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梅,任帅军
(1.上海大学 研究生工作党委,上海 200444;2.上海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0444)
研究生网络行为教育是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国网络媒体的超常规发展,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的“网络新媒体时代”已经成为研究生生活的重要引领和导向因素。面对新媒体网络的“爆炸”式发展,中央十六号文件提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网络今后的发展方向:“唱响主旋律,加强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1]这就为研究网络在研究生学习生活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提供了主流要求和正向启发,也说明加强研究生网络行为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研究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与网络息息相关。网络改变了研究生信息交流的方式,为研究生获取学术知识、了解即时信息、交流分享情感带来了各种便利,但同时也引发了论文抄袭、流言传播、滥交网友等失范行为,影响了研究生的健康成长,给社会生活带来极大危害。网络行为失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的行为失范,它是人的网络行为走向偏差的一种类型,是网络行为主体违背了一定的社会规范和所应遵循的特定行为准则要求,在虚拟的电子网络空间里出现行为偏差,以及因为不适当地使用互联网络而导致行为偏差的情况[2]。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是研究生在上网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非理性行为,是研究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因为违背道德、违反法律而表现出来的不适当地使用互联网的行为偏差。研究生学习方式相对独立分散、思想较为成熟、自我意识强烈,个体行为更加自主。这些特点决定了对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的教育管理相对于本科生而言更加困难。而高校研究生教育往往重科研轻德育,重学术规范轻道德规范,网络道德规范更是少有关注。
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凸显了在数字化社会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研究生网络行为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网络已经成为研究生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生活常态下,研究生主要通过网络信息的获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并利用网络信息的输出来影响别人的行为。然而网络信息具有双重性作用,它既能传播正能量,又能传播负能量。研究生在与网络交互过程中如何获取并传播网络信息的行为就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为关注的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关注研究生的网络行为走进研究生的现实生活世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表达。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生活意义正日渐凸显[3]。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意义对于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启示就在于,在研究生的日常生活中考察其网络行为失范,探究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的表现类型、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努力拓展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问题,不仅影响到研究生个人的成长成才,更关系到社会的文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为此,我们以上海大学为例,对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共发放问卷690份,回收有效问卷690份,问卷有效率100%。调查内容涉及个人基本情况、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经统计,调查对象中,从学科分布来看,理学工学类和人文社科类比例较高,分别为50.9%和42%;从性别构成来看,男性占48.1%,女性比例略高,占51.9%。被调查研究生的平均年龄为23.5岁,平均网龄为7.5年,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长达5.3小时。可以推断,绝大部分研究生至少从高中起就开始“触网”,网络知识丰富,网络应用能力强,对网络的依赖性较大。调查样本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调查样本分布情况表
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是网络行为失范的一种具体表现,具有网络行为失范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在:研究生如果对网络的“虚拟性”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就会对网络缺乏正确的认知,从而有可能颠倒网络世界与真实社会的关系;网络是为丰富人的生活而构建的虚拟电子空间,研究生如果沉迷网络而不能自拔,就会导致网络对其现实生活的剥夺;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来看,网络只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一种工具,研究生如果因为网络使用不当而导致行为出现偏差,就背离了国家设立网络的价值目标。
