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欣+陈南宏
当前在音乐教育中,传统的“锯箭型”、静态化、唯权威论、僵化常量的思维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期对音乐教育创新思维的要求。本文拟通过构筑新型音乐教育思维理念,以论证当前音乐教育思维理念的“互动传感”趋势。
音乐教育 思维理念 互动传感
“开发新的观念并不困难,难的是从旧的观念跳出来”[1](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当前音乐教育体系的改革中,音乐教育工作者和音乐教育管理者正面临着如何推陈出新的巨大挑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国内日新月异的环境剧变,人口结构与审美需求亦日趋多元化,现在的音乐教育体系面对着从未有过的冲击,音乐教育者们积极应对,作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重新认识音乐课程的价值与应有地位;研制新的课程标准;设计新的教育体系;实验新的教学方法;编写新的教材;学习和借鉴国外音乐教育改革的;等等。音乐教育管理者,尤其是高师音乐教育管理层,随着近年来高师音乐类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更是进行了大胆的革新,诸如选拔人才的理念的革新、测评人才制度的革新、测评学科的设置革新等等。与之相随的学术活动也是层出不穷,日前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福建师范大学、“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组主办,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的“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举行,大会汇集了29个省(市、自治区)的260名领导、专家、学者和音乐教育工作者,收到和宣读了187篇涉及中小学与高师音乐教改的各个方面的论文,对中小学音乐课改革理念,以及高师专业音乐教育的宏微观的各项改革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讨和座谈。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如火如荼,但是综观此一系列的改革,笔者认为原有音乐教育体系版图的“底座”丝毫未损,所进行的“耗尽”更多的是枝叶上的“修缮”。现实是:原有音乐教育体系的“底座”已在彻底走向反面,计划经济为主被市场经济为主替代、无偿教育为主被有偿教育为主替代、精英教育为主被大众教育为主替代、以及终身职业为主被非终身职业为主替代等等。然而与这些替代物相匹配的新型音乐教育体系却未能构筑起来。因此笔者认为当前音乐教育改革的任务不是对原有教育体系的“修缮”,而是“破”当前音乐教育体系的“动因契点”,即现有音乐教育思维模式必须改革。
一、思维模式内质决定了思维模式革命的必然性
1.定义上的思维模式
所谓思维模式,源自于希腊文paradeigma,有理论(Theory)、样板(model or pattern)、假设(assumption)或者参考架构(frame of reference)等意思。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意识的力量》(powers of themind)一书中,对思维模式的诠释是:“我们对世界认识的一种方式,就好像水对鱼一般,思维模式所诠释的世界,帮助我们去预测他人的行为”。而更重要的一句话是:“当我们身处在一种思维模式中,就很难反映出另一种思维模式”。《未来优势》(futwe Edge)作者巴克(Joel Arthar Barker)对思维模式下了一个很好的定义:“所谓思维模式就是一组规则和限制(成文也好,不成文也好),它包括两件事——它建立或定义了我们思考的界限,以及它告诉我们如何在这界限的范围内追求成功。”笔者认为思维模式就是那些无法察觉的、潜意识中能决定人们所作所为的、约定俗成了的思维规则和思维习惯。这种广义上的思维模式定义作为一种普遍规律的共性同样作用于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个体”思维模式:一直以来,音乐教育界已形成了顽固的“锯箭型”“静态化”“重技轻艺”的唯权威思维定势,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说,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这种思维模式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培养了不少栋梁之才,为我国现今音乐教育事业的普及打下了广泛的人力资源的基础,但是时代的浪潮汹涌浩荡至今,过去界定的成功经验不可能再创造往夕的辉煌,在新需求新标准的强烈冲击下,曾经的模式教条显得苍白无能,步履艰难。二十世纪下半叶后期的“钢琴热”现象就是个典型的成才观思维模式的剧变范例,试想现在的钢琴教育仍然沿袭上个世纪的成才标准来从事具体钢琴教学,其结局将是何等的悲哀!
