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敏:“萨提亚”教我们拥有改变的力量

2014-10-20 00:52付洋
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 2014年10期
关键词:萨提亚丈夫女儿

付洋

了解“萨提亚”之前,必须要先认识一位女士—维吉尼亚·萨提亚。她是家庭治疗流派的创始人,国际著名心理治疗师,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家庭治疗大师之一,著有《联合家庭治疗》《新家庭如何塑造人》等书。为了纪念维吉尼亚·萨提亚的非凡成就,她所创立的理论体系被称为“萨提亚”模式,简称“萨提亚”。2016年是萨提亚女士诞辰100周年,她所倡导的“每个人都是奇迹”的人性化理论,以及系统性转化的专业特色,将帮助更多的中国人体验幸福、健康和成功。

“萨提亚”从家庭系统方面着手,更全面地处理个人问题。通过提高自尊、改善沟通等途径,帮助人们体验到他们积极正向的生命力量,有更多选择、更负责任地做自己,更加和谐一致。“萨提亚”模式深入浅出,其中很多充满智慧的理念令我们感受到其传递的能量。

2003年,魏敏率先建立起中国大陆的第一个萨提亚中心,将“萨提亚”模式广泛传播到中国大陆,心理学界很快掀起了学习和应用“萨提亚”的热潮。在采访中,魏敏介绍了3条对婚姻和亲子关系特别重要的“萨提亚”理念:人比规则和期待更重要;父母在任何时候都是尽其所能而为;人因为相似而吸引,因为相异而成长。

人比规则和期待更重要

魏敏说,“萨提亚”最重视的是“人”,即我们生命的本身。因为,只有把一个人当“人”看,我们才能看到他的本质。很多父母往往被某种期待或规则控制着,看不到孩子的特质、资源和生命力。

有一次,魏敏接待了一对母女。女孩在北京的一所重点高中读高三,成绩名列前茅。但是,她整个人看起来非常不对劲儿:表情木讷,动作僵硬,好像是一具会走路的木乃伊,说话的声音也非常小。

通过交谈,魏敏了解到,这位妈妈从小对女儿有很高的期待。为了将女儿培养成才,她给女儿立了很多规则:每次考试都要考前5名;周末和假期必须上补习班;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不许喝饮料;不许吃零食;不许朝别人要吃的……从学习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

女儿4岁时,有一次,妈妈带她去游乐园玩。有一个小朋友在吃话梅,女儿忍不住跟小朋友要了一颗。这个举动一下子破坏了妈妈的两条规则:不许吃零食和不许向别人要东西吃。妈妈非常愤怒,回家后把女儿狠狠地批评了一顿,甚至骂她没教养。从那以后,女儿再也不敢破坏规则。而从妈妈的反应中,孩子学会的是:规则比我重要。所以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越来越低,不敢为自己负责,甚至不敢大声说话。妈妈诸多绝对化的要求,像布条一样将女儿缠得身体僵硬,呼吸困难,完全束缚和限制了她的内在生命力。

原本女儿在老家上学,很喜欢那里的老师和同学。但是,妈妈认为只有在北京上学,将来才能够考上好大学。于是,妈妈把女儿转到北京的高中借读,并且辞职陪读。环境的变化就像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女儿因为失去平日可以相处交流的好友,加上新学校的学业压力,终于垮了。在咨询的同时,母女俩不得不去医院看精神科医生。

妈妈把期待、规则、标准、要求……放在一个非常高的位置,为这些东西而活,并且导致孩子也为这些东西而活。女儿的生命是那样的苍白无力,仿佛风中之烛,随时都可能熄灭。当魏敏问女孩:“你看到妈妈在用心地为你创造成长条件吗?”这个胆怯的女孩,竟然大声地说:“她都做错了!”在那一刻,妈妈震惊而沮丧,掩面而泣。她没有想到,自己付出一切都为了孩子,怎么在女儿眼里竟然都是她的错。

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在水平线以上的是行为;水平线以下的是应对方式、感受、感受的感受(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己(生命力等)。孩子最需要的不是最好的学习环境,而是真正地做她自己。一个不知道自己是谁、只为了满足外在要求而失去自己的人,既没有尊严,也没有价值感。父母的抚养责任,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从父母这里收到重要的生命信息:我是可爱的、父母无条件接纳我、我是被认同的、我是值得的、我是可以犯错误的、我是被信任的。

在咨询中,魏敏把母亲对孩子紧盯不放的眼光,引导到家庭系统中,探索到家庭里夫妻之间的状态以及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发现很多来自家庭的动力在无形之中牵制着孩子的正常成长,这部分妈妈完全没有概念。妈妈只是在对老公的失望中,拼命把培养成功的孩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全部目的。

心理健康的重要养成阶段从一出生就开始了,孩子心理营养的主要供给者是父母。没有对人的心理关注,而要在行为上控制是很危险的。对我们做父母的人来说,通过“萨提亚”获得自我内在的成长,让自己生活在和谐健康之中,才能更健康地支持孩子的成长。

