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中 牟韵竹 杨浩 杨萍 刘一平 唐芹芹 刘林莉 陈星 眭维耻
【摘要】 目的检测1个着色性干皮病家系的XPA和XPC基因突变。方法收集1个着色性干皮病家系的临床资料,采集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外周血标本,提取外周血白细胞中的DNA,采用PCR反应扩增XPA和XPC所有外显子编码区及其侧翼序列,通过对PCR反应产物直接测序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该着色性干皮病家系未发现XPA和XPC的致病性基因突变。结论尽管XPA和XPC是国内比较常见的着色性干皮病亚型,但该家系可能属于其他的亚型。
【关键词】着色性干皮病;突变;XPA ;XPC
【Abstract】Objectives To identify pathogenic mutation of the XPA and XPC gene in one familial cases of xeroderma pigmentosum.
MethodsWe collected blood samples and clinical data from one familial cases of xeroderma pigmentosum. Genomic DNA was extracted from peripheral blood. All the coding exons and exon-intron flanking sequences of XPA and XPC gene were amplifi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products were analyzed by direct sequencing.
ResultsNo XPA and XPC pathogenic mutation was found in this family with xeroderma pigmentosum.
ConclusionsAlthough XPA and XPC is a more common subtypes with xeroderma pigmentosum in the domestic, but this family may be other subtypes.
【key words 】 Xeroderma Pigmentosum / XPA / XPC / mutation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7-0038-02
着色性干皮病(Xeroderma Pigmentosum,XP)是一种极其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损容性皮肤病,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1870年由匈牙利裔的皮肤病教授Kaposi首先描述,1882年命名[1]。其主要临床特征为皮肤对日光、特别是紫外线高度敏感,皮肤干燥脱屑,雀斑样色素沉着,皮肤易癌变。XP已发现7组互补型(XPA、XPB、XPC、XPD、XPE、XPF、XPG)和1种变异型(XPV),遗传互补分析研究表明,XP互补组的分布有一定的地区性,日本人A组最多,欧美国家C组和D组分布较广泛,中国人C组居多[2]。XP(A—G)和XPV基因已经被全部定位克隆。本文对XP 1个家系进行XPA和XPC基因的突变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来自四川的1个着色性干皮病家系的临床资料。先证者吕小会,女,18岁。因暴光部位起色斑15年,颜面变形6年就诊。患者出生时肤色无明显异常,15年前(2、3岁时)患者暴光部位开始起点状色斑,后皮疹缓慢逐年增多,变密集,为褐色或黑色斑点、斑片。病程日久,遮盖部位亦出现类似色斑,皮疹小、色淡,日晒或劳累后病变加重。6年前患者颜面出现变形,面部中央出现色素减退、皮肤萎缩。双眼视力下降,眼裂缩小。读小学时成绩中上,无明显智力障碍,有月经紊乱史。其父母有近亲婚配史,系表兄妹结婚。其哥亦是2、3岁发病,患病过程与患者相似,但较重,且出现瘤样损害,19岁因该病去世,死于皮肤鳞癌。其姐24岁,系当地医生,未见发病(图1)。皮肤科情况:皮损分布于全身,以暴露部位为重。全身可见雀斑样损害,以颜面、双手足明显,为密集褐色或黑色斑点、斑片,位于深褐色皮肤上。面部中央见色素减退斑片、皮肤萎缩。双眼裂缩小,眼球粘连,肉芽增生,视力下降。口唇干燥,闭口不严(图2)。全身皮肤干燥,未见瘤状损害。病理活检示角化过度,表皮细胞排列紊乱,棘细胞不规则增生,基底层色素不规则聚集(图3)。
图1 家系图
图2 临床照片 图3皮肤组织病理HE×100
1.2 标本采集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抽取该着色性干皮病家系中先证者及其父母、姐姐的外周静脉血各5mL于EDTA(乙二胺四乙酸)抗凝管中。血样置于-18℃冰箱保存。
1.3DNA提取
采用盐析法提取研究对象基因组DNA,并以100例无亲属关系正常人的基因组DNA作为对照,以排除可能存在的基因多态性。
1.4 引物设计