2.内质中的“生命周期曲线”
思维模式同世界上所有的系统一样都有成长极限,具有自身的生命周期曲线,因此一旦原有思维模式没有办法来达成目的,就该转换思维模式,推翻原有的既定思维。例如,正面地论述,人类文明的演进就渗透了三次伟大的思维模式的跃进;反面地论述,中国成语中古老的故事《刻舟求剑》。事实上,音乐本身的发展已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内质“生命周期曲线”:音乐组织逻辑中的主导要素之一——和声思维的发展就是一条充斥着传统功能和声、逆传统功能的色彩和声与摧毁“调”的十二音偶然和声的生死交替、新老叠置重组的周期曲线;音乐历史发展中各种音乐风格的诞生、发展、繁荣、衰退,以至不断更新构筑一代又一代的音乐流派的现象;音乐组织逻辑中的主导要素之一——曲式思维的发展同样充满了曲式形式的不断繁衍、裂变、更新,与其风格相适应的创造和发展……
可想而知,音乐教育体系中这一内质曲线的存在是何等的宿命般的不可回避,据此音乐教育者们怎能用僵化不变的音乐教化形式去“强灌”充满新旧更叠、生死交替的音乐内容呢?
二、思维模式的现存状况决定了思维模式革命的紧迫性
现实生活中,要让自己推翻自己既有的思维模式,违逆已定的行为准则规范,会遭遇心理上的极大阻碍,尤其是读书愈多、愈有经验的人,愈难跳出这个界限,比如专家有时因为懂得太多而不敢轻易地问问题,怕犯错误会被嘲笑,于是乎往往依自己过去的经验,被已有的知识所蒙蔽,下主观的结论;比如企业家害怕尝试新事物,习惯因循传统和前例,因为这样最保险,认为以前的做法理所当然;比如教育改革者知道要改善问题,进行革新,可往往只是局部治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旦无可对症下药的改革方式,便不算是求“变”了……
音乐教育改革的阵容是庞大的,不论是“文”斗还是“武”斗,音乐教育家,音乐教育工作者,音乐研究人员提出了纷繁的教改方案,各种各样的研讨会也是让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们一番唇战,可是有没有人清醒冷静地反省自己乃至我们这一代人的思维模式是否象“刻舟求剑”人一样用过去式的“记号”来求新状态下的目标呢?正如笔者前文论证的“破”当前音乐教育体系的“动因契点”——原有思维模式的革命已迫在眉睫!
三、当前音乐教育思维新理念建立的三大战略
1.音乐教育思想层次上的系统化战略
当前音乐教育思维模式往往习惯于“锯箭型”,而非系统化。就教育管理而言,各分支相互独立,相互分割,一个学校整体思考的好像就是校长,一个系科也好像就是系科主任一人,一个教研室仿佛就剩下教研组长,大家分工合作,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就已经很难能可贵了,不要管别人的事,也不必考虑别人,当有新的问题发生时,每个人、每个部门仅考虑到自己的方便性,从自己的角度来提出解决方案,结果使教学工作更加复杂;就课程设置而言,也是相互割裂,大专班开设的课程,普高班开设的课程,以及本科课程,不同年制的专本科课程之间相互脱离,相互重复,缺少链接等等。笔者认为作为音乐教育领域的每一位成员都应具有音乐教育思想层次上的“系统化”的战略思维,将自己上升到高的阶层来看问题、想事情,居高下望,一目了然,这是一种宏观思维的自我培养,毕竟,站在低处看事情,看到的东西有限,范围自然狭小得多,长远地看不利于个人的整体的远景发展。
2.音乐教育思考空间的动态化战略
我们原有的思维训练是静态化思维模式,亦即二分法:从小认识一个人,先问大人:好人还是坏人;学习五线谱,错音还是对音;教乐理,和弦就是三度叠置,不是三度叠置就不是和弦;教钢琴,手型不“抓鸡蛋”就不规范;参加考级,不能通过就没学好;……就像我们的电脑只认识一和零,不是一就是零,但是人类发明了电脑,却不等同于电脑,其本质区别就在于人的思维模式的动态化:适时地根据环境变化和组织需要来调整制度的设计,考虑到那些界限模糊的介于一和零之间的事物:认识到有许多介于好人与坏人之间的人的存在;认识到五线谱上的音是针对不同标准才会有对错;认识到和弦有多种叠置方式;认识到良好的弹琴状态不等于“抓鸡蛋”的表面僵化形态;认识到没通过考级不代表没学好,只代表你不符合“规范”的规范,……换言之,动态思维的思考不限定于一与零之间,可以有其他选择。曾经有这样的事例,一位钢琴学生要求换老师,同时这位老师也要求换掉这位学生,原因是老师说“她不听我的,我教她这样,她要那样”,学生说“她认为她说的就是真理,必须执行,可我那样弹很别扭,手不舒服”。可以说这一对师生的思维方式都是静态化的“非此即彼”,由此想到我们现行的音乐教育思维方式不仅仅是“静化”了自己,同时也将“静化”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与之相反,教师教学的“动态化”思维模式必将给学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也扩大了教师自身的教研视野。音乐教育思考空间的动态化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二分法思考和片断思考的错觉,从观察整个事物的时间差异性和因果移位性着手,充分调动“质疑”的积极性,探索未经开发闲置的潜在可能空间,利用多重触角,神奇地扩充着音乐教育的思考空间,也必将达到教师学生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
