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海
【摘要】文章通过对声乐艺术中音色的论述,说明歌唱音色受先天条件影响更受后天歌唱训练发声方法的制约。每个人歌唱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美好音色的形成受到歌唱者歌唱技巧、审美习惯、心理调控、艺术修养等因素影响。强调音色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希望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发现学生最美的音色。
【关键词】声乐教学;歌唱;音色;歌唱技巧;审美习惯
音色是由发音体振动时产生的波型和泛音的不同所造成的一种声音属性。它是歌唱者有别于他人声音的特色。欣赏独唱音乐会时,大多数人对演唱者声音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关注较多,而对千变万化的音色在声乐艺术中表达人物思想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重要作用,却缺乏更多的关注和心理体验。音色对歌唱至关重要,有的人开口一唱立刻就能叫醒观众的耳朵,美妙的歌声像春风佛面,又像灿烂的阳光温暖着人们的胸怀,让人陶醉,甚至疯狂。但有人歌声平淡,无法引起听众兴趣。除了舞台形象、艺术修养、情感表达等原因外,主要是歌者音色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掌握科学发声技巧是学生获得最佳音色的基本保证
嗓音除了和其他樂器一样由动源体、振动体和共鸣体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外,还多了一个语言功能,声带最初发出基音要和它的若干个不同频率的音叠加成复合音,这样声音才会音色丰富。为了获得更多泛音,形成美妙的音色,我们必须尽可能让声带的基音谐振到各个共鸣腔体,形成全方位的整体共鸣。
喉咽是人类发声的主要器官是歌唱音色变化的关键部位。喉的上下移动对音色的变化有明显影响。喉头下降可以使音色变圆润、浑厚,有助于打开喉咙,增加音量,扩展音域。相反,喉头上移音色会变明亮、单薄。打开喉咙是歌唱获得美妙音色的先决条件,喉咙不打开就无法获得正确发声位置,位置不对,共鸣就不能充分发挥,没有充分的整体共鸣就没有丰富的音色,无疑会影响歌曲思想情感准确的表达。但如果歌者过分强调打开喉咙,造成声门闭合不紧,以致失去声门下应有压力的感觉,声音必然会失去金属般的色彩而变得气多声少,甚至漏气。所以喉咙适当打开是歌唱的先决条件,是获得美妙音色的关键。
从听觉上来判断发声位置有高、低、前、后之分,这四个不同的发声位置产生不同的音色。如果只强调头腔高位置而没有胸腔共鸣的参与和低气息的支持声音浮、吊、音色单薄。为了获得美好的音色,歌唱时必须高位置低气息,充分发挥各个共鸣腔体的作用。共鸣参与越多、越充分歌唱音色越丰富,因此作为歌唱者要尽可能地通过喉咙用整个身体来歌唱。中国民族唱法发声位置相对靠前、靠上,胸腔共鸣少,因而音色比较明亮、甜美、清脆。美声唱法发声位置相对靠后,都有胸腔共鸣的运用,因而音色比较柔和、圆润,两种不同的发声方法形成明显不同的音色。色彩的调节和声门状态、喉位高低、气息的流量、流速以及共鸣腔的使用有关,在表现不同情绪时歌唱方法技巧要作适当的调整。
世界上嗓音条件好的人很多,但成为歌唱家的却很少,歌唱家先天嗓音条件固然重要,但后天娴熟的歌唱技巧和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更为重要。意大利歌唱家卡鲁索、吉利、斯基帕被人们誉为世界著名的三大男高音。斯基帕和前两位相比虽然没有宏大的音量和辉煌的高音。但他有卓越的歌唱技巧,漂亮的音色,表现作品非常细致。“许多与斯基帕同时代的歌唱家都对他十分欣赏。就连夏里亚宾那样挑剔的人对他评价都很高。三巨头中的另一位贝尼亚米诺·吉利甚至认为:我们都是人间的声音,而斯基帕的歌声是天外来音。我们得跪着听他演唱。”斯基帕虽然没有最好的嗓子,但他有精湛的歌唱技巧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因此他有与众不同丰富而迷人的音色。