研究生群体作为网络行为的主体之一,上网动机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主要有工具性使用、交流沟通、消遣娱乐等。相应地,其网络行为失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信息查询类行为失范。网络既是信息传播介体,又是信息搜索资源库。作为传播媒介,网络具有双向性,研究生既是信息传播的客体,接收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和社会形态的思想文化信息,下载影视剧、文献资料等;又是信息传播的主体,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信息上传至网络。网络信息传播的双向性,使高校研究生的信息获取更加自主,但又使他们面临内容选择和价值判断迷茫和偏差。问卷调查显示,研究生中72.5%的人有过网上论文抄袭行为,67.4%的人浏览过不良信息网页,46.6%的人发布传播过虚假信息,30.4%的人公布过他人的隐私信息。此外,研究生往往掌握最新的网络黑客技术,求知的好奇容易驱使他们通过网络进行技术验证。被调查对象中,35.9%的研究生曾尝试网上盗取账号密码,26.3%的研究生有过入侵系统、破坏数据、散布病毒的行为。
第二,沟通交流类行为失范。互联网的产生形成了以网络为中介的人际交往与互动空间。网络交流无边界、无时差、廉价传输,方便人际交往相对疏远的研究生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沟通交流,而网络的虚拟性也给研究生行为失范创设了条件。调查显示,研究生中有60.9%的人曾用不文明的语言谩骂攻击他人,58.6%的人有过不信任的交往行为,46.1%的人有过网恋或网婚。在法律评价上,法律评价的主体是指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社会民众的行为如果违背法律要受到法律的追究[4]。那么研究生在网络中的谩骂、攻击他人等行为,触犯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目前网络上有名的“秦火火”、“周禄宝”等人,就因为网络造谣等网络交往行为失范被绳之以法。而他们的粉丝中不乏大量高校在读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学历的社会人员。
第三,休闲娱乐类行为失范。数字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网络更具吸引力和诱惑力。网络游戏的关卡设置引人入胜,网络色情的影音并茂让人好奇,网络聊天的虚拟神秘叫人不舍,这些娱乐内容很容易让研究生在网络世界中沉迷。调查显示,研究生中65.2%的人曾沉迷网络游戏,59.4%的人曾沉溺网络交际,60.9%的人曾点播网络色情视频。互联网时代,网络娱乐行为的符号化凸显,导致频繁发生网络失范行为。个体在网络交往中以化名出现,也就以“裸身”出现在网络中,从而彻底改变了基于血缘、地缘、业缘关系的传统人际交往形式[5]。由于身体和身份的隐退,每个人都可以摆脱自然性和社会性对网络交往的限制。每个人在网上娱乐的时候都可以自由地讨论社会禁忌以及较为负面的东西,导致网络行为失范。对于研究生而言,研究生除了日常学习之外,有大量的课余时间,网络的匿名性让部分研究生在体验网上娱乐的同时,沉迷网络游戏或网络色情,频繁产生网上娱乐失范行为。
研究生网络行为是研究生主体与网络环境的交互运动。网络行为失范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研究生个体的成熟程度、认知、意志等内在主体因素,又包含家庭、社会、学校等不同层次的环境因素。
在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研究中,主要应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因素分析法,分析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具体影响因素。因素分析包括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和验证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二者的不同在于测量理论架构在分析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与检验时机。EFA通常用于量表或问卷编制的预试,利用一组样本产生测量变量间的因素结构,建立问卷的建构效度。CFA则从总体中抽取另一组样本检验假设因素结构的契合度。CFA是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的典型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是当代行为与社会领域量化研究的重要统计方法,它整合了因素分析与路径分析两种统计方法,检验模型中包含的显性变量、潜在变量、误差变量之间的关系,获得自变量对依变量影响的效果。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上述两种因素分析法,以CFA为主要方法,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SEM的常用分析软件AMOS,评估因素构念与其指标变量间的关系程度。
在查阅文献和个别访谈的基础上,建立“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影响因素量表”,见表2。
表2 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影响因素量表
采用分层抽样方式,从研究生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各抽取50人填答,共收回有效样本150个。量表的填答,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从“非常没影响”到“非常有影响”,选项分数从1至5,得分越高,表示该因素对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影响越大。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经过EFA分析,抽取出四个共同因素:个人层面、家庭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见表3。
表3 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影响因素构成表
为了验证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得到的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影响因素结构模型是否与实际数据匹配,再次以“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影响因素量表”为工具,重新抽样,依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共抽取有效样本690个,样本分布见表1。采用CFA分析,验证“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影响因素量表”因素构成理论模型是否与抽样样本适配,确定各因素构面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影响因素结构模型,见图1。