3.音乐教育教学操作惯有行为方式的资讯化战略
现在电脑科技进步神速,资讯科技的空前繁荣和普及为音乐教育思维模式的革命提供了更为弹性的技术工具,从自动化办公到“国际互联网”,以及电子邮件,传输档案和全球资讯网,对于如此便捷先进的科技手段,如果不会运用,也会造成思维盲点。在这些最新资讯信息面前,唯一会受限制的是语言,你必须懂英语,这样才能搜集到最新的学术动态,掌握最近的音乐教育理念,并连结各个相关院校的学科系统,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教育前沿的机会,更为实际的是改变了音乐教育教学操作习惯的行为方式,从而免除了原有教学习惯行为带来的教师主观臆断的经验论,代之给予学生最新最有价值的音乐信息和理念。众所周知,原有音乐教育教学操作习惯是基于书籍文献和学术交流的经验积累之上来进行教学行为的[2],其交流方式也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口传心授,但是资讯化战略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资讯源提供了广阔的网络信息、图文资料、传媒中介,通过资讯记忆体(不同的记忆个体)和日益更新的资讯处理技术,从而形成了音乐教育教学操作方式上的资讯空间。值得重视的是,在这一空间里,始终在不断地进行着国际范围内各国家间的资讯强弱势力的控制与反控制,制约与反制约。由此丰富着全球音乐教育教学惯有操作方式的资讯空间。
四、新型“互动传感”音乐教育思维理念的基本架构
从音乐教育新思维理念建立的三大战略中,我们已明晰了三个独立的流程,它们分别从音乐教育思想的层次、音乐教育思考的空间和音乐教育教学行为习惯这三个角度提供了更广阔、更思辨的全新领域,但是仅有这三个相互分离的流程还不足以架构当前音乐教育体系思维模式的总体设计[3]。因此,首先,必须在三个流程内循环各自独立的前提下,寻找到相互共同的“齿卡区”(即,各流程间相互通达的知识点);其次,必须在三个流程通过“齿卡区”吻合的前提下,设置合适的“传带机制”(即,等价公正的经济外激力、适当的竞争内动力、宏观事业满足感),以驱驶启动。在此架构中,“传带机制”是“互动传感”的力源,三个子机制由表及里,由浅至深,决定着力源的值,决定着传带机制的活性区间,也决定着整个“互动传感”架构的“生效”性和“波及”性。至此,本文探讨的当前音乐教育体系思维新理念的趋势才得以找到一个理性的建构层面,从而摆脱“脱口秀”似的“牢骚”篇,实质性地进入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规划”篇!
总之,当前音乐教育思维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变僵化常量的锯箭型、静态化、唯权威论的旧思维模式为“系统化、动态化、资讯化”的新型“互动传感”思维理念,因为僵化“常量”的旧思维模式决定着目前僵化的音乐教育体系,僵化的音乐教育体系意味着音乐人才的失业,音乐人才的失业更是国家社会资源的巨大耗费。新型“互动传感”思维理念的音乐教育体系必将培养出会运用技巧而不只是记忆技巧、会学习终身学习而不只是学习学校学习、会乐于转行而不只是被动失业的、未来充满前途的通才,而不仅仅是专才!
————————
参考文献
[1] 石滋宜.世纪变革与学习革命.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 郭声健.当代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特征.人民音乐,2003(1).
[3] 尹绯.民族音乐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定位思考.艺术研究,2010(3).
[作者:敖欣(1973-),男,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陈南宏(1972-),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