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分析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

2014-10-20 05:04宋慧岩
文教资料 2014年17期
关键词:颠覆抑制华兹华斯

宋慧岩

摘 要: 威廉·华兹华斯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作主要描写山色和田园生活,歌咏大自然的美,是“湖畔派”诗人的代表。本文从新历史主义批评“颠覆”与“抑制”两个基本概念入手,分析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指出华兹华斯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寻求慰藉的真正原因:面对黑暗残酷的社会现实无能为力,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关键词: 威廉·华兹华斯 浪漫主义 颠覆 抑制

新历史主义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和文学界,它在70年代末已经初露端倪,即在文艺复兴研究领域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批评方法,而且这种阐释文学文本历史内涵的独特方法日益得到西方文论界的认可。新历史主义主张我们不可能对历史进行任何“置身于其外”的客观分析,对过去的重建只能基于现存的文本,这些文本是“我们依据我们自己的特殊的历史关怀予以建构的”。蒙特洛斯对新历史主义的理念给出了一个简明扼要的界定: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新历史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文本历史主义,是一种与历史发生虚构、想象或隐喻联系的语言文本和文化文本的历史主义,是一种带有明显的批判性、消解性和颠覆性特征的后现代主义的历史主义。格林布拉特的两个重要的概念:“颠覆”与“抑制”。颠覆是指对代表统治秩序的社会意识形态提出质疑,使普通大众的不满得以宣泄,而抑制则是把这种颠覆控制在许可的范围内,使之无法取得实质性的结果。本文从新历史主义批评的这两个基本概念入手,对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进行分析。

一、华兹华斯的成长历程

1798年,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与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合作出版的《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标志着浪漫主义新诗的诞生。华兹华斯的诗歌描写湖光山色和田园生活,歌咏大自然的美,是“湖畔派”诗人的主要代表。他的诗风格淳朴,清新自然,英国诗人雪莱称他是“讴歌自然的诗人”。华兹华斯的人生与诗作都与大自然水乳交融,他一生定居于山野乡村,与青山为群,和绿水做伴。他以饱含感情的文字赞美大自然,发掘湖光山色、花草虫鱼等对人类心灵的影响。可以说大自然是华兹华斯的良师益友。是什么使他醉心山水,从大自然中寻找慰藉。难道是他天性使然?让我们看看华兹华斯的成长历程。

华兹华斯降生在一个律师家庭,他有过短暂的欢乐幸福童年。在故乡的青山上,他和妹妹多萝茜一起追逐嬉戏。然而就在他忘情地游玩于青山绿水之中流连忘返的时刻,母亲抛下华兹华斯永远地离开了人世,那年华兹华斯8岁。祸不单行,5年后他的父亲也匆匆地离开了人世。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的他只得投奔亲戚。尽管如此,这段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对他以后的人生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他的诗作里充满对童年美好时光的回忆。1787—1791年他就读于剑桥大学。在这期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暴发了,诗人热情洋溢地投入了这场革命,他曾两度去法国,但不久因为经济原因被唤回祖国。没过多久英法两国交战,诗人的革命梦想破灭,他失去了革命热情,从此隐居于风光秀丽的湖区,再度与自然为伴。

可见华兹华斯是自己革命理想破灭之后,心灰意冷,才退隐山林,从大自然中寻找安慰。难道他像我国晋宋时期诗人陶渊明那样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生活?虽然华兹华斯“性本爱丘山”,但他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真的从此与世事隔绝,过起了远离尘世、宁静悠闲地日子。

二、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

《抒情歌谣集》压卷之作《丁登寺》是1798年华兹华斯在其妹妹多萝西的陪伴下故地重游后所作,叙述了与其妹妹重游丁登寺时的感受和思想变化。怀河河谷及丁登寺的美与宁静给诗人留下深刻印象,天地一片安详,使他深感慰藉,令他遐思无限。

全诗大致分为五节,用内心独白的形式,采用无韵诗(blank verse)的格律写成。第一节从Five years have passed; five summers with the length开始到The Hermit sits alone结束,主要描写诗人五年后故地重游时的所见所闻。第二节从These beautious forms开始到We see into the life of things结束。在此节中,诗人回顾五年前与妹妹初次游历怀河河谷和丁登寺时所留下的深刻印象及其对诗人心灵的冲击和净化。美好的景物虽已久违,但从未忘怀。第三节较短,可以看做是一个过渡,也可以看做是对第二节的肯定或强调。它以If this be but a vain belief开始,以How often has my spirit turned to thee结束。自然帮助华兹华斯从“无益的烦闷和世界热病的沉重地压迫”中解脱出来。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诗人是如此频繁地在精神上转向“绿叶葱茏的怀河”和怀河所代表的自然。在第四节,诗人回到诗歌的开头。此节从And now, with gleams of half-extinguished thought开始,到Of all my moral being结束。在此节中,诗人对比此次游历与年少时初次游历的不同,由第一节作铺垫,强调重游对未来岁月的影响。在当下的愉悦中,诗人欣慰地想到未来岁月的生命与粮食正蕴藏。

