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宏
翻驳领俗称西装领,由肩领与衣身翻折形成的驳领组合而成。翻驳领结构具有所有领型结构的综合特点,它是服装结构设计中用途最广、技术性最强、结构最复杂的一种领型。其结构设计方法很多,有的计算简单,有的复杂繁琐,有的甚至运用了高等数学,初学者对此比较盲然,甚至无所适从,不知道运用何种方法其适用范围更广、操作性更强、准确性又更高。本文主要对几种常用的翻驳领结构设计方法作些比较性分析,从而形成结构科学合理且操作简单、实用性较强、成功率高的翻驳领结构设计方法。
翻驳领造型特点是领子前面平服于人体胸部,后面带有领座,整体上为前低后高的倾斜式领型。在其平面结构设计中,应力求领子廓形及尺寸与款式外观相符,领口松度适中,领面翻折自如,外表平伏,领角美观并符合缝制工艺规范。翻驳领结构主要包括领缺嘴大小与形状、翻驳领外口造型、串口线高低与倾斜、驳头的宽窄及形状、翻领的宽窄、驳口线的长短与形状及翻领松度等等。在诸多构成要素中,有的仅仅受制于审美需求和习惯而已,在其结构设计过程中不过是形式和互补关系的选择,对结构的合理性不产生直接影响,真正影响翻驳领领型结构的是翻领松度的把握,它直接影响着翻驳领的翻折效果。如在配制过程中处理不当,就会造成爬领或领面外翻、驳头外口松紧不一、翻驳顶点不准确、缺嘴不平服等弊端,不符合翻驳领造型特点,无法达到其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严重影响服装的成品质量和着装效果,甚至使翻驳领产生质的变化,即由一种领型转化为另一种领型。因此,翻领松度的确定是其结构设计的关键。
翻驳领结构设计主要在于翻领松度的设计。翻领松度的影响因素有许多,如翻领差(后中翻领与领座的宽度之差)、驳口点高低、叠门宽、肩斜度、材料性能(厚度、弹性、塑形性、单位面积重量等)以及有无领缺嘴、制作工艺归拔等。一般来讲,翻领差越大、驳口点越高、叠门越宽、肩斜度越小、材料越厚、材料弹性及塑形性越差,其翻领松度越大;无领缺嘴翻驳领比有领缺嘴翻驳领的翻领松度要大(约0.5)。在众多影响要素中,驳口点高低与翻领差对其造型的影响最大。
翻驳领结构设计方法有很多,常见的主要有2大类,一类是直接经验设计法,另一类是间接的原理设计法。
直接经验设计法是设计师凭经验直接确定翻领松度或利用高等数学推算出求取翻领松度数学计算公式,这里主要分析比较2种经验制图法。
3.1.1 取倒伏量2.5定翻领松度
基本作法为:从侧颈点沿肩线伸出领座宽减掉0.5,连接此点与驳口点作驳口线(又称驳领翻折线);通过侧颈点作该线的平行线为驳平线;通过肩线中点和前颈点作直线为串口线,两线相交构成翻驳领领窝;在驳平线上,从侧颈点向上取后领圈弧长;固定侧颈点,将该线段向肩线方向倒伏2.5;垂直该线引出肩领后中线,取2.5领座、3.5领面;用出角为直角的微曲线连至肩领角;最后分别把领底线到领口线、肩领翻折线到驳口线平滑顺接,即完成其结构制图(如图1)。
图1 取倒伏量2.5定翻领松度进行翻驳领结构设计
这种取倒伏量2.5定翻领松度进行其结构设计,操作起来较为简单、快捷,对于初学者比较适用,但由于翻领松度的取值受多方面结构因素的影响,如翻领差、驳口点高低、叠门宽、肩斜度、有无缺嘴等,因此,这种结构设计方法适用范围窄、通用性弱。实验研究表明,它仅仅匹配于翻领差为1cm,驳头开深到腰部,以及翻领设有领嘴的翻驳领传统结构。对于翻驳领的款式变化,如不同的领座高低、翻折领面宽窄的设计,则要在结构设计中根据经验来分析各种可变因素,其翻领松度的估算值误差更大,更难获得满意的造型效果。
3.1.2 按2(b-a)定翻领松度
此种结构设计方法中,b表示翻领宽,a表示领座宽。该方法主要经过2个步骤确定其翻领松度:第一步,先定驳口线,驳口线由横开领往前中心方向量取2cm定点A,连接点A与驳头下止口点B。沿颈侧方向作驳口线的平行线,使驳平线与驳口线相距0.9a、或0.8a、0.7a(驳口点在腰节线及以下时为0.7a;驳口点在腰节线与袖窿深线之间时为0.8a;驳口点在袖窿深线以上时为0.9a);第二步,在驳平线上从它与肩线的交点向上量取a+b定点,经过此点作驳平线的垂直线并以此点在为起点垂直线上往颈侧方向取长度为2(b-a),连接该点与前领窝点并向上延长或向下缩短使其长度为后领圈弧线与前领窝装领线长度之和,由此确定翻领松度。然后垂直该线引出肩领后中线,取领座高加领面宽长度之和,用出角为直角的微曲线连至肩领角,平滑顺接相关线既完成其结构制图(如图2)。
