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质性学习到异质性学习:教育的应然之选

2014-10-20 12:17向立志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同质性创新力异质

个体学习目的是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学习内容有意无意地被锁定于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观念、文化知识领域之中,他们的思维方式形成了高度的同质性。这种学习就是同质性学习。反之则是异质性学习。从同质性学习走向异质性学习是青少年学生创新力发展的根本途径。

同质性学习 异质性学习 创新力

一、同质性学习与异质性学习

对同质性学习和异质性学习的认识要从文化群体的同质性和异质性来进行,我们简单比较一下中西方文化源头的特点就可以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是在同一种制度控制下的、由同一种主流思想和同一种认识论所形成的文化群体。第一,同一种制度就是君主专制。孔子无限地推崇夏商周三代,但遗憾的是这三代实行的都是君主专制的社会制度。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唯独在君主专制这个问题上,有百流归海之势,失去了一次可能进行多维思考的机会”,结果,百家争鸣反而极大地促进了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完备。[1]中国古代社会的认识论、学习观和科学技术观念等都在君权的控制之下:只有服从并服务于君权制度,农业经济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技术才可能生存发展,背叛忤逆君权制度,农业经济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技术都不可能生存发展,如一些不符合农业经济社会“崇俭戒奢”要求的科技产品都被斥为“奇技淫巧”,致使科学技术被严重忽视,没有成为人们普遍学习、研究的对象。第二,因为“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资治通鉴·卷十一》)。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具有垄断性质的主流思想。德性观念是儒家知识和认识论的核心。他们认为知识学习的目的就是修身养性、提高个人道德水平,德性决定学问。在把人简单地分为“君子”、“小人”之后,孔子把“君子”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他认为“君子不器”,“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他断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他要求弟子“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朱熹把这种德性知识观发挥到极致,以“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政治大一统为核心,严重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阻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第三,好古、崇古、法古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认识论。孔子承认自己“好古,敏以求之者”(《论语·述而》),又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述而》)。朱熹注曰“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并说“作非圣人不能,而述则贤者可及”,从而阉割了后人的创新意识。孔子一生做了大量整理古籍的工作,给后世学人开启了以对六经作繁琐的注解、阐释、义疏、答问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的学习研究方法,但其中大部分属于重复、复述、模仿的内容,很少有个人独创的观点。后来,六经和四书成为了历代学子们学习的典范和文章的源泉,牢牢地圈定、规制着中国古代学人们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不但如此,由孔子的“君子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人们还引申出了“圣人”崇拜,圣人思想成为了中华民族只可传承、不能批判、不能创新、不可超越的思想观念,以至于宋代大儒张载提出了“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的宏愿,而元代开始竟演绎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极端封闭、荒唐的说法。于是,在严酷的君权压制下,在科举取士制度的诱导下,中国古代文人学士学习的知识内容被闭锁于儒家经典学术而远离科学技术,大多数人求知的目的是养成良好的“儒士德性”和获得功名利禄。他们虽然“博闻强记”却秉承“述而不作”的原则,其记忆力、复制力、模仿力得到高度发展,但观察力、想象力、实验力、思辨力、批判力、建构力、创新力却都被忽视和压制,以至于逐渐消失。对于一个群体而言,如果该群体整体的思想观念、文化知识和思维方式被闭锁于某些狭窄的领域之中,那么这个群体及由此形成的文化体即是一个同质性文化群体,由此形成的社会就是高度同质性的社会。中国古代社会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政治制度、思想观念、文化知识和思维方式极其相似的同质性社会。处于同质性文化群体中的个体也在积极主动地学习,但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严酷的生存环境,他们的学习内容有意无意地被锁定于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观念、文化知识领域之中,最终他们的思维方式形成了高度的同质性。这种学习就是同质性学习。

