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敬
摘 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发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数据显示,我国大陆乡村的人口达674149546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50.32%。渝东南地区为重庆最大的农村人口集聚地,如何有效地做好该地区农村社区管理工作,确保区域地区健康、有序发展,是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渝东南;农村;社区管理
德国社会学家斐迪·滕尼斯率先提出了“社区”这一概念名称,农村社区管理指在广大农村,为维持当地社区的正常秩序,促进区域社会健康、有序发展,以满足区域内居民物质和精神需求,而针对社区从事的系列管理活动。渝东南地区地处武陵山区,涵盖黔江区、武隆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六区县,是渝、鄂、湘、黔四省、直辖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也是重庆唯一连片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随着区域内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村民迁移式集中定居频繁化,农村社区从理念转向现实,有效做好区域内农村社区管理工作,是有效保障渝东南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渝东南农村社区管理现状调研
(一)居民社区观念意识不强。由于渝东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广大农村地区居民多以散居形式分布在各个村落。由于长期以来的受生活环境影响,使当地农村居民心中的:部族观、家族观尤显突出。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的一些思想、理念不断的向广大农村地区渗透,农村社区理念在农村地区不断铺开。但在经济相对落后、交通较为闭塞的渝东南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狭义的“家观念”、“家族观念”在居民思想中固化形成一种思维定式的,较为广义社区观念意识很难在其心中扎根。加之区域内农村长期以来深受农耕文明影响(现该区域绝大部分农村地区主导经济仍为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很容易的就将农村社区意识、社区社民意识等观念给排斥在外。
(二)居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渝东南地区长期广大区域经济处于一种欠发达状态,国家“扶贫输血”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经济发展的滞后性,严重制约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的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社区内学校的校舍、教室等硬件性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完善,但在授课教师这一软性资源方面,由于区域内村落相对落后的社会生活水平,很难调动优秀师资奔赴农村教育第一线的积极性;同时区域内农村社区居民长期以来受到“读书无用论”、“务农不需知识”等错误观念的影响,不愿将孩子送入学校进行学业深造。多方面原因的综合,使渝东南农村地区居民出现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居民。最终导致区域内出现农村社区管理对象低文化,政策解读低理解的局面出现,各种社区管理问题不断凸显。
(三)管理人员水平有待加强。渝东南地区社区现有管理模式一般多承袭原有的基层村委会管理机制,先前的村两委管理干部,多在村中名望村民中推举而出,相应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其工作性质多以兼职为主,在日常工作中很难真正意义上实现坐班工作制度;同时由于管理干部自身文化水平的局限性,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开辟出一条创新的工作思路。随着居民社区的形成,社区内居民的规模数量和构成成分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先前定式的管理机制可以在散居村落的管理模式中适用,但在相对复杂的社区管理中难免会出现偏差:工作中居民不理解、不配合、无威信等一系列农村社区管理问题出现,从深层次影响着农村社区的繁荣和稳定。
(四)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农村基础设施是指为满足农村地区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所建设的物质性公共服务设施,以达到保障广大农村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目的;它包括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交通邮电、教育、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渝东南地区农村社区多由原有农村建制村升级扩建而来,由于村落形成时间较为长远,在建设先期缺乏必要的前瞻性建设规划。随着渝东南农村地区快速发展,当地居民物质和精神要求不断提高。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因前期规划预见的布置,导致现有农村社区建设跟不上社区发展的需要,不能有效的满足社区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求,成为制约渝东南农村地区社区管理的又一因素。
二、渝东南农村社区管理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农村社区稳定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的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我国历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广大农村是我国社会重要的构建基因,渝东南农村地区社会发展问题将直接关系到区域内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渝东南农村社区管理工作顺势而上;从衣、食、住、行、娱等方面的改善提高当地农村居民的现有物质、精神生活水平,这将有利于农村居民对自生生活环境现有满意度的认知,共享到社会进步发展的果实。有利于逐步缩小区域内城乡差距,对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局面具有典型的示范性意义。