二、发挥想象力是学生获得最佳音色的重要途径
声学原理告诉我们,长、大、粗、厚的和张力较松弛的物体振动慢,频率低。相反,短、小、细、薄的和紧张度大的发声体振动快,频率高。歌唱时我们的声带在心理意念指挥下,进行长短、厚薄、松紧变化,实现声音高低变化。唱高音或半声,声带在心理调控下进行局部的边缘振动。教学中常会出现学生唱高音突然大跳低八度时,气还端在上面声音落不下来,音色不低沉。原因是歌唱各器官一直在高音状态上进行,特别是声带处于变短、变薄、频率高,局部振动的状态下工作,突然低八度转换成声带变长、变厚为一种低频率整体振动状态,心理未及时准确的做出反应,调控不及时,生理状态就不到位。反之,从低声区向高八度大跳时往往会出现破音、音不准确,声音不理想等现象,也是心里未做出及时调整的原故。所以要想获得好的声音,心理因素在音色调控制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想象是艺术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要想获得丰富的音色、美妙的歌声,想象是不可或缺的。“在发一个音之前,先要在思想上把它成型,并赋予它适当的色彩、音色和表情。从一个母音过渡到下一个母音,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去做。当思想的根据是正确的时候,生理部分就会有同样的准确性,相应正确的反应和调节。我,首先是在思想上建立我的歌唱。必须预先在心理上想到所希望,或即将发出的母音。”
音色过暗,给人的感觉声音缺乏活力,生命力,往往会给人音准偏低的感觉,过亮的音色给人的感觉单薄、尖锐。好的音色应又明又暗,明暗适度。“德彪西是‘色彩音响的伟大发现者,他的音乐优美纤细、色彩变化丰富、和声运用光怪陆离,被公认为印象主义音乐创始人。在演唱他的作品时大脑中要有一种和声‘色彩音响的印象,在这样心理调控下歌唱者“必须保持温柔、纤细、精致、惟美的风格和淡雅的诗意。演唱时必须很好地掌握‘半声和轻声的技巧,避免运用硬起音,要运用软起音,而且要力求每个音、每个字准确、干净而不拖泥带水,要求声音的清晰和音色的透明性、抒情性,要求声音能在有限的力度范围内(mf-pp)做出万姿千态的音色变化和多层次的力度变化。对钢琴伴奏也要求如此。”演唱者要反复揣摩词曲提供的典型意境、人物的情感变化,从而借助想象运用恰当的声乐技巧,准确抓住歌曲所需要的声音形象来刻画人物、表现艺术意境。
音色既受先天条件的制约而相对固定,也受后天学习训练随着歌唱技巧的掌握而相对改变。首先歌唱者心里要有一个科学、自然的声音概念,然后才会有正确的歌唱方法,最后才会获得美妙的音色,你喜欢什么样的声音,你想要得到一种什么样的音色,这样的心里愿望很重要,如果心里没有一种音色的概念,想都没想,歌唱各器官怎么能被你调动去唱出你所需要的音色呢?当然,即使想了也不一定马上就能唱出想要的声音,因为你的各发声器官及肌肉的协调性、柔韧性和调控能力需要训练,何况想都没想,就更不会有好的音色。
有经验的歌唱家喜欢把要唱的作品,以色彩和画面来规定它的情绪和总体设计。因为色彩和画面能直接影响到歌唱的情绪,这种情绪,能自然地将你想要的声音引领出来。如意大利抒情女高音利恰·阿尔巴内西的想象很特别,她认为“表情与声音音质是与唱词对应的。你看,我考虑到音质问题。我感觉能看见声音,应该把某个声音看作为丝绒,有的声音如丝绸,又有的像薄纱。我很爱借用纺织品的素质去感觉去想象声音。”她把自己的声音想象成漂浮在空中的丝绒、薄纱,在空气中自由轻盈的舞动,在这样一种心理调控下的音色多么令人陶醉。
