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传统舞蹈的舞台艺术审美

2014-10-21 16:17:28陈奕文
中国文艺家 2014年6期
关键词:黎族民间舞蹈舞台

陈奕文

引言:黎族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征。黎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具有特色的体态、动律、音乐伴奏和表演形式中,如何在现代形式的舞台表演中感受黎族舞蹈的真正内涵并通过舞台表演重蹈黎族这个民族的发展轨迹,切身体验黎族人民风俗习性中的粗犷、豪迈、热情、奔放、细腻、绵慎。本文从传统黎族舞蹈的舞台表演形式的审美特征全面展示黎族舞蹈的艺术魅力。

一、黎族舞蹈的发展

根据现有材料,学术界一致认为黎族舞蹈源于黎族先民们的生产生活劳动及巫术活动。黎族舞蹈是黎族人民在海南岛这个特定的地理和生活条件中,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积淀而形成的。黎族社会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经济生活、劳动生产、反抗斗争等等,都可以从舞蹈这个角度得到一定的展现。在黎族传统舞蹈中,所反映的内容和所涉及的范围较广,有祈神求福、驱魔袪病、生产劳动、社交娱乐、婚恋生育、丰收节庆、英勇斗争等,它们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从其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和性质看,黎族传统舞蹈可为五大类型:宗教祭祀舞蹈、生活习惯舞蹈、娱乐喜庆舞蹈、生产劳动舞蹈和英勇斗争舞蹈。黎族舞蹈同其它民族的民间舞蹈一样具有以情带舞蹈以舞传情、载歌载舞、自娱自乐、形态神真的特征。但是由于历史原因,黎族舞蹈的起步较晚,发展很慢。黎族舞蹈的起步应该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最早的黎族舞蹈艺术家当数陈晓老师。陈晓老师并不是黎族人,但是却是将黎族舞蹈推向剧场艺术界面,真正把黎族原始性的文化上升到舞蹈层面并加以推广的人。也就是从那时起,黎族舞蹈逐渐被认识和挖掘。直到后来的《鹿回头》(海南第一部荣获国家级奖项的剧目,由海南省民族歌舞团编创)、《达达瑟》(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等;由海南省歌舞团和省民族歌舞团编创),到现在的《黎族故事》(由海南省歌舞团编创)。在这过程还创作了不少的黎族舞蹈佳作。如《三月三》、《草笠舞》《打柴舞》《钱铃舞》等,这一个个黎族舞蹈作品的诞生,是黎族舞蹈艺术家们用勤劳和智慧在舞蹈艺术这个大花园里浇灌培育出来的一朵朵艺术奇葩。

二、独特的舞台艺术审美特征

(一)黎族舞蹈的基本特征

“三道弯”和“颤动”是黎族舞蹈的基本特征动作,是黎族人民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黎族姑娘身穿紧身超短裙在山高林密、河溪交错,山路崎岖的田间干活,腰脚养成了适当性极强的弹性颤动及脚、腰、手弯的身体形态。这种动作自然地反映到黎族民间舞和创作的黎族舞蹈中去。

(二)黎族舞蹈的舞台审美特征

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大型舞剧《鹿回头》、《达达瑟》、《黄道婆》、《黎族故事》等还是其它的黎族舞蹈,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舞台演出都以逼真的画面感为舞台基调,力求自然、纯朴、真实,让人回味无穷,意犹未尽。

1.回归自然,返朴纯真。“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黎族舞蹈也不例外地要遵循这一原则。黎族舞蹈首先是作为舞蹈而存在的,因此它必须具备舞蹈的基本属性——造形性。所谓造形指的是人体动作在立体空间中人为设计的曲线变化形态。在舞蹈动作过程中,人体各部位不断变化着自己在空间中的位置,留下了瞬间即逝的曲线运动轨道,从而在观众的视觉印象中构成舞蹈动作的造型变化规律。发达的造形性,是舞蹈艺术发展到高级阶段所具有的产物,它不仅标志着一种舞蹈形式的成熟,而且还表示着产生这种舞蹈形式的民族或社会历史具有成熟系统的审美观念和鲜明的民族性格特点。黎族舞蹈立足于本民族的发展轨迹之中,舞台演出多以展示本地区的风俗民情的素材为基础。如《三月三》、《祝福舞》、《钱铃舞》、《打柴舞》等,大型舞剧如《甘工鸟》、《五朵红云》、《鹿回头》《达达瑟》、《黄道婆》、《黎族故事》等,都是力求还原到节目原本自然存在状态,最大程度地接近剧目最纯朴最真实的情感诉求,让观众在视觉感官上轻易地融入、接受并理解演出的情节,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2.历久弥新,去粗存精。最早一批的黎族舞蹈作品应该是《打柴舞》、《三月三》、《织筒裙》等,但时至今日这些作品仍然活跃在表演的舞台上,这直接反映出,好的作品哪怕经历时代风雨的洗礼仍然还是受观众喜爱的。如《打柴舞》(原名《竹杆舞》)就以舞姿优美、音乐动听的竹竿舞中令人眼花缭乱的技巧,赢得了文艺工作者的青睐。早在1950年代,《打柴舞》就在省内外演出,深受欢迎。后来经过几代文艺工作者的继承和发扬,《打柴舞》至今仍然是黎族舞蹈演出的保留节目,常演不衰。作为一种产生于生产、生活中的艺术形式,竹竿舞表演具有很强的大众性和形式感。在海南,竹竿舞已经成为欢迎来宾的一种形式,而在外地人的眼中,竹竿舞也已经成为海南和黎族的一种象征符号,被广泛运用。