魏敏是如此说的,也是如此做的,在自己的家庭中亲身实践。她有一对龙凤胎,因为女儿的身体比较弱,所以在孩子小时候,魏敏对女儿的关注更多,要求儿子凡事多让着妹妹。儿子心里很不平衡:“我和妹妹是同时出生的,为什么我总要让着她?妹妹把妈妈抢走了!”为了满足被爱的渴望,儿子用欺负妹妹来吸引注意、平衡自己。

小兄妹的冲突发生后,魏敏看到的是:儿子是一个很有生命力的小孩,心理非常健康!他知道怎么为“我”的需要而争取父母的关注,用行动去表达“我”的需要和渴望,会释放“我”的情绪……虽然欺负妹妹的行为不对,却传达了很多信息。看到儿子的渴望后,魏敏有意识地关心他、呵护他,让他能够确认自己是被父母爱的,是值得被关注的,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制止儿子的行为。慢慢地,儿子的行为发生改变,妹妹越来越为自己的哥哥而骄傲。假如,她当时没有看到孩子的渴望,而是简单粗暴地批评他,甚至在品质上否定他,那么,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具有很高的攻击性。

因为魏敏对孩子的期待是做自己,所以,她从没对孩子提出过绝对化的要求。高中以前,如果确立规则,她一定要先和孩子一起讨论,比如:“你希望家里给你创造什么样的氛围?”孩子考上高中后,她就没再立过任何规矩,她认为学习和生活都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可以为自己负责。今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北京的老规矩》。儿子高考后,对魏敏说:“妈,这次作文太难写了。我想不出咱家有什么规矩,根本找不到例子啊!”在魏敏家中,没有规矩,但是有尊重、信任和安全感,所以两个孩子都很自律,而且有规则意识。有一次,魏敏过马路时没注意,不小心闯红灯了,结果儿子和女儿一起批评妈妈。

魏敏很喜欢“萨提亚”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拥有足够的成长资源。”她也相信,每一个人都愿意积极、正向地做人。父母只要给孩子一个适合的环境,善根就会自然地生发出来。家长越相信孩子,孩子就越能做好他自己。

父母在任何时候,都是尽其所能而为

虽然有些父母会犯错,但是,魏敏不认同“父母皆祸害”“孩子的错,都是大人的错”这样的观点。她认为这些观点,对父母是非常不公平的。父母不仅仅是角色,他们首先也是人,也有他们的心理需要,也需要理解和支持。在“萨提亚”的理念里,父母在任何时候,都是尽其所能而为。所以,魏敏相信,父母都是在做他当时所能做到的“最好”,只是因为他们的“有限”,所以才会在养育子女中表现出不足。 (注:魏敏认为,虐待、杀害自己孩子的精神变态者属于极端个案,不能代表“父母”。)

魏敏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位父亲,让说谎的孩子跪在大街上,任人羞辱。这种做法对孩子内在伤害很大,直接摧毁的是孩子的自尊。然而,“萨提亚”让魏敏看到的是:这位父亲要孩子诚实,却没有适当的方法;或者因为孩子说谎,触及自己的底线,使情绪爆发而采取了极端处理方式。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是有限的,我们的父母也是有限的。知识、阅历、能力的限制,可能让这位父亲认为,下跪是管理儿子最有效的办法;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儿子记住教训,以后不再说谎。

魏敏说,这肯定是他当时所能想到的最好办法,而他的初衷是培养诚实的孩子。这位父亲最需要的是帮助,通过成长扩展自己的可能性,知道自己可以有更多的选择。那么,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他就会做出更适当的选择。

有一位女学员,最初无法接受“萨提亚”的这个理念,问魏敏:“老师,我爸死后,我妈把我扔给姥姥带,这么多年对我不闻不问!这样不负责任的父母,难道也是在尽她所能吗?”魏敏回答说:“是啊!她把你托付给她最信任的父母照顾,而不是把你随意地丢弃在街头,她在自己有限的情况下,尽力选择对你最好的方式。”

以前,这个女学员因为怨恨,从不允许别人在她面前提起母亲。听了魏敏的话后,她第一次和姥姥聊起了母亲。结果发现,母亲原来没有对她不闻不问。她小时候那条心爱的蓬蓬裙,就是母亲亲手给她缝制的;她从小到大的学费和生活费,也是母亲给的。母亲和父亲伉俪情深,承受不住丧夫的重大打击,才会无力照顾孩子。有一段时间,母亲甚至担心自己会突然疯掉,在不能自控时伤害孩子……把女儿交给姥姥带,确实是这位母亲当时所能想到的最好选择。当女学员第一次把母亲当“人”看,去认真地了解母亲的内心时,终于放下怨恨,接纳了自己不完美的母亲。