反之,古希腊哲人一开始就生存于一个“多种政治制度”、“多种思想观念”、“多种方法论”的多元化、异质性并存的社会文化之中。首先,大海成为古希腊人必须时刻面对的外在的生存困境,他们被海洋分割在一个个城邦式小国中,思索着“如何才能更好地生存”、“世界到底是什么”这两个宏大而长远的主题。在政治方面,不同的城邦国家采用了不同的制度。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的迈锡尼等地出现了王制国家。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风时代,斯巴达建立了贵族共和制政体,而雅典则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政体。同时,古希腊学者们用独立的思考、批判的眼光审视着自然、社会与人,各种各样的思想异彩纷呈。赫拉克利特断言:“我们走下而又没有走下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而又不存在。”毕达哥拉斯则视“数”为万物的始基。苏格拉底把知识分为“一般知识”和“具体知识”,认为一般知识是人通过理性灵魂所获得的真理。其弟子柏拉图认为“理念”才是真正的实在,它超越一切感性经验,具有永恒的和不发生变易的特征。而柏拉图的弟子亚里斯多德则直接提出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真理至上观。对前人的思想观念、文化知识和思维方式的这种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批判和不断超越成为了古希腊哲人们不断产生新思想、新观念的根源。和同质性学习相反,如果一个群体的思想观念、文化知识和思维方式始终处于开放与更新的状态,人们始终保持着对已知领域的学习、反思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性态度,那么这个群体就会成为异质性文化群体,由异质性文化群体组成的社会就是异质性文化社会。异质性文化社会中的个体可以自由地选择在不同的领域开展各种不同方式的学习和探索,那么这种个体的学习就是异质性学习。

简单的说,同质性就是普遍一致性或相似性,就是人的共性。除了天生禀赋带来的人的同质性,生长于同质性文化很强的群体中的个体,在群体的文化影响、制度制约和教育规训下其同质性都必然增加。异质性就是人的差异性或区别性,就是人的个性。生长于异质性文化群体中的个体除了先天禀赋带来的同质性和群体制度带来的同质性外,鼓励差异性和个性的群体文化将促进个体之间的异质性发展,个体之间的差异化发展使异质性增加。

二、从同质性学习到异质性学习:个体创新力发展的根本途径

如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和全球一体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社会中,异质性人力资本就是劳动者以其资本化的知识、技术、信息等精神生产资料与社会化的信任、规范和网络结构等社会资源相结合并一体化而形成的劳动者异于他人的能力。异质性人力资本具有高储备、专业化、新颖性的知识,这种个体拥有独特的经验、技能和心智模式;他们能够突破既定技术或制度的瓶颈和约束,从而构建新的生产函数,或是内生性地对原有生产函数予以改进。这种新的生产函数可能造成宏观经济环境中的经济不均衡性,从而致使经济体系中新的主导部门产生,新的主导部门的快速扩张性、垄断性将为企业和(或)社会带来高利润率。[2]显然,在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人既要拥有一定知识量,其知识还应该具有扩展性、递增性和效用性即知识的创新能力。因此,创新知识的能力是形成异质性人力资本的灵魂。

知识创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复杂系统一般具有非线性的特点。系统内部相互依赖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决定系统的行为特性,一个量的微小变化可能导致其他量的巨大变化;子系统的变化既可能引起系统整体量的变化,也可能引起系统质的飞跃性变化,致使整体远大于部分之和。复杂系统中相互依赖的变量之间于是具有多变的方向、非均匀的分布和可变的速度等特点,使复杂系统始终处于内在的不确定性、永恒的变异性和不可预料性之中[3]。个体和组织的创新正是这种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如图)。对于个体而言,是否愿意创新、能否创新、何时创新、创新领域、创新成果及创新影响大小等,既受外界制度、文化、物质与知识的影响,也受到本人天赋、个性、学习、受教育状况和激情、灵感、潜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每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影响个体创新力、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的变化。当先赋性因素、外致性因素、自组织因素短时期内难以改善时,人们通过自致性因素的改善就可能提高创新力。学习是自致性因素中的核心因素。对于个体而言,同质性学习导致人们学习目的的适应性、学习内容的相同或相似性、学习方法的单调性和思维方式的单一性,其结果只是对知识的适应性学习而不是创新性的学习。长久下去,学习成为了一种目的明确、结果单一且可预测的线性系统;学习者个体大多将形成接受型、适应型、守成型的人格。这也导致同质性学习群体创新力疲乏。而异质性学习则鼓励人们选择独特的学习领域、丰富多变的学习场域

