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增长视角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方法研究

2014-10-17 11:50岳良文武春友张米尔
当代经济管理 2014年10期

岳良文++武春友++张米尔

摘 要 通过系统地整合MFA方法、DEA方法和生态效率评价法,探讨了一种绿色增长视角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方法,并对中国1953~2012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能源的经济效率、能源的环境效率和能源的生态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定义了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投入指标是能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科技资源以及能源的隐藏流,产出指标是经济价值与环境正影响。该研究给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方法不仅讨论了我国能源利用过程中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评价问题,还将经济价值、环境影响和生态代价纳入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评价框架中,是一种符合绿色增长理念的能源效率评价方法。

关键词 全要素能源效率;科技资源;物质流分析;绿色增长;隐藏流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4)10-0024-08

一、引 言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人类社会能源紧张的矛盾正日益加剧。中国形势更加严峻:目前,我国的天然气、石油以及煤炭的人均拥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8.3%、7.7%和70.9%;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耕地资源人均拥有量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0%。绿色增长是包括我国在内的整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能源、环境、生态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单纯研究能源的问题,往往并不能收到良好的综合效果。所以,探索一种符合绿色增长理念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方法,将“能源—环境—生态—经济增长”这个复杂系统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下考虑,有效地对能源开采、加工、利用和循环再利用过程中的效率问题进行评价,为我国提升整体的能源利用效率、加速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缓解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约束问题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系统地整合了MFA(物质流分析)、DEA(数据包络分析)和生态效率评价法,探讨了一种符合绿色增长理念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方法,并以中国1953~2012年宏观层面数据为支撑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相关问题研究评述

(一)相关问题文献综述

总体上看,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能源效率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限于篇幅,这里仅评述与本研究相关的能源效率的测度与评价问题的主要文献。

Hu和Wang[1]、Chang和Hu[2]对能源生产率和能源效率的概念进行了区分。Shi[3]、魏楚和沈满洪[4]认为能源生产率的指标具有局限性,并不能完整表述能源效率的涵义。Hu和Wang[1]、魏楚和沈满洪[4]、吴琦和武春友[5]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定义了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标。Li和Hu[6]用DEA-SBM模型,测算和分析了中国的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Zhang、Cheng 和Yuan 等[7]测算了23个发展中国家1980~2005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Honma和Hu[8]探讨了日本的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Zhou和Ang[9]、Zhou、Ang和Zhou[10]探讨了经济系统能源效率的测度问题。Giacone和Mancò[11]讨论了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效率测度问题。Wang、Zhou和Zhou[12]用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测算和分析了2005~2010年中国的能源效率和生产率。He、Zhang和Lei等[13]探讨了考虑非期望产出情形下2001~2008年中国钢铁行业能源效率和生产力的变化。Yang和 Wang[14]基于省级面板data and DEA meth数据和DEA方法,测算了中国省域能源利用的环境效率并比较了它们的差别。Zou、Chen和Liu等[15]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国区域能源效率测算和评价问题。Lin和Du[16]用一种参数共同边界法探讨了技术差距与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关系问题。Wang、Zhao和Zhou等[17]用共同边界与DEA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中国能源效率和生产技术的区域差异问题。Honma和Hu[18]以日本为例探讨了发达国家工业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问题。Zhao、Yang 和Ma[19]探讨了中国省级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问题。袁晓玲、张宝山和杨万平[20]探讨了考虑环境污染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问题。汪克亮、杨宝臣和杨力[21]探讨了环境影响下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问题。孙广生、黄祎和田海峰等[22]测算了1986~2010年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李兰冰[23]基于管理和环境的视角,探讨了2005~2009年中国省级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评价问题。曾胜和靳景玉[24]从能源消费结构的角度探讨了中国能源效率的问题。陈夕红、张宗益和康继军等[25]以2000~2010年中国省级数据为支撑探讨了技术扩散对全社会能源效率的影响。张宗益、陈夕红和吴俊等[26]以2000~2009 年中国数据为支撑探讨了能源生产率的变化特征问题。陈关聚[27]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影响因素。

(二)现有研究的局限

总体上看, 目前对能源效率相关问题研究的局限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根据投入指标分析,没有文献考虑到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破坏(比如隐藏流指标),也很少有文献把科技资源作为评价能源效率的指标;根据产出指标分析,很多文献没有考虑输出端的环境污染问题,或者对环境污染物指标考虑的并不全面。针对这种不足,本文基于物质流分析法的理论,全面地界定能源效率评价所用的指标。

(2)现有文献缺乏系统地整合MFA、DEA以及生态效率评价法探讨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方法的问题。

(3)能源、环境、生态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现有文献缺乏把它们整体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下考虑,本研究构建了符合绿色增长理念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方法,将全要素能源效率、能源的经济效率、能源的环境效率和能源的生态效率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endprint