与第一种方法相比,这种翻领松度取值科学、先进很多,它综合考虑了影响翻领松度的主要因素——翻领差与驳口点高低对其结构造型的影响。国内外很多专业技术人员都运用该方法做中山装领、风衣领、青果领、翻立领、翻领等有领座的开关门领结构制图(如图3)。本人也通过实验发现运用此方法设计制作的翻驳领基本符合其造型特点,极少出现爬领或波浪领现象。它的弊端在于驳口点位置不同,驳平线与驳口线的取值公式有差异,这对于初学者容易混淆。与此同时,驳口点高低与翻领松度的关系也十分微妙,不可能仅仅运用驳口点位置范围的3个不同取值就能完全得以体现,其成衣效果与预计翻折效果也会有一定误差,其精确度不会很高。
还有很多运用其它数学公式确定翻领松度进行其结构设计的直接经验,但有的要测量相关角度、有的计算方法太难,且都受操作条件包括操作者原有的知识基础影响,其通用性可显而知,这里就不再一一作阐述。
图2 按2(b-a)定翻领松度进行翻驳领结构设计
图3 按2(b-a)取倒伏量风衣领、中山装领绘制
3.2.1 翻驳领结构设计原理
翻驳领立体结构关系体现,要获得平服挺括、着装舒适的效果,其关键是领底弧线与衣片后领圈弧线的吻合及领子外缘服贴于肩背部所需放松量的把握,特别是领子后部处于肩背部分的领外领口弧线的长度(如图4)。因此,翻驳领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就是要使领底弧线与后领圈弧线长度相等,同时使领外口弧线与领子的翻折效果相吻合,并能随款式的变化而变化。翻驳领的领外口弧线等于前后领外口弧线长度之和,由于翻驳领是由前部的坦领结构和侧后部的翻折领结构组合而成,根据坦领结构原理可知,第二部分的吻合关系要求后领外口弧线与领子的翻折效果相吻合。基于此结构原理,可以通过肩领切展的方法设计其结构图,其切展方式主要有3种。
图4 翻驳领结构设计原理
3.2.2 翻驳领肩领切展方式
3.2.2.1 切展领外口线的方法(图5)
由于后领中部外弧线与后领圈中部弧线几乎相等,故二者长度差主要体现在后背至颈侧的转折部位,翻领松度也产生于此。在后领圈弧线与领底弧线长度相等的前提下,通过切展领外口线方法加长翻驳领肩背转折部位的领外口弧线长度,使其与实际着装效果相吻合。操作步骤如下:
1)做翻折线(如图5-A):将两点相连,一点在前襟止口对准第一扣位(即驳头止口点),另一点在距离领窝宽点为后领座宽减0.5的肩线延长线上。
2)设计领型:在翻折线以内的衣身上画展出所设计的领型(如图5-A)。
3)绘制前领与前衣身领窝形状:传统绘制前领的做法是以翻折线为轴,采用对称描点的方法将设计好的领片对称绘制到翻折线的另一侧(找出重要转折点的对称位置,连接即可)。这种操作方法适用于直线轮廓的领型。对于弧线等复杂领型,由于需找的对称点太多,过于复杂,且准确性不是很强,则采用复制对称法。即直接将前衣身驳头处结构沿翻折线对折,用描线器和绘图笔将领前部轮廓“复制到翻折线上”,然后直接过侧颈点作驳口线的平行线,与串口线相交构成领窝的基本形状。(如图5-B、图5-C、图5-D)
4)绘制后领长方形:用另一张纸绘制一长形,其中长方形的长为后领底弧线长,宽为领座宽加翻领宽,要求按图示画出后领翻折线位置。(如图5-E)
5)打开领外口:先将绘制好的后领长方形剪下,按图示方向摆放,要求翻折线与驳口延长线重合,使长方形的宽与肩线相并交于点 E。为了补充后领外口弧线长度的不足,需在肩外端打开领外口。方法是:以E点为圆心,将正方形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使HF两点间距离为后领圈弧长加0.2~0.5(考虑面料厚度所需的翻转量),并用铅笔记录G、H点的新位置,致使后领外口弧线长与实际翻折效果相吻合。(如图5-F、图5-G)
6)绘制后领轮廓线:取走长方形纸张,先连接后领中线GH,然后分别用出角为直角的流畅线条绘制领底线GK、领外口弧张HF,注意领底线应与领窝圆顺相切,且领底线与衣身在肩颈部分有一些相交。(如图5-H)
运用翻驳领结构设计原理,通过切展领外口线进行翻驳领的结构设计,制图简便,直观准确,容易把握各种翻驳领领型结构的变化,相较直接经验设计法,其适应范围更广、通用性更强,精确度更高。
图5 (A-H)翻驳领切展领外口线结构绘制过程
3.2.2.2 切展领底线的方法
该方法原理与切展领外口线原理基本相同,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后领外口弧线与实际翻折效果相符,且领底弧线与领圈弧线长度相等。其区别是假定后领外口弧线与翻折效果相符,通过切展领底线拉开的方法达到领底弧线与领圈弧线长度相等,从而达到肩领服贴的着装效果。具体做法为:
