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宋诗自古以来就饱受争议,不同朝代和不同学者对宋诗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有学者甚至指出诗在唐朝已被写尽,因而宋诗的地位一度被置于风口浪尖。然而,宋诗由于其独特的政治环境和时代背景,倒也呈现出了不同于唐诗的特点。政治诗,说理诗以及批判现实等诗,再加上宋诗用典的繁华,也凸显出了两宋诗歌的鲜明特色。
关键词:宋诗;政治诗;说理诗;现实;用典
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必定带有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色。宋诗的出现也显现了宋代的社会风气以及政治制度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宋诗来源于现实,也反映现实。“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鲁迅先生的这一言语,虽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肯定了唐诗不可动摇的霸主地位,但也否定了后代诗歌的作用和影响,宋诗自然也成为此话的牺牲品。其实质上,宋诗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唐诗,呈现出不一样的风味。在政治诗和讽刺批判现实诗这一方面,宋诗由于其特殊的社会成因因而比历代的诗都要深入细致一些,刻画的方面也甚为广泛。而宋代因其特殊的国情以及内外交患的局面,在爱国诗和表现民生疾苦这一方面也比唐诗要显得更为有激情,思想更加充实丰富。“以文为诗”、善于用典、长于议论、禅理入诗、以才学为诗等等都可以被视为是宋诗的一些显著特点,也正是由于这些宋诗的特点,才使其在唐诗极度繁荣的笼罩下,也能绽放出自己独有的芬芳。本文即从宋诗的善于用典,长于议论以及政治爱国诗这些方面入手,简要的对宋诗的这些特点进行分析。
一、善于用典
宋诗善于用典的这一特点其实相当于是以学问入诗,把典故很好的化入诗中,这既需要赋诗者具有一定的学问,同时也考验其写诗技巧。喜用典故这一特色并不仅仅只有宋诗独有,唐代如杜甫、李白之类的大诗人早在其诗歌中就将典故化用自然,令人几乎察觉不出,到韩愈典故运用就更甚,韩愈的诗歌竟达到了“无一字无来处”之境。宋代高度重视文治和文人,文臣的地位远远超过了武将,因而才华和学问在宋代可以说是一种卖弄炫耀的工具,典故的运用自如与否,也能显现才华的高低。宋代诗人几乎个个善于用典,因而宋诗也就形成了好用典故之风,不过典故运用虽能增添诗歌的趣味和文化深度,但若一味堆砌典故,也会使得诗歌繁琐深奥。宋诗喜用典故主要有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诗人,这里就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宋诗爱用典故这一风气。首先来看黄庭坚《病起荆江即事》这一篇,“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1]这两句主要是诗人抒写自己的志向和雄心,但其却不直接点明,而是化用“伏波、维摩”这两个典故来娓娓道出。“伏波”即汉将军马援,英勇善战,六十二岁时也能在帝王跟前飞身上马。“维摩”即维摩诘,以能言善辩著称,相传其在生病期间,佛祖使其弟子去问候他,因其最能善辨,弟子居然无一敢前去。在这首诗中,黄庭坚以“老伏波”、“病维摩”代指自己,既表现自己虽年老也可杀敌报效祖国之意,也有虽病了但仍有高超的辩论才华之味。这两个典故的运用,不仅使黄庭坚此诗增色不少,也巧妙的避免了过分自大之嫌。再看杨亿的《泪》:锦字梭停掩夜机,白头吟若怨新知。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拭袂时。汉殿微凉金屋闭,魏宫清晓玉壶欹。多情不待悲秋气,只是伤春鬓已丝。[2]这首七律前六句就有六个典故,且每个典故都紧扣题目。“锦字梭停掩夜机”来源于《晋书·窦涛妻苏氏传》,其中记载窦涛被流放流沙时,其妻子思念他而日夜织锦,十分伤悲;“白头吟若怨新知”则来自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之故事,司马相如做了官后欲纳妾,卓文君以《白头吟》诀别,其文凄婉哀伤,令人涕然;“谁闻陇水回肠后”此句出自《陇头歌辞》中的一段,大致讲述的是征夫思乡不得归,内心一片痛苦之情;“更听巴猿拭袂时”则是大家熟悉的“巴东三峡巫水长,猿啼三声泪沾裳。”;接下来的汉殿与魏宫句也都有据可查,这里六个典故的化用,都与悲伤和眼泪有关,杨亿在诗中将不同的与眼泪有关的典故运用其中,形式多变,内容各异,显示了其博学多才的一面,而通过这六个典故最后点明伤春之伤,让人感叹其构思之精巧。宋诗用典之诗当然不仅是这两首,晏殊《寓意》中的“鱼书“、石延年《金乡张氏园亭》中“西渭封侯竹”和“东陵隐士瓜”、苏舜钦《大雾》中的“蚩尤”、黄庭坚《戏呈孔毅夫》中的“管城子,孔方兄”等等之类,都通过用典表达了诗歌的独特情怀,典故入诗也成为宋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归根结底,宋代诗歌善于用典和用典之繁还是和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重视文治等国家政策制度密切相关,当然另一方面也与宋代文人的博学与素质紧密联系。
二、多政治诗(批判现实、同情百姓、爱国情怀)
宋代的政治状况相对复杂,其经历了南宋,北宋,内部冗官、冗兵,冗费现象极为严重,而中央又过分集权,党派争乱也不曾停止,各种变法相继出现,导致阶级矛盾十分严重。外部在北宋时期有辽和西夏的威胁,南宋时期又有蒙元入侵。内外皆患的局面使宋代的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政治状况也决定了宋代文人的诗歌的政治取向,即他们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同情百姓的心理以及满腔的爱国情怀。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于唐朝,尽管宋代的政治诗内容丰富,情感浓烈和涉及的方面更广,但是不同于唐朝的是,宋人由于国力的衰微和政治的腐败,因而此类诗歌总透露出一番惆怅之感。
