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安徽理工大学,安徽 淮南 232001)
徽州木雕的功能与象征研究
张伟
(安徽理工大学,安徽 淮南 232001)
雕刻这么多木雕,主要还是徽州木雕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徽州木木雕是儒家思想的再现,徽州木雕创造的理念、图式内容、雕刻技艺等都寄托了徽州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徽州木雕;艺术形式;图式
(一)适用功能
由于徽州人财力的雄厚,建造华丽的建筑,雕饰精美的木雕作为装饰艺术还有它的实用的一面。徽州木雕的实用功能还表现在很多方面,徽州木雕本身即有实用性也有装饰性,下面通过两方面列举徽州木雕在实用功能上的应用。
在徽州考察时发现徽州的建筑雀替上都雕有精美造型,这些带有精美造型的雀替,实际上它们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起到了支撑稳定的作用,相当于三角形的一边,是力学原理在建筑上的应用。
(二)美化居住环境
徽州木雕是按美的内视新象造型,徽州木雕在选材,设计好图式构思后,都是以“好看”的审美法则进行创造的。他们以牛、鹿、麒麟、兔子等动物形象为素材,通过审美挖掘思考,在动物身上雕刻出各种花纹,或者以反复的形式进行雕刻动物身上的纹样。徽州木雕图式内容丰富,每幅木雕都具有一定的寓意,是徽州人生活和文化的记载,“一切艺术的本质,都在于他们能传达某种意义。任何形式都要传达出一种远远超出形式自身的意义。”从这一点看来,徽州木雕的艺术形式传达意义的功能发挥的最为充分、最为有力。
徽州商人在发家致富后,纷纷回徽州建造豪宅,雕以成千上万木雕来装饰环境,是对木雕美化功能的肯定。徽州木雕是审美艺术,是用美的形式来抒情言志、表达哲理的人工创造物。徽州木雕以其特有的艺术形态来展示它的魅力,大千世界,万物都是艺术的素材,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材料,宇宙万物形、色、声的变幻无穷,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变化无垠的想象参照。这种主客观的交融,可以有无尽的组合样式,徽州木雕利用了各种组合图式向世人展示了它的无穷魅力,既有文化积淀又有审美艺术语言。
(一)地位身份
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即便是住宅建设的标准也是等级森严的,住宅的规格同样受到限制,王侯、官员都按等级建造房屋,庶人只能造“三间五架”之屋,明清两代的徽商虽然腰缠万贯,但当时只有少数人入仕,绝大多数人仍缺乏政治地位,因而他们即使有充足的力量,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王朝制度下,即使有再多的钱可以建造规模宏大的宅第,因为民居都有严格的界定,因此是难以实现的。富而不贵的徽商在住宅面积上受到了很大的约束,使得他们在房屋建造时,不得不形成“小而精”的追求,而如何才能达到小而精,在建筑风格基本趋于同一模式语言的情况下,他们只有在房屋构件的精雕细刻上下功夫,于是,精美的木雕应运而生了。
(二)儒家思想
徽州木雕的内在文化深厚,道理深邃,样式美观,是徽派修建艺术的一个重要闪光点。在徽州大地上,徽州建筑闪耀光芒,有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徽州木雕的装饰让建筑更富有神秘和美感,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木雕文化日趋成熟,雕刻手法也越来越新颖,作品的感染力、艺术价值也进一步凸现。深入研究每一件木雕作品,能看到儒家的道德思维已深深地铭刻其间,徽州木雕记载了徽州的儒家文化思想,一刀一锤的谱写着徽州的历史,把徽州的人文思想、徽州人的精神面貌、徽州人的志趣向往等用图像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些富有儒家文化信息的木雕,是徽州历史高度发展的产物,这些木雕艺术生命力来源于民间,艺术的感染力是无穷尽的,木雕构思巧妙,主体鲜明,图式丰富,雕工精湛,使人心灵震撼。
(三)寓意吉祥如意
徽州木雕的艺术图式,以及雕刻技艺都与人们的观念相联系,反应了人与自然、与社会的某种关系具有超出感性形象本义之外的内涵。这些感性形象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延续性和集体性,并得到民众的寄托认同。徽州木雕的艺术图式具有象征象征性寓意符号,在徽州木雕艺术作品中相当普遍,它集中地运用象征寓意来寄托人们的生活理想与愿望。从这些作品创造的理念、图式内容、雕刻技艺等都寄托了徽州人向往美好的合目的性与功利性的意愿。徽州的木雕,集中的体现了徽州人的生活理念和崇高的艺术品位,徽州木雕美术作品作为民俗观念的形象物质载体,以民俗传统的方式,将徽州社会文化生活、人文思想、生活追求等记载下来。例如,在构建一幅木雕作品时,要表达生机蓬勃,他们会组织很多具象元素,把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等都作为画面素材,经过变形、组合、简约化处理,使这些元素有机的结合到一起,且要考虑到图式美学构成因素,来祝愿生命生机勃勃,事业繁荣昌盛;为了表达幸福美好的祝愿,它把福、禄、寿、喜等字形通动植物组合在一起,表达幸福美满,万事如意等。
徽州人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木雕艺术,是徽州人对美好生活、对吉祥幸福的执着追求,用心血和智慧将自己虔诚的信念和希望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创造的形象上。
[1]余治淮.徽商的智慧与情怀[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9).
[2]邵之惠.徽州文化研究第二辑[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1).
[3]董洪全.中国传统木雕艺术赏析[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4).
J322
A
1005-5312(2014)29-01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