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进实施与基础教育利益群体的博弈

2014-10-20 11:37李晓雷王永安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文化课体育运动

李晓雷+王永安

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对促进广大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在基础教育实践中,“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进实施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从文化层面上看,人们内心的“仕学”思想是“阳光体育运动”推进实施的主要文化障碍,而固守“仕学”传统文化思想的社会群体由此形成利益集团,他们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行动上形成了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围困,从而使“阳光体育运动”陷入“国家重视、学校冷视、家庭忽视、学生漠视”的怪圈。当前,在“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进实施中,应该奉行“行胜于言”的实干精神,破除急功近利的利益群体围困,改变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这样,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进实施才有出路。

中小学 阳光体育运动 利益群体 仕学 博弈

2007年“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以下简称“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启动实施,但是,由于我国幅员广阔且城乡、地区差异巨大,各地区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进实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格局。从实际情况看,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进实施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从文化层面看,一些形成于我国古代社会、盛行于中世纪的传统文化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强大的惯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并在社会群体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受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逐渐形成了相关的利益群体,这些利益群体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着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进实施。文章以中国社会群体的文化思想为理论视角,以“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进实施为实践背景,剖析了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推进实施中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格局,以求破解阻碍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开展的困局。

一、中小学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中遭遇的传统文化障碍

1.“阳光体育运动”遭遇的“仕学”思想的历史流源

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国家领导层寄予战略意义上的厚望,社会各界也投注了更多期待的目光。但国家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未必被家长认可,也未必被教育界的人士接受。其原因是“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遭遇了现实世界中无法扭转的传统文化障碍!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使人们将“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以下称“仕学”)的儒家思想逐渐演绎为“权力崇拜”的生存哲学。“仕学”思想的价值取向已然由“人本位”的普世性转变为“官本位”的狭隘性。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通过仕途改变命运已蔚然成风,其结果是人们极度热衷于“文教”而高度蔑视着“体教”,从而使“重人格胜于重身体”的传统教育思想慢慢形成。到了现代社会,尽管人们对待体育的态度有了很大改变,但多数人依然因循着传统文化的流源,接受的是现代的教育,而沿袭的却是“仕学”的观念,以至于这些人无法正视体育的教育价值,在思想上仍旧把体育当作缺乏智力的体力劳动[1]。传统的“仕学”文化流源,贬低了体育的地位,抬升了智育的身价。直到现在,传统文化的固执仍旧难以改变,步入仕途仍然是多数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选择。近年来日益壮大的公务员考试队伍不断刷新着招考比例的记录,无不印证着“仕学”在人们内心的根深蒂固。“仕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已然被误读为成功学的制胜宝典,而体育的教育价值在功利化的社会里,已经被人们的“仕学”思想恶意排挤,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体育仍然是人们生活中可有可无的附属品。

2.“阳光体育运动”遭遇的基础教育相关利益群体的围困

“文武双全”曾是我们民族历史传承中对“人才”的高度褒扬,而时至今日,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演变为“重文轻武、重智轻体”[2]。“文武双全”已不再是人们对“人才”的盛赞,而是演变为人们对“人才”的轻蔑调侃,这其中隐含的是体育文化价值的失落。因此,体育的文化卑微给了家长轻视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借口,体育的文化偏见给了老师们忽视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无作为空间,体育的文化价值偏颇也给了学校藐视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地盘。在“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过程中,家长们三心二意,教师们心猿意马,校长们顾左右而言他,学生们则听天由命。所有人都聚精会神地专注于学生文化学习的好坏和考试成绩的高低,这导致了体育在学生成才的道路上必须给文化让位!这注定了体育仅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跑龙套的配角,而绝不会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主角儿。由此不难看出,“阳光体育运动”遭遇了现实世界中利益群体的群起围困,实施起来举步维艰。

二、“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进实施与基础教育利益群体的博弈

1.利益群体一:学生家长

著名教育家刘道玉曾指出:“‘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是中国学生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成人常常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3]。在我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在封建官僚政治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官僚是知识的独占者,知识是仕宦求官进爵和获得特权的利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裂和对抗是封建社会的典型特征[4]。在当代社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裂和对抗仍然具有强大的社会惯性,并持久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选择。例如,起源于国外而流行于国内的“金领”、“白领”和“蓝领”阶层的划分,仍然体现了人们对脑力劳动者的崇尚和对体力劳动者的鄙薄。因此,学生家长们殷切地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学习改变命运,通过升学步入具有优质资源的学校,通过文化教育成为社会阶层中的“金领”、“白领”。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家长们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在家庭教育中,社会激烈的竞争和残酷的现实成为家长们向孩子灌输“仕学”思想的铁证。他们用自己畸形的文化教育历史向孩子标榜,考不出高分在劫难逃!考不上大学死路一条!因此,热衷于捍卫“仕学”思想的家长们对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寄托,无形中增大了“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难度,也使得国家通过“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孩子体质健康发展的诉求成为传统“仕学”思想的阶下囚。

2.利益群体二:学生班主任

中发〔2007〕7号文件中明确要求,学校每年要召开春、秋季运动会,因地制宜地经常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应该说,要实现班级体育活动的常态化开展,班主任是关键人物。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有95%左右的班主任由文化课教师担任,只有5%左右的班主任由音、体、美教师担任,而单纯由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的班级更是凤毛麟角。因此,要做到班班有体育活动,在以文化课教师担任班主任的中小学校里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endprint