人的音色受心理因素影响有着鲜明的情感色彩,一般来说,人们高兴时音色明亮,悲伤时音色暗淡,紧张时音色尖锐。歌曲的艺术表现,要求歌唱者在演唱时充分利用人声的各种音色变化,选择恰当的音色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和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歌唱者要想完成歌曲或歌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必须要通过想象来选择和这个人物相吻合的音色,在什么地方、那一句甚至那个字上进行音色变化,力度对比都要事先设计好,反复练习,演唱时才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需要歌唱者在歌唱艺术实践和现实生活中,努力培养自己对生活、对艺术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如演唱《黄河怨》按主人公情绪发展的需要来变化音色。开始可采用半声,音色较暗,唱到“宝贝啊,你死得这样惨!”适当运用哭腔,最后高潮采用明亮、激动、紧张开放的呼喊声,和歌曲开始部分形成在音色、力度、音量以及情绪上的明显对比,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三.审美习惯影响人们对歌唱音色的追求
在声乐艺术审美中音色大至分为:明亮,清脆、甜美、华丽、圆润、柔和、低沉、浑厚等不同的音色,给听众不同的感受。如明亮的音色会给人一种轻松、明快、清新的感觉。如果把各声部类别和色彩相比,男高音音色像金色的阳光一样灿烂辉煌,女高音音色像银色的月光一样柔和圆润,所以剧中王子、公主大都是由男女高音来担任,这是他们所处声部、音色决定的。男中、女中音音色像红色,剧中父亲、母亲大都由男女中音来扮演,男女低音音色像黑色。浑厚、低沉给人一种沉稳、厚重的感觉,所以剧中常扮演皇帝、国王、同样也取决于他们的声部和音色,这是人们在长期欣赏歌剧演唱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审美习惯。
从歌剧诞生、美声唱法兴起到法里涅和卡法雷里时代,是美声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那时人们对声音审美和现在有着很大不同,因为当时正是阉人歌手最鼎盛时期,那种具有成年男人强壮的身体又有女子般的嗓音,令当时的听众痴迷,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声乐艺术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声音审美标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不希望剧中的男性英雄人物出场一张嘴唱出女人的声音。随着男女角色由真正的男性女性扮演,特别是男高音、女高音的出现,阉人歌手的声音必然的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主观感觉与客观刺激之间对于不同的人或同一人在不同时期感受是不同的,尤其对音色而言,同样一件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反应,这种不一致源自生理的、心理的双重影响。人们由于长期受到地域、民族、文化、宗教、政治、经济的影响,东西方人对音色审美体验、审美习惯有很大差别。1986帕瓦罗蒂观看京剧演出后,他认为: “京剧是一种奇妙的表演,演出者必须有繁复的戏服与化妆,再以我们听起来相当压迫,不自然的声音演唱。然而,对他们来说,这样的音乐就和我们听普契尼一样的优美、动人。”帕氏生长在意大利美声学派的国度,受到的教育是美声的艺术,他对京剧演唱的审美感受和国人对京剧的审美感受当然有很大不同。
同样是西部民歌或唢呐的音色,我国民间艺人的评价是“亮”美国人感觉是“尖锐”由此可见不同文化的人们对音色在审美认同上的差异,“文革”期间,全国盛行现代京剧“样板戏”,男女老少都在演唱京剧。这时人们审美趋同、单一,声音“高、脆、亮”成了审美唯一的标准。中央乐团到农村演出,听惯了“高、脆、亮”声音的国人对男中音浑厚低沉的声音,审美习惯上无法接受,把男中音戏称为“老水牛叫”。同样的声音,如果在时间、环境和心境发生了变化人们对音色的感觉也会随之改变,现在人们非常欣赏杨洪基、廖昌永的演唱。所以音色在审美体验时既具有“物理属性”也具有“心理属性”,受审美习惯的影响。
四.正确处理音色与音量关系发现学生最美音色