用自我效能感最强的方法进行学习。学习者不但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纯粹学习的快乐(即“涌流”的快乐),增强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形成独特的知识结构、智力品质和思维风格,而且可以产生超越前人的创新动机和坚强的自信、顽强的毅力等创新个性,以对抗创新过程中孤独、寂寞、枯燥等不良感觉,和社会或组织、物质条件等环境因素对创新的不利影响。因此,异质性学习的个体、群体或组织都出现较强的创新力(见表一)。

表一:同质性学习与异质性学习的区别

现在,人们的知识观已经从科学主义知识观进化到了建构主义知识观。科学主义知识观以知识的“科学性”、“普遍性”、“客观性”、“中立性”和“终极性”使人们逐渐地膜拜自然科学知识而漠视人文社会知识的价值以致轻视人的价值,丧失对现有科学知识的正确认识和超越心态。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复杂科学的诞生,人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成果是由特定的活动者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构造和商谈出来的”[4]。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建构性、个体性、情境性、复杂性和隐性特征。学习是人们不断认知、体验和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一个个体都具有建构自己独特知识系统的能力。异质性学习就是一种建构性学习。在异质性学习中,学习者有可能通过对知识的建构而产生新的知识,实现知识的创新。而长期的异质性学习将使学习者养成批判性、建构性、创新性和开拓性的人格,使建构、创新、创造成为其常态。同时,社会和组织对异质性学习的宽容和推广则会使社会和组织形成异质性文化群体,新知识将不断“涌现”,社会和组织将成为创新型社会和创新型组织,迅速实现经济社会由“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发展[5]。

三、促进异质性学习的教育

目前,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主要还是以同质性学习为主。李怡明在分析了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之后认为,直到今天我国的课堂教学都是“同质化教学”。这种教学“是教师对课堂中的全体学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施以无差别教学”。同质化教学的特点是“有教无异”、“以教代学”、“考试至上”。因此他提出了“异质化教学”。[6]这个观点对基础教育有一定的意义。不过,异质化教学仍然以教师视角、课堂教学视角为主,只是对同质化教学的一种修正,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其弊病。教育与其以关注教师的教学为主,还不如以关注学生为主、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完整的生活都当作教育的对象来得更加有效。

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学习是学生在自己的兴趣、个性和原有个人知识的基础上接受并内化教师传授的新的公共知识以发展自己的智慧的过程。公共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的“客观性”、“逻辑性”、“中立性”、“终极性”,要求学习者需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言语能力和意志力,所谓“板凳要坐十年冷”就是这种学习的真实写照。同时,公共知识教育还排除学生个人原有知识和其个性在学习中的发挥。这就和青少年学生动作思维能力较强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自主意识逐渐增强、独立探究能力不断发展而行为情绪化强、自控力和意志力发展不足的特点形成了强烈的对立。所以大部分青少年学生难以长时期坚持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并真正地深入科学世界,少数人甚至小学低年级就对传统的同质化学习失去了兴趣,对学校实行“用脚投票”。那么教育如何才能维持个体对学习尤其是公共知识、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在“生活世界”的具体性、多样性、重复性和“科学世界”的概念性、逻辑性和枯燥性之间穿越?如何才能使他们在发展记忆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的同时观察力、想象力、批判力、创新力、建构力、意志力、社会交往能力等也继续发展呢?如何才能引领他们走上终身学习、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道路呢?由于人的异质性形成的根源在于“个性知识”的建构而不是公共知识的多寡,公共知识使人趋同,公共知识的多少决定社会化的程度,个性知识却使人趋异,个性知识的质量决定创造力的大小[7]。因此,以青少年学生全部的个人知识为起点,以其个人的学习兴趣、学习心理特点为切入点,在教师引领下的自由的、异质化学习是实现诸多教育目的、促进青少年创新力发展的必然选择。(见表二)