谈到黎族舞蹈,不能不说“黎族舞蹈之母”的陈翘的处女作《三月三》问世,它将黎族在农历三月三日追求爱情和幸福的心态、情绪、场面,以群舞的形式,表现得那么纯朴、淡雅和清新,反映了某一个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把处在原始状态的民间艺术素材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三月三”现在已经衍生出许多的不同歌舞艺术形式,但其中一点不变的是黎族人民追求幸福快乐的主题,艺术的性质也不变。正如当年苏东坡所感受的“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杳杳”一样,黎族歌舞依然那样“余音犹杳”,深入人心。

3.借鉴完善,提升艺术品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借助舞台道具来增强舞蹈表现力的特征。如手绢、扇子、长绸以及各种形式的鼓、伞、灯、铃、刀、剑、棍等。此外,还有头上戴的面具、腰间绑的腰鼓、腰铃,脚下踩的高跷等。艺术从来就不缺少模仿,这是与借鉴,这是必要的辅助表演手段。黎族舞蹈也一样,如黎族舞蹈的《打柴舞》中的木棍,《筛筛筛》中的簸箕等都是必要的辅助表演工具。为了自身的完善与提高。黎族舞蹈艺术往往要借鉴其它体系舞蹈的艺术精华。如由广州战士歌舞团于1959年创作的舞剧《五朵红云》作为黎族的第一部大型舞剧,是黎族舞蹈发展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剧目。作品对舞蹈语言的运用,特别是在对黎族民间舞蹈语汇的吸收、发展和创新方面取得了尝试性的成功。编导们从舞剧所需要的实际出发,除了保持和发展黎族民间舞原有的风格特色,如织裙舞、打柴舞、钱铃舞、酒坛舞外,還借鉴和吸收了与黎族民间舞蹈比较接近的苗族舞蹈以及中国古典舞蹈、汉族民间舞蹈乃至芭蕾舞的一些动作。舞剧《鹿回头》的舞台演出就借鉴了海南临高地方戏的木偶戏的表演形式,人偶同台演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是黎族舞蹈借鉴其它民族艺术表现形式的成功范例。

正因为有了借鉴,黎族舞蹈的舞台表演才有了今天如此丰富的内涵和精彩的呈现。《黎族故事》的成功印证了借鉴在创新发展中的重要性。尽管老一辈艺术家们为黎族舞蹈积累了宝贵的财富,也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和其他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相比,黎族舞蹈还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所以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一定要有所创新。在谈到创作理念时,编导王思思说在继承了传统的“三道弯”形体基础上,她在创作中强调手型和步伐的变化。如舞蹈《取火》中,“火神王子”潇洒的跳跃、群舞演员不断挥动双手,都借鉴了现代舞的动作特点,对于烘托气氛、表现主题很有帮助;而在《箫韵》中,为让手持鼻箫的演员既跳出技巧又跳出美感,编导把重点放在了步伐的变化上,通过不同的队列和造型,传递出了黎族乐器简约、灵动的神韵。

综上所述,黎族舞蹈博大精深,有待挖掘的艺术精华还很丰富。其独特的表演风格更是独树一帜,如能加以借鉴而创新,黎族舞蹈这朵艺术奇葩一定能够芳香四溢,远扬万里。

猜你喜欢
黎族民间舞蹈舞台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戏剧之家(2022年19期)2022-11-12 19:41:21
黎族小伙闯“深海”
金桥(2022年9期)2022-09-20 05:51:06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黎族母亲》等
青年文学家(2022年3期)2022-03-16 22:50:41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草原歌声(2020年4期)2020-03-29 06:40:24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14
56个民族56枝花 黎族
启蒙(3-7岁)(2016年4期)2016-02-28 12:26:44
吧啦吧啦小舞台
好孩子画报(2014年6期)2014-07-25 03: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