

从现实上说,异化劳动理论对建设和渚社会的导向作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沦尤其是他提出的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正好与我们当前建没和谐社会的目标不谋而合。因为,我们国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再加上国外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异化现象在我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激化着人们内部矛盾,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 。但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们不能把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异化现象视为替遍化,否定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应该充分把马克思异化理论中关干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观点运用到我们现实的社会中,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第23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50页.

[5]韩立新.从费尔巴哈的异化到黑格尔的异化:马克思的思想转变—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的一个解读[J].思想战线,2009年9(6).

[6]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郭莉英(1990—),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3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异化劳动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人大建设(2019年2期)2019-07-13 05:41:06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思考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3:51:57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机制完善的启示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37:10
幸福异化:一种研究幸福问题的新视角
理论导刊(2016年7期)2016-07-23 14:0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