首先,从班主任的工作职责来看,尽管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提出了班主任有“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第八条)、“指导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第十条)的职责和任务[5],但在他们看来,班级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师才应该完成的工作。因此,在班主任看来,他们没有组织开展班级体育活动的工作义务。

其次,从班主任的工作任务来看,做好本班学生的学习管理和生活管理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而如果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那么学生专心学习的状态如何保持?学生的学科成绩下降如何交代?因此,班主任不可能冒这样的风险放手让学生去参加体育活动,也更不可能插手去组织班级体育活动。

3.利益群体三:中学校长

校长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方面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阳光体育而言,校长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无疑是学校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开展的关键。然而,在现实中,校长对校园“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有着非常复杂的感情。

首先,在校长的主抓工作中,学校的文化教学是首要的,而其它课程都是次要的。众所周知,体育课上的体育锻炼要求学生在运动中要承受一定的负荷量和持续足够的时间,从而会产生一定的身心疲劳。如果体育课后紧跟着文化课,那么在10分钟的课间休息后的文化课上,不仅学生们呼吸平复、排汗散热、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克服,而且他们在体育课上被调动起来的积极性和高涨的情绪也不能在短时间内聚拢到文化课堂内,这种情况是文化课教师所不能容忍的。在以考试和升学为风向标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在保障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和保障、提高文化课教学效果之间,校长的选择不言自明——作为管理者的校长对这种情况也不能坐视不管,而干预的方式就是旁敲侧击地暗示体育教师:体育课应该为文化课让路,保障文化课教学的正常运行才是第一位的!

其次,学生人身安全问题也是遍布在校长身边的一片雷区。校长最担心的就是学生在开放性的体育活动中出现人身安全问题,一旦学生发生安全事故,作为领导,需要担负一定的领导责任。学生安全事故处理不当,学生耽误学业,家长闹个不停,教师不能安于工作,主管上级领导批评,社会舆论压力巨大。因此体育活动中的安全问题也成为校长们讳莫如深的忌讳,他们一手主持工作的同时,另一只手却在颤抖不已。

4.利益群体四:体育教师

如果说没有学生参与的“阳光体育运动”是无源之水,那么,没有体育教师参与的“阳光体育运动”便是无根之木。体育教师是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中坚力量,他们可谓责任重大,作用巨大。但是,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在与各方利益群体的较量中,成了最易受伤的群体,开展工作也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首先,家长们不希望孩子参加体育锻炼而影响了文化课成绩;第二,班主任不希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而荒废了文化课学习;第三,校长不希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而危及文化课教学;最后,学生自己也不敢因为参加体育锻炼而耽误了文化课学习。因此,体育教师在夹缝中工作,在忽视中生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反倒容易损害各方利益。

三、博弈背后的真实:急功近利的教育和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

以牺牲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为代价的学习方式,以考试和升学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体制,是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做法。长久来看,这种教育体制是没有发展潜力的教育,也是不成熟的教育。在知识改变命运的社会中,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也导致了基础教育较为严重的价值观念混乱。名牌大学、重点中学、重点小学等教育资源优质的学校是人们青睐的对象,而那些教育资源贫乏的学校更多的被人们漠视。学生们不认真学习,意味着将失去享用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也会失去更多的教育机会,更要命的是他们命运的改变将会蒙上阴影。所以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期待中,学生们不得不以牺牲快乐的童年期、愉快的少年期、激扬的青年期为代价,来争取步入象牙塔的门票。而急功近利的现行基础教育又将这一过程塑造为一个个往复的轮回,一代代的重蹈覆辙、恶性循环。我们在改革的热闹场面扮演的却是哗众取宠的角色,一方面人们为素质教育摇旗呐喊,而背地里却鼓吹着应试教育的号角;另一方面人们也在作茧自缚,固守内心的“仕学”思想传统,忽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发展。现行教育体制中体育的文化缺位和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偏颇,让人们重视教育而轻视体育。如此,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而现实的结果肯定是不尽人意。

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共鸣,但却未见社会群体付诸多少行动。从文化层面看,“重文轻武”、“重智轻体”的传统教育思想和“仕学”传统文化思想对社会群体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基础教育实践中,急功近利的教育使人们因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而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偏颇让人们重视教育而轻视体育。在这样矛盾的大环境中,素质教育成为形式的口号,家长、班主任、校长、体育教师、学生形成了追逐“应试教育”的利益链条,而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遭遇了现实世界中这些社会利益群体链条式的群起围困,实施起来举步维艰。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进实施,应该摒弃形式的激烈,秉承实干的精神,破除急功近利的利益群体围困,把“行胜于言”的实干精神作为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行动归宿,把“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作为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信仰归宿。

——————

参考文献

[1] 辜德宏,刘伟一,王金稳.农村体育的突破与飞越—论文化环境对农村体育的制约与牵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16).

[2] 张琴,董红刚,田雨普.清代武状元分布与我国区域体育文化差异.体育文化导刊,2009(1).

[3] 长江日报.教育家称学而优则仕观念致中国学生负担过重.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4/11/content_13335113.htm.

[4]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800/201001/xxgk_81878.html.

[6] 姜泓冰.复旦大学校长痛批教育功利化:教育≠成功学.人民日报,2010-09-20.

[作者:李晓雷(1981-),男,河北保定人,河北金融学院体育教学部讲师,硕士;王永安(1979-),男,河北保定人,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endprint

猜你喜欢
阳光体育运动文化课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碰撞:故宫文化课与英国中文热
浅析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策略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意义研究
基于“阳光体育运动”视阈下中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困境与突围
激励理论在中职文化课学习中的应用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国文化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