图6 切展领底线翻驳领的绘制
整体上分4步完成。第一步,在前衣片上采用对称描点或复制对称的方法作完驳领与肩领领座的镜射后(驳口线定位,领型设计与前相同),直接将后衣片与前衣片的肩线合并对齐侧颈点。第二步,先在后衣片上按着装效果画出翻领外弧线,延长衣身后中心线至翻领宽与领座宽之和(即DE=翻领宽+领座宽),用略平行于后领圈弧线的圆顺线条画出领底弧线。第三步,标出肩领的切开线并加入展开量,使EG=后领圈弧线长。第四步,修正廓形,圆顺连接各线条,完成肩领制图(图6)。
和切展领外口线的方法相比,该方法需前后衣片纸样的肩线并合对齐,故如果采用手工制板,则需拷贝后衣片形态方可进行,相比之下多了一道工序,略显繁琐些。
3.2.2.3 作肩领梯形方法
该方法是将实际翻折效果的后领部分平面展开,由此获悉后领底弧线与领圈弧线、后领外口弧线与实际翻折效果分别吻合的翻领后部直角梯形平面结构,再将其与前部坦领结构按正确方式组合,共同构成翻驳领结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图7):
在前衣片上先将驳领及肩领前部的翻领部分作镜射(如图7-I),关键要定准 F点。然后在后衣片上分别以后领圈弧长及后领外口弧线长为上下底边,肩领宽为高做出肩领梯形ABCD(如图7-J);将梯形反过来按图7-K方式移至前衣片领上口部位,要求B点与前肩领对称点F重合,然后以B点为圆心转动梯形ABCD,连接梯形顶点D与领窝点K,使DK的长度为KN与AD长度之和,这样就确保了领底弧线与领外口线长都符合款式与工艺制作要求;最后修正肩领廓线(如图7-L)。这种方法制图简便,效果与图5、图6完全相同。
图7 作肩领梯形翻驳领的绘制
由以上分析可知,运用肩领切展的方法进行翻驳领的结构设计,操作比较方便,准确度较高,适用范围较广,具有一定的通用性。笔者在平时的翻驳领领结构设计中,常采用此方法进行,发现很少出现领子不合理的现象,图8-M、图8-N、图8-O、图8-P、图8-Q都是参加省长杯服装制作竞赛练习制作的部分衣服,都能较好地穿在相关人体身上,其翻驳领效果都与实际翻折效果基本吻合。
图8-M 成衣效果与切开领底线结构设计方法
图8-N 成衣效果与切展领外口线结构设计方法
图8-O 成衣效果与切开领底线结构设计方法
图8-P 成衣效果与切展领外口线结构设计方法
图8-Q 成衣效果与切开领底线结构设计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弯翻驳领领子的结构,需要分驳头,即驳头与衣身分裁,否则,无法形成圆顺的弯弧驳口线。但由于驳头与衣身接合时缝头很厚,故成衣作品表面止口处会出现不平服、窿起的现象,且缝头极易外露。为了避免这种弊端,通常要做一些细节性的处理,具体方法是:将驳头止口点斜向上移位2.5cm,如图8-Q切开领底线结构设计方法,使驳头底弧线的长度保持不变,即HB=H1B,并重新画顺驳头外弧线为驳头新的结构图样。这样处理的好处是:驳头止口点与衣片结合处,类似于收了省道,缝合后就能形成一定的立体空间,以便容纳止口处的缝头,缝头也因此不易外露。
翻驳领结构设计应以其结构设计原理为基础,利用沿翻折线直观绘制领驳造型设计,通过剪切展开后领圈与领宽矩形或做肩领梯形的方法处理领底弧线与领子外缘止口线的松余量关系。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在前衣片上直接绘制领子、驳头,既直观又准确,易把握领子与服装整体的造型关系;运用剪切展开或做肩领梯形来确定领底线曲弧度和领子外缘轮廓线的变化,摒弃了以往的数学计算和经验方法,使领底线和外缘轮廓线可随领子造型不同而变化,且能与领子翻折效果相吻合,结构合理,成功率高。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款式变化,应用灵活,简单易学,实用性强。
[1]刘瑞璞.女装纸样设计原理与技巧[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2]吴厚林.驳领结构设计[J].纺织学报,2008(9).
[3]王晓云,徐东.翻驳领结构设计方法研究与改进[J].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