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三农”:端牢饭碗 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2014-10-20 22:23马璐
农家顾问 2014年9期
关键词:小康三农习近平

[编者按]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我国“三农”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自2004年起已连续发布了11个关注“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相继出台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助力“三农”发展。特别是习近平同志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以来,更是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把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稳定地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重中之重的大事。”

——2012年2月16日习近平在中美农业高层研讨会上致辞时表示

[解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粮稳天下安。粮食不是简单的商品,它是物价稳定、市场稳定、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也是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的重要基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大饥荒,有再多的钱也没用。从表象上来看,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粮食安全应该不是问题了吧?

然而,从需求角度看,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粮食需求还会刚性增长。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将新增3亿城镇人口,加上居民食物消费水平提高和农产品工业用途的拓展,有专家测计,我国2030年粮食总需求将达到6.45亿吨。而从供应角度看,粮食继续增产的难度日趋显现。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加剧,种粮效益长期偏低,“谁来种田”的问题日益凸显。

眼下,我国粮食生产的资源约束趋紧,耕地面积每年平均减少67万多公顷,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土壤沙化退化、水土流失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为保增产,一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过度消耗水土资源、过度依赖化肥,耕地质量下降、耕地水资源短缺问题愈加突出,少数地方开始出现重金属污染。综合供需两方面因素,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粮食供求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因此,粮食安全的弦一刻也松不得。一定得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红线”,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强调

[解读]:科技助力,让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

二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我国农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更加需要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必须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要持续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建设现代农业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保护。我国农业已进入高成本时期,既要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又要考虑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承受能力,为此需要不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比如继续加大财政支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出让收益和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

四要加强农民培训。建设现代农业,要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大幅度增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着力全面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素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要切实办好农村义务教育,让农村下一代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

——2013年11月3日至5日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

[解读]:变“扶穷”为“扶智”,建树“源头治贫”的理念

没有贫困地区的加快发展,就不能如期实现全国的全面小康;没有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就无法筑牢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解开贫困枷锁,彰显发展活力,归根到底靠的是内生动力。要使地方稳定地走上致富之路,还需要建树“源头治贫”的理念。

搭桥修路盖新房,基建式扶贫见效快是快,但是没有产业的支撑,就没有根基。一些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禀赋差,难以吸引产业落户。但自然条件和禀赋不是发展的惟一因素,譬如宁夏中卫在沙漠上建起万亩瓜园,硒砂瓜以独特口味赢得消费者,说明产业与市场有效对接,就能引来投资,就可创造就业,就会拉动消费。“源头治贫”在方法上应是变“扶穷”为“扶智”。对于个人来说,人穷穷一时,智穷穷一世;对于地方来说,劳动力素质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智力支持,个人难改贫穷命运;没有人力资源支撑,产业发展不会开花结果。

“源头治贫”在机制上应是变“等靠”为“自强”。“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党支部、村委会,等于留下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穷不生根,富无天生。“源头治贫”,彻底脱贫。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2013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表示

[解读]:农民有体面 小康才全面

尽管乡土中国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但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我们强调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是基本国情,农村就是这一基本国情的最大实际;我们说还有1.28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绝大部分就在农村。这就是为什么中央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的原因所在。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这句生动而深刻的话,就是希望全党同志懂得“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这个道理。“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就意味着,有了红火的产业、美丽的家园、越来越鼓的腰包,有了各项权益的切实保障,对农民来说,才有了“体面”,才能在希望的田野上不断生长梦想、收获幸福。

今天,惟有拉长农业的短腿,补足农村的短板,着眼全国发展大局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长远问题,我们整个大局才有保障,各项工作才会比较主动。

(转自人民网 马璐/文)

猜你喜欢
小康三农习近平
我家的小康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我家的小康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