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导读(2)

2014-10-20 00:33周兆梅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4年9期
关键词:文章主题瓦尔登湖梭罗

周兆梅

美点赏析

优美的语言是本文最闪亮的特点,作者已经触摸到自然语言的灵魂,唤醒沉睡在心灵深处的自然语言,“阳光像梦一样,安静地落入我平凡琐碎的生活深处”,不假修饰的语言,如万斛泉源,滔滔汩汩,“阳光穿透玻璃的窗子,使我感觉温暖。手禁不住要伸出去握住什么。”全从性情中流出,经过心灵的滤化,如出水芙蓉,清新自然。这种诗意的语言是人与自然交会时所产生的一种灵气,是一种朦胧的渗透,恍惚的笼罩,在与自然的凝视中,感受到一份神秘,一种悸动,一份原真,生命的密码就在这种解悟中散开。

“多少年来,每次阅读它,我都会闻到那片树林的青涩气,那面湖水波光淡然冷静潮湿的新鲜的水气。我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跑步呼吸。”作者对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的描写心神领会,常常独自在瓦尔登湖畔窃窃私语。读着诗意的语言,人们感受到了作者与梭罗悄然凝视时的微妙眼波和呢喃细语,是那样神秘,又是那样亲昵,真切。在作者平滑如镜的心里,不用凭眼睛,不用听那熟悉的声响,单凭那芬芳的韵律就可以感受到,湖面、树林也洗尽铅华,敞亮了自己的心扉,露出了原有的本真,处在这种宁静的敏感中,那有青涩气的树林,那有波光的湖面为作者静谧的心境洒下一串颤动,然后,心与物复归于宁静,伴随着作者一个缄默的微笑。作者在这最寻常的环境里,解读出梭罗笔下自然的神韵:一份幽绿,一份闲暇,一份空灵,一份清秀。作者内心也油然而生一份恬淡,一份天真。

作者是梭罗的灵魂之音,是本文的又一个亮点,作者把《瓦尔登湖》融进自己的生命里,“一直认为梭罗还活着,他活在一个地方,离我的住处遥远,离我的感觉很近的某个地方。”心灵相通却能穿越时空的阻隔,住处遥远的瞬间错失带来悠长遗憾捂在心里,孕生一段美丽的忧愁。但感觉很近又在生命的重温之中获得一种如梦如烟的温暖。“我们在现实中隔绝,在灵魂里相望,永远。”作者是梭罗的穿越时空的精神知音,灵魂知己,没有哀怨,没有痛楚,只有永远的期待和至死不悔的执着,显示出作者一种人格力量,唤起人的静穆和悲悯,这是不朽的精神知音。

人的心灵是需要润泽的。知音在现实中的失落,使它在阅读经典中活跃起来,这是一圈理想的光轮,凝注着它,便弥合了现实的创痛。《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如幽香,如清梦,给人以淡淡的怅惘和甜蜜,作者以自己的承诺“在灵魂里相望,永远”。与枯寂的回应形成强烈的对抗,激起人们的心灵震颤,这种无悔的执着呈示的是一种默契,一种承诺,一种信念,一种意志,能唤起人悲剧的崇高。

难点指津

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梭罗及其作品《瓦尔登湖》,这对于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是我们理解上的难点,现在分别从以下两点做简要分析:

(一)表达作者对安静温暖的理想生活的思考、向往和追求。文本依据“我合上《瓦尔登湖》从阳台尽力向远方眺望”,“透视那些纷纭热闹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在另外的世界里自由飞跑”。作者渴望逃离纷繁的人世,渴望有一张安静的书桌,渴望在心灵的海洋里润泽、舒展,渴望面对《瓦尔登湖》中那面湖水和那面山林,从而于冰冷苍白中燃起一片绿意,一片鲜活,给人生融进一份宁静和秀雅。

(二)渲染一种干净而安静的环境、心境;与现实中某些人忙于追逐名利却不关心内心情感的现象作对比;或作者对现代社会中某些人麻木、冷酷与浮躁的反感。作者对现实社会中生命潮流里浸满了颓废、枯寂、压抑、忧郁、感伤有一种莫名的抵触,而从梭罗的瓦尔登湖中感悟的是闲淡宁静的生活,纯朴自然的画面,人心也如一泓清泉,明澈见底,这使得作者每每阅读梭罗的《瓦尔登湖》能够通身上下透露出一种鲜活、热情和浪漫的畅想。

考点训练

(1)结合文意,简述你对文题《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含义的理解。

(2)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梭罗及其作品《瓦尔登湖》,对于表现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

附:参考答案

(1)“我们这样近”,指作者与以梭罗为代表的大师们有一种心灵相遇、情感相通、灵魂相望的近在眼前的感觉。“我们这样远”,指作者与文学大师们所处的时空距离的遥远。

(2)答案见“难点指津”。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章主题瓦尔登湖梭罗
运用典型材料 突出文章主题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巧用对比 突出人物形象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澄明之境,澄澈之书
事关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