在讨论“美国大学能否培养中国留学生创造力”的时候,乔纳森·波士顿认为,中国(成年)留学生到美国高校时往往已经形成了“死记硬背”、“缺乏问题意识”和“哑口无言”等抑制创新能力的坏习惯,培养中国留学生创新力的起点应该是“淡化他们的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8]。因此,异质性学习应该从娃娃开始,应该优先发展基础教育,在保证教育公平的前提下为儿童提供充足的异质性学习的教师和学习条件。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应该把师生比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如1∶20-1∶30以内,以实现班主任“包班制”,让教师有可能比较充分地了解和引导学生,让小孩们顺利地从家庭过渡到学校学习和自主学习,并从小就展开异质性学习。在中小学幼儿园应该提供充足的体育科学艺术活动场地、设备和师资,使孩子们有更多的可供选择的体育科学技术和艺术活动的条件以保证孩子们更多的异质化学习和异质化发展的需要。应该继续减少青少年学生理论学习的学业负担,保证其异质性学习的时间、精力,从制度层面保证异质性学习的实现。从初中开始,就应该提供大量的选修课并对学生给予选课指导,使学生走上真正的异质性学习。

总之,近几十年来,中国人的自主构建能力和自主构建空间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人们学习的对象、内容、方式和学习心态都产生了极大的差异,异质性学习成为了当今中国人自发的学习形式。相信在支持异质性学习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的促进下,在老师们正确的激励下,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创新力将得到空前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也将稳健迅疾。

————————

参考文献

[1] 刘畅.思想力问题与述而不作传统.人文杂志,2002(5).

[2] 丁栋虹.从人力资本到异质型人力资本与同质型人力资本.理论前沿,2001(5).

[3] 苗东升.非线性思维初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5).

[4] 诺尔·塞蒂纳.制造知识:建构主义与科学的与境性.王善博,等,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001.

[5]徐光耀.2011-2012全球竞争力指数与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科技论坛,2012(7).

[6] 李怡明.基础教育均衡视域下异质化教学建构.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7] 司可大.个性知识及其价值:建构的视角.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8] 乔纳森·波士顿.美国大学能否培养中国留学生创造力.刘丹,译.http://news.sohu.com/.2012.

[作者:向立志(1964-),男,湖南岳阳人,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杨 子】

在讨论“美国大学能否培养中国留学生创造力”的时候,乔纳森·波士顿认为,中国(成年)留学生到美国高校时往往已经形成了“死记硬背”、“缺乏问题意识”和“哑口无言”等抑制创新能力的坏习惯,培养中国留学生创新力的起点应该是“淡化他们的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8]。因此,异质性学习应该从娃娃开始,应该优先发展基础教育,在保证教育公平的前提下为儿童提供充足的异质性学习的教师和学习条件。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应该把师生比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如1∶20-1∶30以内,以实现班主任“包班制”,让教师有可能比较充分地了解和引导学生,让小孩们顺利地从家庭过渡到学校学习和自主学习,并从小就展开异质性学习。在中小学幼儿园应该提供充足的体育科学艺术活动场地、设备和师资,使孩子们有更多的可供选择的体育科学技术和艺术活动的条件以保证孩子们更多的异质化学习和异质化发展的需要。应该继续减少青少年学生理论学习的学业负担,保证其异质性学习的时间、精力,从制度层面保证异质性学习的实现。从初中开始,就应该提供大量的选修课并对学生给予选课指导,使学生走上真正的异质性学习。

总之,近几十年来,中国人的自主构建能力和自主构建空间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人们学习的对象、内容、方式和学习心态都产生了极大的差异,异质性学习成为了当今中国人自发的学习形式。相信在支持异质性学习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的促进下,在老师们正确的激励下,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创新力将得到空前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也将稳健迅疾。

————————

参考文献

[1] 刘畅.思想力问题与述而不作传统.人文杂志,2002(5).

