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慧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书籍装帧的设计要素探索
李妍慧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装帧设计是书籍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书籍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对于书籍的审美也有所变化。装帧设计影响着书籍的外部审美,也影响着受众对于书籍的第一感官,通过丰富的图画以及色彩营造书籍的整体阅读氛围,不断的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文章主要从书籍装帧设计的原则以及要素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立足书籍的文化特点,从而不断的提升书籍装帧设计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书籍;装帧设计;要素
书籍作为文化的表现和沉淀物,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书籍的装帧设计是书籍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一门视觉的艺术。书籍本身主要是依靠文字,但是随着读者需求的不断增多,传统的单一的文字并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读者对于新事物的需求也是激发设计者不断创新的内因。书籍的视觉效果同样也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各式各样的插图以及色彩鲜明的色调和文字的内容交相辉映,从而大大的增强书籍的阅读性。
(一)美感。书籍吸引人的第一感官就是它的外观,所以一定要设计的具备美感,能够抓住读者的眼球。具备美感的书籍一定是让人赏心悦目的,无论是从设计的形式还是颜色的搭配上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当读者阅读这样的书籍的时候对其文字的内容都会别样的具备耐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书籍的整体欣赏价值。书籍的装帧设计也是通过这种情感的营造方式激发着受众的内在智慧和潜力。
(二)实用。除却美感的基础,装帧设计最大的一个原则就是要实用,设计的再好不能用也是徒劳。毕竟书籍也是一种商品,最终的目的还是让受众能够阅读,书籍的实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书籍本身的内容价值,另一个就是体现在书籍的装帧设计方面。书籍装帧的实用性需要设计者进行一定的市场考察,了解读者的需要,在书籍内容的基础上增添装帧设计的个性化。能够更加便于读者的携带和阅读。
(三)个性。对于书籍的设计应该是一个整体风格的设计,而不是局限在一个点上,每本书的设计又是独一无二的。为了突出书籍的优势和特色,把握书籍的个性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每本书籍根据内容的不同导致其本身就是带有某种特色的,例如儿童书籍更显天真和趣味性,而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籍则更加的鲜明和个性化一些。设计者在进行书籍的装帧设计过程中通过把握书籍的阅读人群和棋自身的特点,从而不断的赋予书籍不同的文化魅力和内涵。
(一)材料与质感。在书籍装帧设计中书籍所选用的制作材料也是影响最后视觉效果和使用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材料会产生不同的质感。不同主题的书籍内容在选择材料上也是不尽相同,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对于书籍而言只有选准最适合自己的材料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例如艺术类的书籍一般选择的书籍材料都偏厚,因为其中的图片运用很多,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增强说服力。而对于一些偏学术类的书籍则不适合用太厚的材料,会使得书籍太厚重,不宜携带阅读。所以选择适合和有质感的材料会影响到读者的选择,越是劣质的材料,读者的兴趣会越低。
(二)版式与色彩。书籍的装帧设计中对于版式和色彩尤为注重,它能够直接的影响到受众的兴趣点,可以引导受众进行阅读。不同的文字编排,不同的图片内容,不一样的图片色彩,会让读者的眼球享受到美。其中版式的设计不宜过度的杂乱,在创新的过程中要达到局部和整体上的统一,不能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而是能够创新中也有规律。色彩可以说是书籍装帧设计中的点睛之笔,能够缓解读者的视觉疲劳,还能给读者带来五彩缤纷的感受,在文字的世界缤纷绚烂。此外色彩还是激发读者情感有利的催化剂,不同的色调代表着不同的情感,借助不同的色彩对比能够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表达书籍深层次的内涵。
(三)文字与图像。文字与图像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字是对图像的解说,图像时对文字的丰富。在书籍的装帧设计中需要合理的运用这两个因素,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实现书籍美感的最大化。其中文字的编排一定要具备清晰的条理性,避免出现大篇幅紧锣密鼓的文字,让读者看了眼晕,而是保持一定的距离,具备一定的美观性。图像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为了好看,它是对文字内容的一个丰富,对意象世界的一个联想,从而激发读者自身的想象力。
总结:书籍作为知识传递的源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传递物。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对于书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人们的审美意趣也在发生着改变。书籍的装帧设计是书籍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着书籍的发展走向,无论是色彩、文字还是图像都会影响到书籍的阅读性。文章主要从书籍装帧设计的原则和影响书籍装帧设计的要素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立足读者对于书籍的需要,把握书籍设计中的个性化要素,从而不断的提升书籍阅读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1]卢菲.浅论书籍装帧设计的要素[J].发展,2009(04).
[2]刘红,蒋蓓.闻一多书籍装帧封面的视觉要素分析[J].学术探索,2012(07).
J05
A
1005-5312(2014)29-00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