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兴趣性教学方法的思考

2014-10-20 11:37王兆香陈惠珍杨冠亚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方法情感

王兆香+陈惠珍+杨冠亚

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教学方法和艺术,对教学内容照本宣科,采用一言堂、填鸭式、满堂灌等陈旧的刻板的教学方法,讲得学生昏昏入睡,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使讲课成了学生的“催眠曲”。这样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也就无法完成教育的神圣历史使命,更无法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任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对教学方法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善于挖掘,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本文对问题、辩论、多媒体、情感、乡土史教学法进行深入思考,以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兴趣性 教学方法 学生

传统教育中“朗读式”、“填鸭式”、“灌注式”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厌烦,存在很大的弊端:过分重视教师讲述,忽视学生主体作用;过分强调灌输,忽视对学生的启发;照本宣科有余,创新探求不足。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1]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思想倾向和内在动力。很多学生或对新颖的教学内容感兴趣,或为灵活的教学方法所吸引。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教师针对所教授的课程要力求做到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利用学生的求奇、求新的心理,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情感的愉悦中接受知识,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本人对兴趣性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一、问题激趣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原因之一就在于呆板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而师道尊严又导致学生不敢提出问题、不敢质疑问题,久而久之就不会主动地去探索、去创新。“读书有疑,方始是学”,这是古今学者的一致共识和宝贵经验。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没有问题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会自主地探究和思索。现代教学方式应该重视“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计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过来学生的问题意识往往能够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历史课程本身最重要的就在于存在许多可质疑的问题,许多等待发现和探究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历史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敏感问题、最感兴趣和最关心的问题、热点问题,补充生动形象的案例,结合现实生活,给学生巧妙地、科学地设计多方面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找寻问题、探究问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例如针对学生关心的诚信危机问题,结合搜集学生考试作弊的具体案例来提出问题:你认为学生为什么会考试作弊?作弊的危害性有哪些?很多学生不以作弊为耻,究其原因既有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又有其他客观原因。学生、家长、学校、社会过分看重考试分数,唯分是举,分数直接与学生评优、升学等挂钩,使得考试作弊成为校园诚信危机的一个突出顽症,已成为威胁教育公平的一大隐患。

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极容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忽视包括“诚信”在内的许多道德原则,所以应该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分析案例,在教师的点拨、启迪之下,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勇于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辩论激趣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学能否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至关重要。当今社会,课堂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和途径,那种只有教师知、学生不知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互联网的应用使学生对各种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更加快捷和便利,对某些信息的拥有量和快捷程度,以及了解的深度、广度甚至不亚于老师。所以笔者利用学生对互联网的兴趣,给学生布置问题,展开辩论,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验证明: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一般一堂课的前20分钟学生精力最集中,稍后便会出现精力分散、思维疲倦。此时给予强烈的外界刺激又会使倦怠的思维兴奋起来。[3]因此,当发现学生思维开始进入疲倦状态时引入课堂辩论,仿佛给不旺的火添上干柴,顿时烈焰熊熊,激情高昂,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兴趣盎然,课堂顿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比如,在讲抗美援朝战争时,提前给学生布置辩论题:你认为决定现代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人还是武器?分为正方和反方,请查找相关资料,并结合伊战、美国对阿富汗战争,搜集查找证据,予以辩论。学生借助互联网搜集了大量关于美国对伊拉克战争、伊战十年、美国对阿富汗战争等大量史料和专家评论,证据充足,论证充分,阐述己方的观点,辩论激烈。这种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口才,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编排资料的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雄辩能力,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取得很大成效。

三、多媒体激趣

调查证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科学实验充分证明:信息的展示如果是纯视觉的,学习时注意力的集中率为83.7%,而信息的展示如果是纯听觉的,学习时注意力的集中率只有54.6%,而视觉和听觉两者结合获取的知识更是高达94%。[4]

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类的教学手段已经得到不断的改进和提高。多媒体被应用于课堂教学,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史料、生动的情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扭转了历史教材罗列史实、缺乏见解、极为枯燥的现状。中国近现代史过去单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的讲述很难描述出事件、人物的生动、直观、形象。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能弥补我们传统说教造成的不足,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生动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能充分再现历史场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将有血有肉的历史用有声有色的手段表现出来,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声、色、画、乐、视融为一体,使教学从“静态”变为“动态”,有“死”变“活”。多媒体可以丰富教学内容,避免枯燥乏味,呆板死闷,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探索知识,能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是融教育与优美的艺术、知识与浓厚的兴趣于一体的教学活动。如在讲述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时,放映了民族英雄邓世昌撞击吉野舰的精彩视频,“声感”、“画感”融为一体,使民族英雄邓世昌的形象展现于学生面前,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endprint

四、情感激趣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5]他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兴趣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如果对某一事物或某一活动缺乏认识,就不会对其产生情感,也不会对其产生兴趣。反之,认识越深刻,情感就越浓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5]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更要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教师良好的情感在教学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师生情感相投,彼此喜欢,会使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倾注丰富的情感,改变学生情感情绪的活动方向,变厌烦态度为积极状态,以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应该精神饱满,激情澎湃,抑扬顿挫,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与学生达成情感共鸣,达到情感交流的目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岁,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情”是文章的核心、主宰、灵魂[6]。所以在备课时要抓住这个“情”,并巧妙精心设计“传情”的教学方法,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

比如,在讲述“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一课时,讲到1949年国民党在内战中失败,退踞台湾岛,自此,台湾再次陷入与祖国大陆的长期分离状态之中。笔者给学生声泪俱下地朗读了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使学生感受到国家分裂给海峡两岸人民带来的痛苦,体会国家统一的必要性、重要性,从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达到了以情育人的目的。

五、乡土史教学法激趣

所谓乡土史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乡土教学资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实施新课程改革,落实新课标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7]

美国著名历史教学法专家约翰逊·亨利在他的名著《历史教学法》中说:“本地地理的环境、本地的遗迹同本地的习惯,无论什么地方总有材料预备在那里使本地的过去成为真的……不但对于研究较大的过去的真实有一种感情上的贡献,而且能够供给特种的元素,为重新建设较大的过去的材料。”[8]乡土史在历史教学中具有较丰富的活力,它对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具有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因为乡土史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历史,学生能直接看得见、零距离触摸到。所以要充分利用乡土历史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乡土史的趣味性、现实性、情感性和人文性融为一体,从而把看似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讲活。比如,在讲抗日战争时笔者特别详细地补充讲解了徐州会战;在讲三大战役时又特别详细地补充讲解了淮海战役,并带领学生参观了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组织学生进行演讲,引起学生无限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

古人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因此,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成败。我们应该创造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乐意去探究,才会积极地思考,才会受教育于轻松愉快之中,才能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好地完成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

————————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 曹景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思想理论教育,2007(Z1).

[3] 王进.广州市高中生物实验学习兴趣现状及对策研究.广州:广州大学,2011.

[4] 王兆香.历史教学的艺术——激趣方法.中国科技导刊,2008(2).

[5]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 杨明照.文心雕龙学综览.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

[7] 皮连生.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8] 何炳松.《历史教学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

[作者:王兆香(1963-),女,山东潍坊人,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讲师;陈惠珍(1981-),女,江西赣州人,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讲师,硕士;杨冠亚(1983-)男,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讲师,在读硕士。]

【责任编辑 扬 子】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方法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新历史
情感移植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