人的嗓子是世界上最神秘最輝煌最美妙的乐器,和其他乐器相比,它在语言、感情、音色等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成功的歌唱家都具有共同的声音特征:自然、明亮、圆润、集中、通畅、语言特别清晰。人体发声器官的构造和材料虽然基本一致,但从微观上看,人与人的发声器官在形态和质量上千差万别。音色就像每个人的指纹一样是天生的,世界上很难找出两个歌唱家的声音是完全一样的,原因就在于此。
丰富多彩的声音层次,能体现出人类情感细微的变化。音色对于声乐艺术,就像色彩对于美术一样,绘画是通过色彩,线条来完成的一种视觉艺术,而音乐是通过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音色变化来完成的一种听觉艺术。丰富的声音色彩是诠释作品的主要手段,在表达人物思想情感、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音色越丰富,声音的表现力越强、越细腻。
有的学生声音位置低,没有头腔的高位置,音色暗、闷、哑,没有光彩,声音听上去苍老、费力。要求学生向舌尖唱,嘴唇、牙齿、舌尖有意识积极配合用力咬住字、咬住声音向前、向上、向远处唱。学生要感觉声音离开自己的身体越远越好;离开声带越快越好。经过训练声音会有明显改观。反之,对声音过分靠前、靠上,听起来尖锐、音色单调,则要求学生在保持靠前感觉不变的前提下,声音要尽量向后咽壁拉、吸着唱。歌唱的力量气势放在下腹部、腰、横膈膜,整个歌唱状态像“宝塔状”下大上小。打开喉咙,多增加胸腔共鸣,想象嘴巴移到胸口来唱,多注意横膈膜向下推、向外扩的感觉,音色会得到调整。
在学习歌唱过程中要用自己的嗓子唱自己的声音,不要用自己的嗓子唱别人的声音,要在自己自然的声音基础之上建造属于自己的精美的声乐艺术大厦,不要盲目模仿别人的声音。一味地模仿,不但学不到别人的声音,还会丢掉自己自然的音色。嗓音音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歌唱艺术表现手段。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作品的内容、人物思想情感的具体要求,运用学生的嗓音生理条件以及所掌握的歌唱技能,调节出符合作品内涵表达需要的特定音色来诠释作品。
沈湘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获得好的声音强调说: “你不是个大声音,也没有第一流的本钱。但你应该找到自己最好的音色。只要你有了好的音色就能站住脚。你花了那么大的气力想把声音唱大,其实也没大多少,可能反倒小了,而且影响了音质;就算你是大了一点,牺牲了音色,也是很不合算的。
“意大利传统上有这样一句名言: ‘Ceseave La qualita e laquantita 英文是: ‘Looking fnr the quality and the quantity willCome.中文意思:找到了音质(音色),音量随之而来。或可译成:去寻找音质(音色),音量将随之而来。质与量的关系就是这样,你如果没有音质,根本谈不上音量,只有有了好的音质,音量才能从这里产生。只要你有好的音色,本身就能传远,就感人。”沈湘从音量与音色的关系上强调音色在歌唱中的重要性,从心理上及时帮助学生调整追求声音的目标首先是音色而不是音量,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正确方向,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走出声音的泥潭获得自己美好的音色。
要有正确的歌唱方法,有什么样的发声方法就产生什么样的声音音色。嗓子本身是人世间最美妙的乐器,就看你演奏的熟练不熟练,技术高不高。从总体来讲声音色彩有明有暗,明暗结合,以明为主;有真有假,真假混合,以真为主;有虚有实,虚实兼顾,以实为主。发声位置有前有后,前后都有,以前为主。好的歌唱家对自己的嗓音运用自如,在情感、情绪引领下随心所欲。嗓音乐器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这件乐器的主人。作为歌唱者应该通过正确地学习、训练,力争尽快地做它的主人。唱出丰富而美妙的音色,才能在声乐艺术的海洋中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