(二)有利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的重要标准。渝东南地区农业人口占据着当地人口总数的绝对比例,但由于该地区特殊的地理、人文因素农业经济在发展上一直未取得质的突破,当前仍处于缓慢的发展阶段。严重的制约了区域内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整体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强农村社区的管理,有利于农村居民集群化的出现,使农村城镇化效应得到显现,催化区域内农村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进而加速当地经济快速发展步伐,最终达到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的目的。
(三)有利于提升区域品牌效应。区域品牌概念对广大农村居民来说,通常把其当作一种特殊的符号元素或者一种特定的象征因子,甚至被忽略。实质上来说农村品牌不仅是农村社会发展形态的具体凸显,更是农村综合发展实力的综合体现。农村社区管理工作在渝东南地区农村地区大面积铺开。首先有利于区域内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的革新,促进农村地区管理体制的升级,提升社区管理机构的办事时效性;进而有利于区域内优秀社区管理体系模式的输出,使之从一个“试点”向“纵深”逐步推开,形成区域内个性化的管理模式和特有化品牌效应,提升区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区域内农村地区综合发展实力的升级。endprint
三、渝东南农村社区管理策略
(一)以宣传为载体,深化社区居民固有社区意识。渝东南地区长期以来受到特殊的地理、人文等方面条件制约,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理念在当地居民思维中始终有一种格格不入等阴影的存在。农村社区运行模式、运行理念等政策性文件宣传不到位,导致部分群众对其有利性的的认知出现偏颇。渝东南农村地区社区管理建设工作,首先是应强化农村社区相关政策和理念的宣传,形成一种层层推进、层层落实宣传机制。在此过程中当地政府应充分重视村民委员会这一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当地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应发挥先锋模范带头的作用,深入到村、进入到户、落实到人,第一时间将国家、直辖市、区(县)党委政府有关农村社区建设的大政方针告知当地农村居民。同时应充分利用科技这一工作平台,把电视、广播、短信等信息传输新媒介的作用体现出来,尽可能的覆盖区域内农村社区,提高农村居民对农村社区的政策知晓度,最终形成一种人人说社区、人人知社区,社区意识深入人心的崭新局面。
(二)以教育为支撑,提高社区居民知识文化水平。“百年大计,教育先行。”渝东南农村地区居民较低的文化水平与当地系列问题有机结合,形成的一个制约区域农村社区快速发展的矛盾综合体;面对问题,提出思路。第一方面,渝东南广大农村地区应抓住西部大开放、新农村建设等政策性发展机遇,大力完善区域内教育硬件环境建设,同时,当地政府应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到渝东南农村地区工作,并为之提供相应的福利保障,充实区域内农村地区的教育软件环境建设。第二方面,上级政府机关应把广大农村地区适龄儿童和青少年九年义务制教育受教育率纳入工作考核指标。同时从政策上鼓励农村地区优秀青年学生深入高层次院校进行继续深造;同时兴办和引进职业教育,提升区域内农村居民劳动技能。农村居民教育的及时跟上,农村社区居民社区文明意识不断得到强化,为农村社区管理工作积极有效的推进,根植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以人才为导向,确保社区管理人员持续跟进。渝东南广大农村地区,乃至于区域内城市地区,常常出现一种区内人才缺乏,区外人才过甚的管理人才失衡现象。区域内管理人才跟不上,农村社区管理和发展水平相继也靠不拢,农村社区管理工作也将根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问题成为渝东南农村社区管理的一大症结。首先,重庆市政府应重点向渝东南农村地区进行政策倾斜,利用好大学生村官选拔、优秀大学生回乡等政策机制,鼓励有志人才深入到区域内广大农村社区从事管理工作,形成“以点带面”促发展的新局面。其次,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区域内农村原有工作社区管理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使之与其较为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有机融合。最后,农村社区建设应不断完善社区管理监督体系建设,社区相关事务公开透明化,确保社区居民知情权得到有效保障,让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避免工作中的各种过失性错误的出现。
(四)以建设为后盾,优化社区居民日常生活质量。农村社区建设是社区正常运营的一大最重要的实物性载体,渝东南农村社区建设多以聚落修缮和择址新建两种为主。针对聚落修缮型农村社区管理建设,我们在应坚持“修缮与保护并举”的原则,尽可能的保存社区的原有的建筑风貌,具有针对性改善其原本不发达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下水道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等;聚落原风貌的保存,有利于区域内民俗风情的保存,促进区域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加速农村社区经济发展。针对择址新建型农村社区建设,我们应用前瞻性发展目光,为农村社区发展进行规划性定位,制定出相应的社区建设规划蓝图,确保农村居民将来搬迁至新家后,相关建设设施能有效满足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的需求。渝东南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力推进,可有效保障当地社区管理的秩序性,为社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 任晓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州学刊.2013(04)
[2] 袁天佑,褚小军,冀建华,王俊忠.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必要性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
[3] 乔成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基于政策执行的视角[J].农村经济.2013(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