图1 假设模型图
模型中的变量共有32个,其中,VA1、VA2…VD5为影响因素指标,即有14个观察变量;“个人层面”、“家庭层面”、“社会层面”和“学校层面”为因素构面,即有4个潜在变量;e1、e2…e14为误差变量,共14个。潜在因素与测量变量间的路径值λ1、λ2…λ14为因素负荷量,潜在变量间的路径值Φ12、Φ13…Φ34为因素相关系数。
经过问卷回收和数据统计,使用SPSS数据编辑窗口建立原始数据文件,应用结构方程模型的常用分析软件AMOS,输出“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影响因素量表”的标准化估计值模型图,见图2。根据AMOS输出结果,得到模型契合度评价结果,即“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影响因素量表”的基本适配度检验摘要表,见表4,整体模型适配度检验摘要表,见表5。
检验结果显示,模型的基本适配指标均达到检验标准。整体模型适配指标中,模型的自由度为71,整体模型适配度的卡方值为298.687,显著性概率值p=0.000<0.05,达0.05的显著水平,拒绝虚无假设,表示假设模型与样本数据不能契合。卡方自由度比值=4.207>3.00,未达模型适配标准。由于卡方值的大小易随样本数大小而波动,样本数越大,卡方值越大,而假设模型的自由度不变,因而卡方自由度比值也会越大,在此情况下不能以卡方值或卡方自由度比值作为唯一判断准则。参照AMOS提供的其他模型适配度指标,均达到适配标准,表示假设模型可以被接受。
图2 标准化估计值模型图
表4 基本适配度检验摘要表
表5 整体模型适配度检验摘要表
图2中潜在因素与测量变量间的路径值为标准化回归系数,在验证性因素分析中称为因素负荷量,表示观察变量预测潜在变量的回归系数。从因素负荷量的数值可以了解测量变量在各潜在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因素分数权重值越大,表示观察变量对潜在变量的影响越大。以“个人层面->VA1”为例,其因素负荷量为0.733,表示潜在因素“个人层面”对测量指标VA1“网络自律意识薄弱”的直接效果值为0.733,其预测力为0.733*0.733=0.54(即 AV1右上角的数值)。在“个人层面”,AV2的因素负荷量相对较高,因此“对网络道德规范的认知缺乏”是“个人层面”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以此类推,在“家庭层面”,“父母对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是最关键影响因素;在“社会层面”,“网络法律法规不完善”和“网络监管不到位”是最关键影响因素;在“学校层面”,“网络德育教育滞后”是最关键影响因素。
潜在因素之间的路径值为两个潜在因素间的相关系数,如“个人层面”与“学校层面”两个潜在因素间的相关系数为0.65,表示二者有显著的共变关系,在决策中应考虑相互之间的影响。
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影响因素表明:研究生网络行为由个人行为逐渐转变为公共行为,相应地,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由个人行为失范逐渐转变为网络公共行为失范。在网络交往行为中,研究生的个人主体意识比较明显。选择什么样的网络交往行为,完全由研究生自己决定。网上交往还促使研究生更容易产生自我意识,使得个人更容易发现“真实的自我”[6]。这样,个人在网上就可以随性使然,“为所欲为”。如果研究生对网络道德规范缺乏认知,就容易产生网络行为失范问题。并且这种失范的网络行为具有传染性,一旦被广泛传播就获得了其他上网者的强烈认同。于是个人的网络失范行为就会转化为网络空间的公共行为失范。这既与校园网络德育教育滞后等因素有关,也与网络法律法规不完善、网络监管不到位有关。
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方式。借助教育来限制并消除网络失范行为,提升研究生的网络素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网络主体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是受网络主体自我控制的[7]。研究生网络行为的外在表现归根结底来源于内在的驱动力,即认知、情绪、意志过程。上述分析中个人网络道德规范认知、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社会网络法律法规和监控、校园网络德育教育等关键影响因素正是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掌握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引导研究生形成正确规范的网络行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网络自律意识和行为建立在对网络规范正确认知的基础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网络规范认知教育为先导,引导研究生认识、理解、掌握网络规范和意义。可行的途径有:一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结合,搭建网络规范的认知载体。针对研究生学习生活相对分散的特点,可借助传统的橱窗、报刊、校园广播等传统媒体,将网络规范知识散播在实验室、宿舍区、食堂等各个角落,同时利用网站、社交网络、通信平台等载体,多管齐下,多渠道、多方位宣传网络规范,倡导网络文明。二是常规教育与主题活动相结合,拓展网络规范的认知平台。将网络规范认知教育纳入常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研究生入学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网络技术专业讲座中普及网络规范知识,让研究生自觉认识到网络文明的重要性,进而形成网络主体自律的良好循环。此外还应通过主题活动巩固教育效果,如针对研究生群体独立思维能力较强、喜欢进行系统的论证性思维的特点,开展网络行为规范大辩论;结合党支部组织生活、团日活动等,开展网络规范主题讨论。