魏敏说,怨恨父母,并不能让我们成长和幸福。父母和子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接纳父母,就等于不接纳自己;我们惩罚父母,其实就是在惩罚我们自己。如果怨恨父母,我们的心中就会充满愤怒,而那份愤怒会一直左右现实的生活。最后,我们的伴侣和孩子,会成为这份愤怒的无辜受害者。所以,欣赏并接受“过去”,可以增加我们管理“现在”的能力;相信“父母在任何时候,都是尽其所能而为”,能够帮助我们真正地接纳父母。

放下怨恨,可以从承认自己的“有限”开始。当我承认我有限时,我可以接纳我的有限,对自己更慈悲一些,不用非得去做那个完美的人;那么,我也可以接纳父母也是人,他们也是有限的,就会放下那些对父母的过高期待,甚至感恩父母给我们生命,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看到父母的生命价值和内心深藏的爱。

人因为相似而吸引,因为相异而成长

魏敏认为,婚姻的挑战之一是夫妻之间处理差异的能力。男女刚交往时,往往是因为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方面的相似而互相吸引。然而,真正进入婚姻后,男女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引发战争。

魏敏和丈夫的差异是极为典型的,MBTI性格测试结果两人没有一项重叠。从萨提亚的沟通理论来看,魏敏倾向于关注和照顾他人的感受,尤其在压力下比较容易自动化地选择牺牲自己的需要,属于讨好类型。丈夫更加理性,尤其在遇到压力时会直接着眼于解决问题,表现出极高的问题处理能力。因为原生家庭的成长经验不同,两个人面对冲突的沟通姿态也有很大差异。在沟通时,惯于讨好的魏敏特别希望丈夫听听自己的感受;但超理智的老公是个学术派,根本不理解感受“有什么用”,总是习惯性地帮她分析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结果导致冲突升级。

在学习了“萨提亚”之后,魏敏接纳了丈夫与自己的差异。首先,超理智的人用自己聪明敏捷的思考,展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他们特别需要被尊重。魏敏在婚姻中注重给丈夫更多的尊重,让他感觉到自己的地位和被需要被尊重。其次,魏敏也看到超理智的人情绪稳定,直接解决问题,学习能力非常强。所以,她直接对丈夫说:“我现在不需要解决问题,就想借你的耳朵用一下!”丈夫完全照着魏敏的要求做,一下子就学会了“倾听”。魏敏觉得,超理智的老公非常可爱。魏敏说,正是因为彼此的差异与冲突,才让她看到了自己成长的空间,开始去学习,去成长。而他们的夫妻关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融洽。

魏敏接待过一对“80后”小夫妻。两个人都是精英型:家境优越,上学时成绩优异,工作后能力出众,性格独立。因为这些相似,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然而,虽然看起来门当户对,但两个人的成长经历是完全不同的。丈夫是家里唯一的男孩,父母对他非常包容和关爱。他一帆风顺,什么事都不操心,不注重生活细节。与丈夫相反,因为父母的工作繁忙,妻子从小照顾弟弟,成为一个特别勤劳、独立、能承担的女人。但是,因为没人能帮她分担,没人可以指望,所以内心充满了孤独感。

结婚后,妻子开始抱怨丈夫不干活,不照顾孩子。妻子的渴望是,老公能够看到她、关心她、支持她。但是,当她指责丈夫时,丈夫看不到她内心柔软的渴望,而且不知道怎么回应才好。于是,妻子一指责,他就干脆不回家。而丈夫的回避,又勾起了妻子心中的孤独感:“怎么结婚了,这个家还得靠我一个人撑着呢?这个男人什么也指望不上!”失望、愤怒的情绪越积越多,最后,她想到了离婚。

值得庆幸的是,这对夫妻没有草率地离婚,而是选择学习“萨提亚”的课程。在魏敏耐心地引导下,妻子向丈夫表达了自己最真实的渴望:“我很孤独,我很辛苦,我累了,我需要你的肩膀靠一靠,需要你理解我,支持我……”听完这些话,原本背对着妻子、一脸冷漠的丈夫,突然转过身来,伸出手臂抱住了她。课程结束后,这位丈夫说:“我觉得,我的老婆很女人!她需要我的支持和保护!”在处理差异和冲突的过程中,他们彼此都得到了成长,内在的爱又重新流动了起来。

魏敏说,“萨提亚”教会我们最重要的事,就是把父母、伴侣、孩子当成“人”来看。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看到对方的渴望、价值、特质和生命力。当我们看到自己拥有的资源和内心深处的渴望,同时,也能看到家人的资源和渴望,我们就在更深的能量层面产生联结,我们就拥有了改变的力量,而我们的关系也会随之改变。

猜你喜欢
萨提亚丈夫女儿
我丈夫是得抑郁症了吗?
丈夫做事先斩后奏为哪般?
大三的女儿
海的女儿
萨提亚心理学理论视角下的文学人物分析
一例人际交往敏感的个案辅导报告
萨提亚“冰山”隐喻理论对生命化写作教学的启示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
富养女儿先富养自己
萨提亚家庭治疗对处理人际关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