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4-10-20 16:41陆燕
考试周刊 2014年71期
关键词:品德课心理健康交流

陆燕

俗话说:教书更要育人。教育的核心不仅是传授文化知识,而且应培养健全人格,或者教会学生做人,这是所有教育者追求的目标。我带的初三两个班级在成绩上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原因并非学生资质上的差距,而是某些心理问题在作祟,如消极、被动、过度逆反和冲动等。这些消极因素使学生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或者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有问题时,缺乏处理能力,从而自暴自弃,影响学习成绩。

初中阶段是未成年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期,近几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突出,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影响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而且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成绩。因此,我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其健康成长。

一、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紧紧抓住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结合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初一学生,刚跨入中学大门的他们会发现:中学学习生活与小学是完全不同的。第一,由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环境发生了变化,许多地方都相对陌生。第二,中学学习内容明显大增,课业负担重,难度加大,而且学习方式肯定与前一阶段存在差异。第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新的人际圈需要自己建立,对于不善交际的学生来说,会感到困难。因此,新生往往会被这一问题困扰,感到烦恼,要么学习跟不上,要么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逐渐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情绪失调,重则诱发心理疾病等,从而影响学习。所以,在教授《适应学校新生活》这一课时,我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前交给学生一个任务:熟悉学校环境,如了解各个科任老师所在的办公室,学校医务室、图书馆所在的位置等,这样课堂上便有话题可交流,学生自己调查了解后更愿意和大家交流。同时,向学生谈谈自己刚进入新环境的感受,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和他们一样也在慢慢摸索,陌生的环境并不可怕,鼓励他们勇敢地适应新环境。这样可有效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说说自己的内心感觉,然后逐步深入,引导学生做好心理上的调整,尽快适应环境,做阳光少年。

而初二学生,正处于少年向成熟青年过渡的关键期,心理发展不稳定,容易表现出沮丧、焦虑的不良情绪。同时,生理上也是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学生的内心世界随着生理变化逐渐复杂化,开始不太轻易表露自己的内心活动,有些心里话不愿对老师、父母讲,包括有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与父母沟通上也存在较大问题。如果长期发展下去,学生将烦恼寄托于日记或者网络,容易造成心理闭锁和偏执。因此,在教授《孝敬父母长辈》这一课时,我凭着自己对学生的了解,课上让班级中比较开朗的学生讲述平时生活中是如何与父母交流、沟通和分享的,其余学生分享他们的故事,最后点明与父母积极交流沟通是孝敬父母的表现。这比教师直接灌输“如何孝敬父母”更具感染力,学生更易被打动。无形中对其心理进行了正确引导,使其暗自下定决心尝试与父母积极交流。

对于初三学生,学习难度大,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和升学压力大,不同层次学生的差距日益扩大,有的学生容易出现焦虑、浮躁等不良情绪,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所以在教授《人在考场》这一内容时,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学会做一些放松训练,以便今后利用。如教学生用鼻子深深地、慢慢地呼吸,再用嘴巴慢慢吐出来;想象身体各部位按脚、双腿、背部、颈、手心的顺序依次放松等。这样一来,改变依靠口头灌输既枯燥又无效的缺点,使学生既掌握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又切身体会到压力的缓解和心情的放松。

二、教师应努力开拓教育渠道,创设情境,挖掘学生的内在心理潜能。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主要集中在课堂上,所以我尽量在课堂上抓住契机,引起学生的共鸣,组织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此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如教学《学会休闲》时,我在讲解教材中介绍的休闲方式的同时,着重让学生介绍平时生活中喜欢的休闲方式,发现他们很愿意讲,这种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亲身感受到这些休闲方式的功效,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身心得到充分放松,有利于缓解学习压力,我也在這个过程中对学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效果较好。又如教学《学会尊重他人隐私》时,我引导学生谈谈平时生活中隐私不被尊重的情况和当时的感受,很多同学都有过同样的遭遇:父母翻看自己抽屉、日记等。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尊重他人隐私的重要性,我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学生和父母之间在交流、沟通上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困惑和烦恼,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但是,思品课受一周两课时的时间限制,使得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机会较少,于是我会在必要时候恰当地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展开交流,这种交流建立在平时课堂点点滴滴了解的基础上,更易于展开。

三、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共鸣。

思想品德课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内心的火花,引发心与心的碰撞,这一切都靠教师的言行引导。课堂教学中,主要运用语言形式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语言是架起“教”与“学”的桥梁。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唤起学生情感的重要方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课堂教学中,我尽量用“让我们一起思考”,“再花点时间想一想”,“没关系,大胆地回答”等商量式、平等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平等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消除其各种顾虑,给其信心和勇气,这样既有利于打开学生的心扉,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又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另外语调非常重要,所以我始终要求自己上课做到激情饱满,这样才能感染学生,激发其学习热情,避免其他不良因素的干扰,引导其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相信通过不断努力和探索,会在思品课堂中找到更多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既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又有利于提升思品课堂的魅力,一举两得。

猜你喜欢
品德课心理健康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