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
(广西艺术学院 人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论广西兴安“贺郎歌”的传承与保护
文艺
(广西艺术学院 人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贺郎歌”是广西兴安县民间举行婚嫁民俗活动时咏唱的歌谣,是将文学、歌舞、表演、礼仪相结合的综合型民俗礼仪艺术。它面临着流传普及程度下降、“内容”删减简化,“形式”缺乏创新、区域局限性的生存困境。广西兴安“贺郎歌”的发展与保护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落实国家已有法规政策,提升“贺郎歌”普及度;二是加大保护力度,运用多方渠道对“贺郎歌”进行实质传承;三是打破区域局限性,由“民间文化”上升为“官方文化”,构建“贺郎歌”民俗旅游价值链。
“贺郎歌”;民俗旅游;传承与保护
广西兴安“贺郎歌”是艺术民俗的瑰宝,拥有中国传统婚礼民俗的礼仪风俗模式,是婚礼民俗上不可缺少的民间歌谣,通过民俗活动得以延续至今。其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研究发展的价值,以及突出的艺术民俗价值,具备鲜明的地方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贺郎歌”的传承与保护措施并不完善,没有得到进一步落实,对它的研究也相对较少。笔者希望通过所学专业知识、对文献资料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家乡艺术民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出一份力。
(一)广西兴安“贺郎歌”的艺术特色
兴安“贺郎歌”艺术民俗的瑰宝,属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艺术历史文本以及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不可再生性的艺术特色。广西兴安“贺郎歌”歌词内容即兴性强,应情应景。曲式结构自成一派,极具兴安地方特色。仪式过程将兴安贺郎歌这一艺术民俗瑰宝的生活性、口头性、表演性等艺术的特征鲜活地呈现出来。
1.唱词特色
广西兴安“贺郎歌”是兴安传统的婚礼民俗仪式歌谣,因此它的唱词内容围绕关键词婚礼延伸扩展。在表演过程中参与者都是随机的,需要进行即兴创作。内容虽即兴但字数和押韵都很讲究,通常都是四言八句结构。如:“红烛灯光照花堂,鞭炮贺歌闹洋洋。花好月圆新婚夜,四言八句贺新郎。”这一句唱词内容诗意盎然,包含了祝福与赞美。
2.演唱特色
(1)说唱形式是广西兴安“贺郎歌”最大的特色。“贺郎歌”仪式由按照说唱的模式循序渐进。“贺郎歌”没有固定的曲调和音高位置,在演唱过程中清唱依托的鼓类乐器节奏显得尤其重要。
(2)演唱风格的个体差异是广西兴安“贺郎歌”的又一特色。不同的歌师自身的性格特点、对事物的感知以及他涉及的知识范围决定了他演唱风格的不同。
(二)广西兴安“贺郎歌”的民俗特色
任何一个民间艺术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民俗文化。而民俗文化对民间艺术的影响包括了文学的熏陶以及环境的激发。民俗如同地方史志记录俗众世界大事件,如同道德礼俗的教科书、如同辨别善恶的民间传习,反映社会的变迁,呈现新的历史景观。广西兴安“贺郎歌”具有以下三方面民俗特色。
第一,反映广西兴安地方社会内容。广西兴安“贺郎歌”从五个方面反映兴安地方社会内容。一充当了地方史志功能;二记录了兴安民众从古到今的生活情状,是一部社会生活史;三具有传播知识和道德教化的作用,对现代人们认识民间历史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四,歌词内容歌颂的是人们现实生活中向往的美好生活,是我们认识和评价特定社会时代的重要参照;五“贺郎歌”的改变是兴安社会变迁的缩影。
第二,多重文化融合的结晶。秦汉以后,由于汉族大量移居广西。移民文化和兴安本土文化的融合,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使得广西兴安“贺郎歌”具备其自身的特色和风格。
第三,发扬当地习俗。广西兴安“贺郎歌”婚礼民俗的流程及其涉及的事物都极大的发扬了兴安当地特有的习俗。
在科技进步和物质生活条件飞跃发展,全球化浪潮和多元化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的今天,广西兴安“贺郎歌”作为传统口承文化与大多数民间文化一样,开始呈现出日趋衰落的现象,它的生存发展面临多重困境。广西兴安“贺郎歌”的生存主要面临以下三方面困境。
