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基
1.引言
中国乒乓球队之所以能在世界乒坛保持50年长盛不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不断研究对手,并根据对手的特点不断创新,用新技战术取胜对方。近年来,中国香港女子选手姜华珺成为我们重点研究的对象之一。
姜华珺右手横板弧圈结合快攻,现时世界排名11,国际乒联女单世界排名第10名。
目前,生胶打法的运动员越来越少,要想在目前具有乒乓球超高水平的中国有所作为,必须充分掌握生胶的性能,扬长避短,加强进攻,这样才会给对手造成更大威胁,取得更好成绩。据此,我们研究姜华珺的技战术特点和规律,提前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对于横板生胶打法运动员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横板生胶打法姜华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乒乓球方面的论著与论文,通过中国期刊网、国际乒联网站等查阅与竞技体育技战术有关的资料和信息。
2.2.2录像观察法
观看姜华珺第三十四届乒乓球亚洲杯半决赛和决赛的比赛录像,对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战术使用情况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2.2.3三段指标评估法
三段统计法采用乒乓球技术研究中最普遍的三段统计法,三段统计法指通过运动员在发球抢攻段、接发球抢攻段和相持段中的得分率和使用率分析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和技术特点。
得分率和使用率的计算方式如下,
段得分率=[段得分÷(段得分+段失分)]×100%;
段使用率=(段得分+段失分)÷(总得分+总失分)×100%
此外,还对研究对象在各段得分率和使用率进行评估,沿用小球时代的评分标准,得分率分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档次。
2.2.4逻辑分析法
主要通过归纳、演绎等逻辑学原理的运用,使研究系统化、理论化,并得出正确的研究结果。
2.2.5数理统计法
运用Microsoft Excel、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发抢段的技战术分析
根据吴焕群提出的三段统计法进行统计分析,比赛中发抢段使用率为25%~30%,得分率达到70%为优秀,达到65%为良好,达到60%为及格;比赛中接发段使用率为15%~25%,得分率达到60%为优秀,达到50%为良好,达到40%为及格;比赛中相持段使用率为45%~55%,得分率达到55%为优秀,达到50%为良好,达到45%为及格。
3.1.1发抢段的段得分率和使用率统计分析
通过观看这两场比赛,并对这两场比赛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姜华珺在与郭跃的半决赛对决中,发抢段的段得分率达到优秀以上,而在与郭焱的决赛中段得分率只达到及格(见表1)。
表1 姜华珺在比赛中发抢段的技术统计
3.1.2发抢段的发球方式的统计分析
比赛中,通过高抛发球的变化进行发球,加强速度与落点的变化,迷惑对手,为自己的抢攻做准备。在半决赛中运用半高抛发球占17.23%,运用高抛发球占82.77%;在决赛中面对对手郭焱过于拘谨,发球方面变化较少,运用半高抛发球占6.98%,运用高抛发球占93.02%(见表2)。
表2 姜华珺在比赛中发球方式的统计
3.2接发段的段得分率和使用率统计分析
3.2.1接发段的段得分率和使用率统计分析
通过观看这两场比赛,并对这两场比赛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姜华珺在与郭跃的半决赛对决中,接发段的段得分率达到优秀以上,而在与郭焱的决赛中段得分率只是接近良好(见表3)。