第五节,也是诗的最后一节,从Nor perchance,/ If I were not thus taught到最末一行结束。这一节主要为诗人对其妹妹的“劝勉之言”。诗人在妹妹身上看见了过去的自我(“在你的嗓音里/我捕捉住从前心灵的语言,在你顾盼流转的/野性的眼睛里,我再一次重温了/往昔的快乐。”),他希望妹妹也能回归自然,也能培养、发展出一种与自己一样的对自然力量的深切领悟。

在《丁登寺》这首诗中,华兹华斯探讨了人与自然、自然与人生的相互关系。自然之于人,有如神灵之于虔诚的教徒,而要得到自然的启迪和护佑,正确的途径就是像诗人一样回归自然,崇拜自然,返璞归真。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如火如荼,由此引发了英国内部的动荡。正如Geoffrey Durrant所指出的那样:“《丁登寺》可以看作英国式想象在18世纪末面对由革命和战争的热情所带来的不安,面对与科学不断增强的疏离感所带来的不安,特别是面对商业、工业城市不断发展壮大所带来的不安时的经典表达。”

颠覆是指对代表统治秩序的社会意识形态提出质疑,使普通大众的不满得以宣泄,而抑制则是把这种颠覆控制在许可的范围内,使之无法取得实质性的结果。华兹华斯把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在诗行中,让读者自己细细体会。他的不满与愤怒,抱负与期望,只是徘徊在字里行间,在现实中无法实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种颠覆是权力产生的,权力本身就“建立在这种颠覆的基础之上”,通过抑制颠覆来强化统治。(杨正润,1994)

华兹华斯的另一首诗作《伦敦,1802》,是运用这一理论的最佳例证。十九世纪初,在英国,商业资本的发展和海外的掠夺,使地主和中产阶级的一部分人发财致富,社会贫富悬殊。诗人深感国人重视物质利益、自私、精神沉闷、缺乏内心的欢乐。这首十四行诗的前四行,“弥尔顿,您应该生活在今天!/英国需要您:它是泥沼,死水一潭;/圣坛、刀剑、纸笔,火炉旁,/雄伟富丽的大厅与闺房”,表达的是诗人对英国沉闷腐朽现实的痛心疾首,希望借弥尔顿的献身精神,把英国从堕落的现实中拯救出来,“啊!扶我们起来,再回到我们身旁;/给我们礼让、美德、自由与力量/您的灵魂象颗明星远在天边;/您的声音象是大海的激浪,/纯洁好似朗朗的青天,自由而庄严”。

《世事让我们过分劳心》是一首带有社会批判性的十四行诗。在诗的前八行中,“我们对大自然的召唤视而不见;/为了蝇头微利,我们八灵魂弃捐/大海沐浴在月光之中,/大风呼啸昼夜不停,/现在象安睡的花儿一般沉静……”人们龌龊的金钱交易,与大自然月光海水交相辉映,与风云变幻的图景形成鲜明对照。从第九行中间开始,诗人表达了宁愿做个异教徒以求与大自然为侣的想法。在诗的结尾大海引起的联想涤荡了前面数行使人感到郁闷气氛,把人带入美妙的神话般的世界,表达了诗人忘却樊笼、返归自然的喜悦。诗人面对英国社会风气的低下,商业意识的滋长驱使人们绞尽脑汁攫取财货的社会现实,虽然满腔愤怒,但无能为力,到最后只能忘却烦恼,回归自然。

三、 结语

本文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尤其是格林布拉特的“颠覆”与“抑制”两个概念,简单分析了华兹华斯的成长历程及其三首诗作,认为华兹华斯虽然一生寄情山水,追求超尘脱俗,但内心恬静淡雅,浪漫飘逸,朴实无华,长期生活在尽享天地之灵气的湖区,其诗作多以描写大自然和人生关系为主题,咏颂大自然这一人生快乐和智慧的源泉,被誉为伟大的“自然诗人”和“诗的风景画家”,其名作《咏水仙》、《丁登寺》、《孤独的收割人》、《致杜鹃》等被后人争相传诵,但其实是怀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只能寄情山水,将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及对不平等社会的憎恶反映在作品中。大自然对华兹华斯来说,既是心灵的归宿,又是灵魂的避难所。面对残酷而黑暗的社会现实,他无能为力,只能选择逃避。

参考文献:

[1]罗选民.英美文学赏析教程(散文与诗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孟庆枢,李毓榛.外国文学名著鉴赏:上册[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3]孙华祥.文学文本:阅读与阐释[M].济南: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2006.

[4]周永启.英诗200首赏译[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8.

[5]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颠覆抑制华兹华斯
植物批评视域下的华兹华斯诗歌研究
华兹华斯对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的影响
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圈地叙事
电视辩论数次“颠覆”美国大选
风景、地方与浪漫主义——华兹华斯的湖区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