宋代多批判现实之诗,如梅尧臣《田家语》: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里胥扣我门,日夕苦煎促。盛夏流潦多,白水高于屋。水既害我菽,蝗又食我粟。前月诏书来,生齿复版录。三丁藉一壮,恶使操弓韣。州符今又严,老吏持鞭朴。搜索稚与艾,惟存跛无目。田闾敢怨嗟,父子各悲哭。南亩焉可事?买箭卖牛犊。愁气变久雨,铛缶空无粥;盲跛不能耕,死亡在迟速!我闻诚所惭,徒尔叨君禄。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3]此诗采用古乐府体,通过通俗浅显的语言将农民的一副惨状现于人眼前,读之让人不免既心酸又苦楚,州里官府不顾百姓惨状,只顾招兵,百姓遭恶使鞭打,雨未停,民怨不歇,而百姓只能眼睁睁的等死!这所有的一切都源于政府的黑暗,也正是由于宋代社会以及官吏的贪污麻木,因而此诗才更贴近现实,让人不堪忍读。其次还有范成大的《后催租行》,也同前首一般,采取古乐府形式,将贫农碰上荒灾无力缴纳租税被官吏相逼只能卖女交租的惨状描绘出来,其最后一句:“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让人简直无法言语,百姓被逼迫成这样的地步,朝廷政府的黑暗统治可见一斑。范成大是位官员,因而此诗大有反映现实、批判现实以及同情百姓之意。其次戴复古有诗《淮村兵后》: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此诗初看写景,实则寄托了诗人对遭遇战争和兵乱的劳动人们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外敌入侵的痛恨之情。家成了残垣,人的境遇则更不用说明了。宋代国力衰弱,战争频繁,身在宋代的文人自然就多此类批判现实以及同情劳动人民的诗句了。
爱国情怀在和平年代总不能明显的显露出来,和乱世出英雄一样,爱国诗人多出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时代中。宋代的爱国诗人和爱国诗篇较之其他朝代更为多的原因也是在于其当时的战乱环境。陆游,文天祥等诗人的爱国之篇如《示儿》、《过零丁洋》也为现人所熟知,除此之外再看岳飞的《池州翠微亭》: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4]
此诗前两句从自己多年驰骋沙场入手,后两句则显露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眼前的风景虽美,但是为祖国的美好山河而奋斗则更为紧要,此诗明白如话,却反映了诗人对祖国的赤诚热爱,因而也受到读者的喜爱和推崇。宋代爱国诗数不胜数,曹勋《入塞》、陆游《金错刀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等也都抒发了诗人的爱国和渴望国家强盛的情怀。
三、长于议论
以议论入诗同以文为诗一样,都是宋诗的特点。宋诗议论之诗涉及的方面很广,有抒发自己的政治见解的,有反映自己的爱国情怀的,也有说理充满理趣之诗,更有反映现实的议论之诗等等。首先看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5]
这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转入议论。景色迷人,但也只有自己心里澄净,才能去感悟到大自然的美,从而忘却那些功名利禄,还自己一个纯净的世界。这里,就与《赤壁赋》中的思想不谋而合,充满了哲理和理趣味。再有胡仲参《读秦纪》,看似是一首咏史诗,然而却围绕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而展开深刻的议论。“谁知斩木为竿者,只是长城里面人。”这一句解释始皇认为威胁只来自外部,对内实施苛政,不知体恤人民而导致秦亡,这就恰好暗示了当时宋代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宋朝对百姓进行无休止的压榨,导致怨声载道,因而这首议论之诗也带有一定的警告意味。宋代的议论诗还有诸如《和子由渑池怀旧》、《吴中田妇叹》、《荔枝叹》、《长门赋》等等,这些诗或就现实残酷发表议论,或就个人遭遇抒写情怀,都带有当时宋代的独特之处。
宋诗除了善于用典和喜议论外,也多有哲理诗、咏物诗以及讽喻诗等等,更有大量诗歌以散文的形式入诗,明白如话,通俗易懂。当然,如后世评论家所说,宋诗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太重才学,太追求奇字险韵,对典故的运用也太过频繁等等,但总体而言,宋诗能够流传至今,并能在唐诗的笼罩下释放独有的光彩,这也不得不说是因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容的支撑。
注释:
[1]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第131页。
[2]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第14页。
[3]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第25页。
[4]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第207页。
[5]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34页。
参考文献:
[1]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赵仁珪.宋诗纵横[M].北京:中华书局,1994:3-18.
[3]赵齐平.宋诗臆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343-345.
作者简介:王桂花,女,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