(一)流传普及程度下降
从“流传普及程度下降”方面来看。文献资料《从乡俗仪礼到民间艺术:兴安贺郎歌的传承与变迁》的笔者调查显示当地有80%普遍年龄在50岁以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年轻的时候,结婚基本是会举办这个仪式,而且参加别人贺郎婚礼仪式的场次也不不会低于10几次。而年龄在30岁以下的受访者中,则有50%的表示虽然有听说过贺郎歌婚礼仪式,但自己结婚时并没有想要举办这样的婚礼仪式。
(二)“内容”删减简化,“形式”缺乏创新
从内容来看,“贺郎歌”仪式不再按照原有的一整套“贺郎歌”民俗的传统礼节进行。而是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选择安排。“贺郎歌”的仪式的变迁体现了一种文化的变迁。这种文化变迁又可折射出社会的变迁。从“贺郎歌”结构模式上看,固定的模板让当下时髦讲究精神享受的年轻一辈觉得单调过时,缺乏新鲜感。
(三)区域局限性
广西兴安“贺郎歌”婚礼艺术民俗还存在区域的局限性。作为地方性的艺术民俗,它的影响力与受众面都是相对狭小的。广西兴安“贺郎歌”的表演环境通常是在娶亲的新郎家。出席的“观众”仅限于亲朋好友。并且作为地方性艺术民俗,它被了解和认可的机会太少了。只有当它能够赢得更多区域受众的认可,当它不再是纯粹地方性的民俗艺术,从“民间艺术”上升为“官方艺术”使其具备艺术民俗的生存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兴安“贺郎歌”与其他民俗艺术一样,在国家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有其发展的一面:“1952年,兴安县“贺郎歌”表演者带着“贺郎歌”参加全国首次民族民间文艺汇演,受到广泛好评。中央领导还请演员进中南海进行了专场演出。这场演出是标志着广西兴安“贺郎歌”从乡间世俗走上了艺术舞台的最成功范例。”尽管广西兴安“贺郎歌”拥有了走出了乡间民俗,走上舞台的短暂光辉,却也避免不了它面临现实困境下的逐渐衰落。
如何使广西兴安“贺郎歌”从困境中走出来,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走向更高的舞台。笔者提出以下解决措施以解决“贺郎歌”面临的困境:
(一)落实国家已有法规政策,提升“贺郎歌”普及度
政府在保护民俗中扮演了一个决定性的角色,是民俗传播的向导,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兴安“贺郎歌”作为2008入选广西省(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突出、地方特色鲜明和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独特,兴安当地政府应该进一步采取的相关措施从资金,项目开展等各方面给予支持。笔者认为当地政府在“贺郎歌”的普及方面应该结合以下几点:
首先,从资金方面。广西文化厅公布于2008年6月14日为获得自治区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民间艺人举行隆重的颁证仪式。举办广西首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并决定给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3000元、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2000元的的传承资助经费。
(二)加大保护力度,运用多种渠道对“贺郎歌”进行传承
民俗文化实质性的传承离不开主导因素——人。民俗文化最可贵之处在于它自身为资料库,是从古至今人类智慧的结晶,属于“智力财产”。应加大对其的保护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对文本以及图像资料以及民俗艺术的保护,达到对广西兴安“贺郎歌”传承的目的。
第一,广西兴安“贺郎歌”作为民俗艺术的“智力财产”应当从文本及图像资料的角度进行传承保护。通过文案中心、图书馆、档案馆和特殊民俗报告及年鉴对文本及图像资料的保存,可提供充足的可利用信息。将其免费发放于各单位,各乡镇进行普及宣传。
第二,广西兴安“贺郎歌”作为庆祝婚礼的一种歌谣民俗仪式,应将它与婚庆行业结合。兴安县婚庆行业风生水起,各婚庆店可以根据本地的特色设置专项特色“贺郎歌”民俗婚庆。吸引更多年轻人尝试新鲜却古老的婚庆礼仪。通过进行“贺郎歌”传统服饰婚纱摄影,取景于兴安县城古香古色的灵渠、水街风景区。