表3 姜华珺接发段的技术统计
3.2.2接发段的发球方式的统计分析
在比赛中,姜华珺通过正反手不同胶皮的转换进行接发球,在两场比赛中正反手的使用接近持平,在与郭跃的半决赛中生胶使用率高于反胶使用率,而在决赛对郭焱的比赛中反胶使用率高于生胶,主要原因取决于对手的打法,两者都属于女子技术男性化的代表,但郭跃左手握球拍,郭焱右手握球拍,所以在比赛过程中发球落点和技术使用有所不同(见表4)。
表4 姜华珺在比赛中接发球方式的统计
3.3相持阶段技术统计
3.3.1相持段的段得分率和使用率统计分析
姜华珺在半决赛中段得分率高达56.5%,达到了优秀的标准,段使用率高达57.4%;在决赛中对战郭焱,郭焱和郭跃同样都是女子技术男性化的代表,速度快并且进攻积极,在相持中速度力量旋转较强烈,在决赛中郭焱处理球的旋转非常合理,并且每一板球都加强旋转,在调整自己战术思路之后控制姜华珺的反手和正手的进攻,因此姜华珺在比赛中相持段的得分率下降至51%,同时段使用率下降至38.5%(见表6)。
表5 姜华珺在相持段的技战术统计
3.3.2相持段中的技术统计分析
姜华珺在半决赛对郭跃的比赛相持程中战术思路清晰,面对左手持拍运动员积极主动,在相持中控制郭跃正手的进攻,胆大心细地运用自身反手的弹击和正手弧圈球的技术,在半决赛中充分利用反手生胶的特点反手使用率高达63.4%,利用正手过渡和进攻得分的使用率为36.6%;在决赛中面对同样女子技术男性化的郭焱,相持段段得分率仅达到51%,且決赛中这一段的使用率为38.5%,但在比赛中郭焱加强旋转与速度,控制姜华珺的反手弹击,使姜华珺反手使用率降低为53.1%,正手使用率为46.9%(见表7)。
表6 姜华珺在赛中相持段各项技术的统计
3.3.3比赛相持阶段技战术运用情况
由表7数据可知,在半决赛对阵郭跃的比赛中反手弹击的使用率相对较高,得分比较高,加转弧圈球和强冲弧圈球运用的比率非常接近,得分也相同,说明比赛对来球的处理过程中变化较多,使得这两项技术在得分程度上相同,两者得分总和是反手弹击一项技术的得分;在与郭焱的比赛中由于郭焱处理球时旋转较强,所以比赛过程中加转弧圈球的运用次数比前冲弧圈球少一点,但得分效果不明显,在反手弹击技术的使用上,在打完六局的情况下,反手弹击的使用次数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是右手持拍的郭焱在比赛中旋转强烈、落点刁钻,使姜华珺在比赛中自己的特长技术没有很好地得到发挥,这一项技术的得分较低。
表7 对比赛中相持阶段技战术运用情况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对姜华珺在发抢段技战术使用的结论
姜华珺是目前世界上少数横板生胶快弧打法的优秀女选手之一,其优势技术是反手弹打技术。在与郭跃的比赛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发球方面充分发挥高抛发球的特点,加强落点的变化,加强前三板的进攻,本段的使用率和得分率都很高;在与郭焱的决赛中双发比赛一直处于胶着状态,本段的使用率和得分率都处于及格,主要是姜华珺在比赛中过于保守,在发球方式和落点方面缺乏很好的配合,自身优势未很好地发挥,使得在相持过程中制胜技术的使用不能很好地结合。
4.1.2对姜华珺在接发抢段技战术使用的结论
通过对姜华珺在接发球抢攻阶段的技术统计,姜华珺在半决赛中面对左手持拍运动员,自身技术运用熟练,在比赛过程中正反手的使用均衡,反手弹击与正手比率比决赛中比率高,之所以本阶段在半决赛中的比率比决赛中使用比率较高并且得分效果明显,主要是在这一阶段充分发挥了不同性能胶皮的特点,充分发挥了自身制胜技术的使用。
4.1.3對姜华珺在相持段技战术使用的结论
