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霰菲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宁德市小城镇发展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小城镇;生态文明;宁德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的小城镇是在农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城镇是城乡结合的社会综合体,也是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平台。对这个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认为,“要加大统筹城乡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动,问题也随之而来:生态效益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五位一体”,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因此,在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的同时,要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来引领小城镇建设和转型发展,走出一条生态化、低碳化、人文化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路子。这是摆在我们广大领导干部及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理论课题和实践问题。
一、加强小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小城镇生态环境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的要求,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我们宁德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总结。它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我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中,这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问题。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布局:把资源环境,过去经济建设的一小块,作为和整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的一个重要内容,且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来贯穿整个资源环境方面的任务。
(二)加强小城镇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随着小城镇工业化的发展,迅速推动人口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然而工业及生活排放的废弃物也不断地增多,从而使大气、水质、土壤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生态平衡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和破坏,许多资源日益减少,并面临着耗竭的危险;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也日趋严重,粮食生产和人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所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是关系到小城镇人们生存、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加强小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二、宁德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宁德市委、市政府对加强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较为重视,先后颁布了实施生态立市等重要文件,将生态系统建设、污染减排、环评审批、流域整治、水源保护、海洋环保、农村环保、风险防范、能力建设等九项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各部门,明确了各乡镇政府的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职责,取得一定的成效。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认识模糊,责任感不强,没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果经济得不到发展,自然环境的恶化状况就会因缺乏财力而得不到有效改善,最终也会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小城镇领导环保意识比较淡薄,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忽略了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此外,随着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进城镇务工人员也相应增多,这一部分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且受到农村旧生活习惯的影响,环保意识较差。这些都使小城镇的持续发展面临较大的隐患。
(二)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节能减排压力较重,相当一部分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主要表现有三:(1)农业污染方面: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及农膜产生的“白色污染”大量增多,城镇居民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规模化养殖及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也愈加严重,特别是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农田污染日益严重。(2)农村基础设施方面:不少小城镇缺乏自来水、集中供热,有的甚至没有排水设施,生活污水、畜禽养殖的粪便直接排入河道,垃圾多数采用简单的填埋或焚烧方式进行,而未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造成了对环境的二次污染。(3)乡镇工业污染方面:近年来,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带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发展,也解决了一部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但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对周边的环境污染严重。比如,宁德市所辖的古田鹤塘镇,石板材业已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石板材业的发展也带动了鹤塘镇的第三产业发展,如,餐饮、运输等。目前,该镇的外来人口就有3000多人,财政收入在全县排名第一。石板材加工厂和开采点在该镇有300多家。如今,石板材成为了该镇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但是由于石板材加工而产生的粉尘、水源污染也随之而来。像这样的案例,在小城镇的发展中也是普遍的现象。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二者很难兼得。
(三)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少。从目前情况看,宁德市各乡镇都有制定有关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应方案和规定,但有的乡镇贯彻落实不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致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等各乡镇开展也不平衡,如:关于机构落实问题。目前,绝大多数的乡镇都有按照市政府的要求成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机构,但是机构工作人员均无编制,有的工作人员还是兼职。宁德市所辖的福安市每年用于环境卫生、环境整治经费,城区1000万元,每个乡镇平均30万元左右,虽然经费有纳入财政预算,但投入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经费太少。
三、加强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宣传、培育生态理念,提高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1)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切身利益,必须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向农村决策者、各级干部、各方面的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普及环境污染的危害。主要通过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图书、报刊、幻灯、网络等各种载体,采用专访、系列报道、专题片、培训以及环保文艺演出,环保法律咨询宣传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及时报道宣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让群众树立强烈的环境意识,调动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群众有榜样、有目标、有信心,逐步推进全社会环境保护科普工作的深入开展。(2)培养生态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农民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努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效。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使广大群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从自身做起,自觉地维护、建设良好的农村环境,形成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氛围。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城镇的“五位一体”工作的总体布局。endprint
(二)合理规划、强化措施、抓好落实。(1)合理规划不同乡镇的功能区。在乡镇的总体布局中,要做到规划先行,重点要把居民区与工业区划分出,不能居住区与工业区混杂,有的乡镇,甚至将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与工业区划分在一起。要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对高污染等违法企业,应该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取缔。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战略,按照新型工业化的标准和要求,转变过去高能耗、高污染、以牺牲环境来换取GDP的增长模式,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政府要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环境,对实现技术创新的企业给予资金的支持。(2)改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等节能减排基础设施的建设。根据有关要求,各乡镇都要建污水处理厂,在排放污水的同时尽量考虑再生水的综合利用,用于生态补水、农业灌溉、景观绿化用水,发展循环经济。同时,还要发展健康养殖,做好畜禽的粪便处理,大力推广“猪—沼—果(茶、菜、稻)”的经营模式。生活垃圾按照要统一处理,每个乡镇都要有垃圾填埋场、垃圾焖烧炉。(3)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其投入的多寡程度,直接影响着小城镇建设的进度和质量。从目前实践看,小城镇建设资金仍然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银行信贷和民间资本发挥作用不大。针对资金投入问题应该要增加对城镇的税收返还,把城建税、土地出让金等全部留给城镇,为城镇建设提供更充裕的资金,增强城镇自主决策与统筹协调的能力。运用公司化运作模式,城镇成立公司,通过公司作用承担起政府无法做、无精力做及难以做好的职能,通过市场化运作筹资、融资来增加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通过收入补偿、有偿服务等方式解决公司的运行和积极性问题。同时还可以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各级公共财政投入在农村的占比要增加,坚持环保优先原则,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支出结构,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投人力度,落实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工程的配套资金。
(三)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增强保障。(1)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列人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重要议事日程,完善政策措施,落实目标责任。要健全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形成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协调机制。将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各村、各联村组、各相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结合起来,优奖劣罚。对环境整治态度消极、动作缓慢、工作落后、成效甚微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对工作中有突出实绩、进展明显的,要通报表扬,考核奖励。同时,强化过程跟踪,通过周上报、月督查、年考评等举措,及时掌握进展动态,推动工作有效落实。同时应有计划、积极地组织镇、村一级干部参加相关的环保基础知识培训,使生态治理环境工作得到更好地开展。(2)建立执法严明的环境保护队伍。从目前来看,环保系统以地方政府领导为主双重领导体制,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为此我们必须注重环保队伍自身建设,加强环保业务和技能培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提高战斗力。在新形势下,原有的环境监管体制已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创新一种全新高效的环境监管体制。乡镇一级要下派相应的工作人员对企业正常运行污染治理设施进行监督,防止超标排污,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纠正;督促企业安装在线监控装置,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督促企业增加投资,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确保废水、废气、噪声、油烟等稳定达标排放。充分发挥监管与服务职责,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环保监督管理体系和管理网络,探索在经济发达地区的村、重点企业中建立环保办公室,配备环保专职人员,落实人员经费,从而为小城镇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可靠的组织保障。
参考文献:
[1] 裴国春.当前小城镇环境保护方法的探讨与研究[J].企业导报,2012 年第 03 期
[2] 黄国良、陈元勇.福建省试点小城镇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思考[J].学术评论,2013年第06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