(三)打破区域局限性,构建兴安“贺郎歌”民俗旅游价值链
广西兴安“贺郎歌”一直面临表演环境地点局限,以及作为地方性艺术民俗的区域局限。打破兴安“贺郎歌”表演环境地点局限,让兴安“贺郎歌”由地方性艺术民俗通过旅游业拓宽受众,从“民间文化”上升为“官方文化”,成为兴安“贺郎歌”传承保护的关键点。《民俗旅游价值链研究》一书提出旅游核心基础环节包括了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旅游景区、旅游商品,他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旅游价值链,为旅游者完成旅游活动提供服务和帮助。如何运用兴安当地的旅游资源,结合旅游价值链系列措施构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兴安“贺郎歌”民俗旅游价值链的意义是深远的。这一措施从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旅游景区、旅游商品四个方面出发:
1.结合当地旅游资源,打造水街婚庆花船旅游。沿着古灵渠道是流经兴安县城长约一公里的沿水街市,历史上称其为“水街”。经过近几年的整改维护“水街”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整个水街景区由秦汉时期建筑、古桥、古雕塑、古人工运河、沿街风情民俗五大部分组成。近几年兴安水街进行了整改维护,可以结合兴安近几年举办的“桂林米粉节”、“兴安葡萄节”的旅游热,运用水街独特的风景氛围打造一条以水上花船为主题的“贺郎歌”婚庆活动旅游线路。游客可以以情侣的模式在水街花船上一边欣赏美丽的灵渠风光,一边聆听独特的婚礼民谣,聆听古老婚礼仪式的历史渊源,体验当地民俗风情,感受民俗艺术瑰宝带来的震撼。
2.形成旅游吸引物,把民俗搬上舞台。在“乐满地”主题乐园,传统的“七夕”情人节正直炎炎夏日,可以打造“七夕”民俗主题日,在园内开展“贺郎歌”花车游行会,邀请游客参与“贺郎歌”民俗表演活动,让更多异乡人了解兴安“贺郎歌”,让它成为兴安新的“旅游名片”。
3.形成特色旅游景区,打造民俗主题酒店。打造广西兴安“贺郎歌”民俗风情酒店,民俗风情度假园。专为情侣提供的特色主题酒店。酒店风格古朴,有浓厚的当地婚俗氛围。让时下年轻人体验一回传统的婚嫁礼仪。
民俗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深厚文化底蕴的最好传承,而婚礼民俗是其中重要的民俗之一,对于社会来说也是重要的发展因素。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审美等观念的转变,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以及娱乐庆祝方式已经慢慢有了很大的变化,地方性艺术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与挑战。针对像广西兴安“贺郎歌”这样的民间婚礼艺术民俗瑰宝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如何使它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生存价值,需要更多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措施去延续这些民族宝贵财富。笔者希望通过对前辈文献资料的研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从兴安“贺郎歌”面临的生存困境出发,提出一系列相应的解决方案为“贺郎歌”这一民间婚礼艺术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尽一份微薄之力。
[1]漆雅莉.从乡俗仪礼到民间艺术兴安贺郎歌传承与变迁[N].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向德彩.民间歌谣的社会史意涵[J].浙江学刊,2009(04).
[3]吴海星.魅力名镇兴安.接力出版社,2009年.
[4]漆雅莉.从乡俗仪礼到民间艺术兴安贺郎歌传承与变迁[N].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刘小燕.民俗旅游价值链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J605
A
1005-5312(2014)29-01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