通过对本阶段技战术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在半决赛中本阶段使用战术非常明确,通过抑制郭跃的正手进攻,充分发挥正胶打法的特点,对付郭跃的发球,充分利用自身反手技术基础扎实的条件下,运用下旋球的突击起板及相持中的发力弹打。在同对手的反手相持过程中,主动发力弹打,回球突然迅速,将生胶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得本阶段直接得分。在相持阶段处理球的过程中通过正手位的过渡,通过反手发起进攻,在一连串快速凶狠的反手弹打中结束战斗。在与郭焱的决赛过程中,双发运动员对落点和旋转的控制非常重视,任何球都小心处理,在比赛中双发无法找到突破口,姜华珺反手弹击技术受到了限制,自身特长技术无法淋漓尽致地发挥,使得本段的使用率和得分都处于及格,正是在比赛中没有找出对方突破口并且自身中远台反手技术的漏洞输掉了整场比赛。
4.2建议
为最大限度地挖掘横拍反手生胶乒乓球运动员的接发球技术潜能,提高竞技水平,平时应加强以下几方面训练。
4.2.1提高侧身正手接发球的使用比率,加强主动抢攻意识。传统打法中正手的控制与进攻能力普遍比反手强,正手进攻点多,威胁大,有利于下一板进攻。
4.2.2适当提高挑打的使用率,减少搓摆的运用数量。运用挑打技术,可争取主动,抢占先机,挑的速度快、出手突然,运动员运用此技术可在调动对手的基础上,为形成对攻的相持局面创造条件。另外,可以增强接发球的主动性,同时可以更好地发挥生胶的性能特点。
4.2.3加强接发球后下一板的衔接,将控制与反攻结合起来,从被动转为主动,接发球落点加强对小三角的控制。正手与反手的小三角区域,是大多数女子运动员的薄弱区域,接发球加强对小三角落点的控制,可以消减对方的攻势和反控制,争取主动。
4.2.4加强前三板抢攻技术的训练。要求运动员不但掌握常规的旋转发球,注重发球落点的变化,而且熟练掌握一种带有假动作的快球,并能抢攻对方习惯性的回球线路,借以制造明显的节奏变化,破坏对方的控制能力和侧身抢攻,充分发挥近台快攻在前三板的优势。
4.2.5注意比赛过程中的拉打结合。接发球时,对于旋转较强、弧线低的出台或半出台球,直接弹扣难度较大,首先要借助摩擦抢拉起来,迫使对方处于防御态势,随后迅速调整板形,快速发力击扣球的中后部,使作用力通过球心,以便增加球的运行速度,形成鲜明的快慢节奏对比。对于不太转或弧线稍高的下旋来球,要敢于发力撞击,直接弹打,抢占速度上的优势,争取连续进攻的主动权。
4.2.6加强相持中的突出生胶。根据运动员自身特点加强反手训练,练习运动员反手上手速度、爆发力、旋转变化、弧线、得分率明显高于正手的特点,要求运动员与队员相持时多用反手处理中路甚至中路偏正手的来球,正手接挡和中等力量攻打弧圈技术都是辅助性的。但是当出现机会球时要转过身用正手发力攻打,发挥正手的杀伤力。
4.2.7加强接发球的落点变化。为了避开比赛过程中对手的接发球抢攻,大多数选手习惯性地把下旋短球发至对方反手位,可要求运动员在接发球时根据对方技术特点灵活运用摆短或劈长技术。如果对方台内球差,则以摆短为主、配合劈长。反之,则以劈长为主,配合摆短。接发球的直接目的是破坏对方的第三板抢攻或降低其抢攻质量,有利于自己第四板的衔接。
参考文献:
[1]李克非.《浅谈生胶的性能》摘自《乒乓世界》[J].体育科学,2003.5.
[2]程存德.我国近台快攻直拍横打、拉技术动作的浅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2.
[3]张辉,刘淑芳.直拍反面拉弧旋求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1.
[4]张妙玲,王军平.弧旋球碰台过程的力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
[5]张晓蓬.弧旋球技术的历史与未来[J].乒乓世界,2002.1.
[6]周映春.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直拍生胶打法及训练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1):89-92.
[7]李克非.生胶路在何方?[J].乒乓世界,200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