采用Primer 5.0引物设计软件针对XPA和XPC所有外显子设计引物,扩增序列包括整个外显子及超出目标序列边界(内含子内)50bp的序列。所有引物均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引物采用PAGE胶纯化后稀释为20μmol/L备用。
1.5PCR扩增、产物纯化
配制PCR反应体系,设定PCR反应条件,使用PCR反应扩增仪(加拿大BBI公司)进行PCR扩增,PCR扩增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采用Exon I和SAP 酶切纯化,将纯化产物进行测序PCR 反应,反应后再进行测序前纯化。
1.6 直接测序
扩增产物纯化后送至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经3730测序列分析仪(美国ABI公司)直接测序。测序结果采用Chromas2.0软件对基因序列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有无突变位点。
2、 结果
该着色性干皮病家系未检测出XPA和XPC的致病性基因突变。
3、 讨论
着色性干皮病(xeroderma pigmentosum,XP;OMIM 278700)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皮肤病,严重影响美观,危及生命。我国XP发病率约为1/25万,患者双亲多有近亲婚配史。临床以易发生光损伤和日光诱发的皮肤癌为其特征,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雀斑样损害、皮肤肿瘤。研究表明该病主要是由编码参与DNA损伤修复系统中各个环节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DNA损伤修复系统缺陷所致[3]。
XP已发现7个互补组(XPA-G)和1个变异型(XPV),我国C组多见,其次为A组。XP(A—G)和XPV致病基因已经被全部定位克隆,XP(A—G)与核苷酸切除修复缺陷有关,XPV与跨损伤合成缺陷有关[3]。XP临床分型存在困难,XP基因诊断是XP诊断及分型的金标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发现2个XPAC基因的无义突变[4,5],并对其中1个XP家系成功实施产前诊断[6]。我们据先证者曝光部位雀斑样色素斑点,其哥有类似病史,死于皮肤鳞癌,其父母有近亲婚配史,系表兄妹结婚,确诊1个四川XP家系。对该家系先证者进行XPA和XPC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未发现致病性基因突变。分析认为尽管XPA和XPC是国内比较常见的着色性干皮病亚型,但该家系可能属于其他的亚型。
目前国际上对XP进行了一些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如利用基因纠正过的患者角质形成细胞体外构建表皮层并移植到病变区域,局部应用DNA修复酶或激活残存DNA修复能力的药物改善DNA修复能力[7]。產前诊断是目前防治着色性干皮病的最有效手段,采用新的基因产前诊断技术取代以往对胎儿创伤性的皮肤活检,可以减少母体创伤和流产率,降低患者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开展遗传咨询,禁止近亲结婚[8],早期进行基因诊断与产前诊断,正确指导婚育、生育,并行严格防护措施(遮光),可明显改善预后,优生优育。
参考文献
[1] Thomas B Fifzpgtuick. Dermatology in general Medicine[M]. New York: Future Publishing Company, 1971:436.
[2] 墙克信,章扬培,韩振波等.中国人着色性干皮病遗传互补组分析.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J],1999,16(5):285-288.
[3] 侯艳霞,张学军,杨森.着色性干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5,31(4):241-243.
[4] 杨勇,卜定方,汪科等.A型着色性干皮病中XPAC基因的无义突变.中华皮肤科杂志[J],2003,36(4):189-191.
[5] 蔡东华,林志淼,张黎黎等.A型着色性干皮病1例XPAC基因的复合无义突变.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J],2007,21(5): 260–262.
[6] YANG Y, Ding B, Wang K et al.DNA-based prenatal diagnosis in a Chinese family with xeroderma pigmentosum group A.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04; 150(6):1190-1193
[7] 肖明,郭澍,金石峰.着色性干皮病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医学综述,2010,16(24):3760-3762.
[8] 肖生祥,楚雍烈,刘艳等.着色性干皮病39例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 19(1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