[2] 丁栋虹.从人力资本到异质型人力资本与同质型人力资本.理论前沿,2001(5).

[3] 苗东升.非线性思维初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5).

[4] 诺尔·塞蒂纳.制造知识:建构主义与科学的与境性.王善博,等,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001.

[5]徐光耀.2011-2012全球竞争力指数与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科技论坛,2012(7).

[6] 李怡明.基础教育均衡视域下异质化教学建构.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7] 司可大.个性知识及其价值:建构的视角.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8] 乔纳森·波士顿.美国大学能否培养中国留学生创造力.刘丹,译.http://news.sohu.com/.2012.

[作者:向立志(1964-),男,湖南岳阳人,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杨 子】

在讨论“美国大学能否培养中国留学生创造力”的时候,乔纳森·波士顿认为,中国(成年)留学生到美国高校时往往已经形成了“死记硬背”、“缺乏问题意识”和“哑口无言”等抑制创新能力的坏习惯,培养中国留学生创新力的起点应该是“淡化他们的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8]。因此,异质性学习应该从娃娃开始,应该优先发展基础教育,在保证教育公平的前提下为儿童提供充足的异质性学习的教师和学习条件。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应该把师生比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如1∶20-1∶30以内,以实现班主任“包班制”,让教师有可能比较充分地了解和引导学生,让小孩们顺利地从家庭过渡到学校学习和自主学习,并从小就展开异质性学习。在中小学幼儿园应该提供充足的体育科学艺术活动场地、设备和师资,使孩子们有更多的可供选择的体育科学技术和艺术活动的条件以保证孩子们更多的异质化学习和异质化发展的需要。应该继续减少青少年学生理论学习的学业负担,保证其异质性学习的时间、精力,从制度层面保证异质性学习的实现。从初中开始,就应该提供大量的选修课并对学生给予选课指导,使学生走上真正的异质性学习。

总之,近几十年来,中国人的自主构建能力和自主构建空间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人们学习的对象、内容、方式和学习心态都产生了极大的差异,异质性学习成为了当今中国人自发的学习形式。相信在支持异质性学习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的促进下,在老师们正确的激励下,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创新力将得到空前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也将稳健迅疾。

————————

参考文献

[1] 刘畅.思想力问题与述而不作传统.人文杂志,2002(5).

[2] 丁栋虹.从人力资本到异质型人力资本与同质型人力资本.理论前沿,2001(5).

[3] 苗东升.非线性思维初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5).

[4] 诺尔·塞蒂纳.制造知识:建构主义与科学的与境性.王善博,等,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001.

[5]徐光耀.2011-2012全球竞争力指数与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科技论坛,2012(7).

[6] 李怡明.基础教育均衡视域下异质化教学建构.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7] 司可大.个性知识及其价值:建构的视角.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8] 乔纳森·波士顿.美国大学能否培养中国留学生创造力.刘丹,译.http://news.sohu.com/.2012.

[作者:向立志(1964-),男,湖南岳阳人,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同质性创新力异质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基于同质性审视的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研究
国家创新力
随机与异质网络共存的SIS传染病模型的定性分析
创新力不足导致国产手机再遇寒冬
Ag2CO3/Ag2O异质p-n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光催化性能
MoS2/ZnO异质结的光电特性
高等工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同质性
执政者应学习异质传播
东北平原不同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反演模型同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