对网络道德判断产生内心情感共鸣,才能促进认知的成果。网络规范教育要以情感为催化剂,营造情感体验的氛围,推动认知向行为转化。可行的途径有:网上交流与网下工作相结合,融洽网络规范的情感氛围。教育工作者要主动走进网络,在虚拟世界中及时准确把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以平等的姿态、适宜的话语体系与研究生交流思想,交换意见,对遵守网络规范的行为及时表扬肯定,对网络失范行为进行必要的引导。“网上”的功夫在“网下”,虚拟世界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因此,在加强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要注意网上与网下必要的结合和呼应,同步开展,形成网络内外交流互动,增强教育工作的整体效果。正面教育与反面警示相结合,增强网络规范的情感认同。研究生主体在网络使用中,会根据自己的道德规范,作出对网络社会现象的是非、真假、善恶的判断,并表现为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在网络德育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开展健康向上的教育活动,建立红色网站,传播正面能量,占领网络主阵地,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增强研究生对网络规范的认同感;另一方面积极总结网络行为失范的典型素材和案例,或以身边同学的失范行为模拟,或以网络犯罪人员的现身说法,推进认知的深入,起到警示作用。
培养坚定的网络道德规范意志,才能自觉地与网络失范行为做斗争,成为恪守网络道德规范的楷模。研究生网络规范教育要以意志为保障,创建行为失范的防范体系,锻炼意志的坚定性。可行的途径有:个人自律与制度他律相结合,筑牢意志的基础防线。中国传统文化在规范个体自我的行为时讲求“慎独”。作为即将承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的研究生,更要传承“慎独”精神,培养自律意识,提高免疫力,自觉规范网络行为,形成良好的内在约束机制。同时,高校相关部门应完善网络规章制度,对网络信息安全、网站登记发布等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加强网络监控管理,规范网络运作,利用技术手段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和清除,发挥网络管理他律的积极作用。做到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构建意志的防范体系。研究生网络行为的规范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联合家庭和社会力量,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构筑三位一体的防范体系。其中,家庭方面,父母要注重研究生子女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给予子女必要的指导和建议;社会方面,政府要加强网络立法和网络监管,净化网络信息,营造健康、积极、有序的网络环境;学校方面,高校要重视网络德育教育的跟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进行网络行为失范预警。
研究生对网络规范内在的认知、外在的情感体验,以及意志的坚定,最终落脚在具体的行为上。让规范的网络行为成为研究生的自觉行为和习惯行为,是高校研究生网络规范教育的最终目的。可行的途径有:一是网络行为与科研学习相结合,规范学术行为,杜绝网上论文剽窃等失范行为。二是有针对性开展学术诚信教育,学习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了解学术法律和学术伦理规范。网络行为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注重道德养成。三是积极捕捉研究生日常关注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利用网络内容新、更新快、参与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开展研究生喜闻乐见的网上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将宣传和教育入脑入心。如不定期地开展网上辩论赛、热点问题专题讨论等思想类活动;定期举办网页设计大赛、网上学术论坛等学习类活动;也可开展网络DV大赛、卡拉OK比赛等娱乐性活动;还可以进行网上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服务性活动。四是网络行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社会责任感。网络世界的焦点问题、热点事件来自于现实社会。研究生通过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参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工作,深入一线和基层,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果,加深研究生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运用个人所学分析改革和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有助于增强勤奋学习、奋发成才的自觉性,增进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感。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1.
[2]李 一.主体性的缺位与建构:解析和应对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的关键[J].兰州大学学报.2007(3):37-42.
[3]任帅军.教育困境还是范式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生活化转换引出的探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802.
[4]任帅军.论法律评价的机制、逻辑和矛盾[J].学术交流,2013(8):65-69.
[5]陈新汉.自我评价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402.
[6]John A Bargh,Katelyn Y A McKenna,Grainne M Fitzsimons.Can you see the real me?Activ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true self”on the internet[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2(1):33-48.
[7]张道明,刘福芳.网络行为失范研究[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4):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