(4)现有文献缺乏以大样本数据从国家宏观的层面对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问题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

三、绿色增长视角下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方法的构建

本研究用物质流分析法确定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方法的指标,并借鉴生态效率评价法的思想,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的理论,进行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评价。

(一)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能源的物质流分析

图1是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能源的物质流分析框架。

根据图1可以确定全要能资源效率评价所用的投入产出指标,这些指标经过适当整合,就可以与DEA模型相结合,然后引入DEA方法,并借鉴生态效率评价法的思想,进行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评价。

能源的物质流分析框架中,输入端指标是生产中投入的各种要素;与DEA模型相结合后,这些要素就是DEA模型投入指标。能源的物质流分析框架中,经济系统产生的价值增加额(包括能源消费后创造的GDP和能源净增额折价)指标,以及能源物质流分析的输出端(包括能源消费后排放的污染物和出口的能源)指标合起来对应DEA模型的产出指标。

详细的DEA模型所用的指标在下文具体说明。

(二)绿色增长视角下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方法的构建

目前国内外对绿色增长的概念没有形成统一而明确的定义,通过系统分析国内外关于绿色增长文献的基础上,作者发现,绝大多数研究机构和学者对绿色增长概念的表述,基本包含以下内容:绿色增长是一国或一区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消耗不断降低,并且大力开发可再生资源、替代资源以及新资源,使其在资源消费中的比重逐步上升,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小化,创造的经济价值最大化,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

基于以上绿色增长概念的表述,本研究构建了绿色增长视角下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方法,界定了全要素能源效率、能源的经济效率、能源的环境效率和能源的生态效率的定义,并构建了其评价指标体系,将全要素能源效率、能源的经济效率、能源的环境效率和能源的生态效率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本研究界定的相关定义如下。全要素能源效率是能源在开采、加工、利用以及循环再利用的过程中,通过各种要素的投入,在使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最小的前提下,产生经济价值最大化的程度。能源的经济效率是指在能源的开采、加工、利用以及循环再利用的过程中,给定各种资源投入条件下创造的价值最大化的程度;能源的环境效率是指在能源的开采、加工、利用以及循环再利用的过程中,以创造价值最大化为前提的条件下,排放的环境污染物最小化的程度;能源的生态效率是借鉴生态效率评价法思想定义的,它指的是在能源的开采、加工、利用以及循环再利用的过程中,以创造价值最大化为前提的条件下,产生的生态破坏最小化的程度,隐藏流(也叫生态包袱)是测度能源开发造成生态破坏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中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方法的构建主要采用MFA和DEA的相关理论。MFA与DEA结合后,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方法的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如下。

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所需的投入指标为能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科技资源以及能源的隐藏流;产出指标为经济价值和环境影响。

能源的经济效率评价所需的投入指标为能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科技资源以及能源的隐藏流;产出指标为经济价值。

能源的环境效率评价所需的投入指标为能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科技资源以及能源的隐藏流;产出指标为环境影响。

能源的生态效率评价所需的投入指标为能源和能源的隐藏流;产出指标为经济价值和环境影响。

图2是绿色增长视角下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方法及其指标体系框架。

(三)绿色增长视角下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方法所需要的DEA模型

本研究采用线性数据转换函数法将非期望产出的环境污染物(环境影响)转化为可以采用DEA模型来核算的期望产出,也就是环境正影响。

假设这里有n个彼此独立的决策单元,每个决策单元都有m种类型的投入要素xij,k种类型的产出要素yij,排放出s种类型的环境污染物btj。采用线性数据转换函数btj'=-btj+U≥0,U是一个足够大的向量,就可以将非期望产出的环境污染物(一)绿色增长视角下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的数据来源和核算方法

图2中,绿色增长视角下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的各个指标的数据核算方法见表1。

如表1所示,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所需的每个一级指标又细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有些二级指标的数据可以直接查找到,有些需要计算得到。得到二级指标的数据后,就可以计算出一级指标的具体数据值。

表1所述各个指标的数据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8)》、《中国统计年鉴》(1981-2013年)、《中国经济信息网统计数据库》、CNKI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CNKI的《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数据库》、《中国主要科技指标数据库》、《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1-2013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1950-1995年,合卷;1996-2012年,年度分卷)、《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7-2012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49-1984年,合卷;1988-1995年,1998年,2001-2012年,年度分卷)、《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86年,1989年,1991年,年度分卷;1991-1996年,合卷;1997-1999年,合卷;2000-2002年,合卷;2003-2012年,年度分卷)、《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02-2013年)、《中国海关统计年鉴》(1990-2012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84-2003年)、《中国商务年鉴》(2004-2013年,2004年以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更名为《中国商务年鉴》)、《中国市场统计年鉴》(1990-2005年)、《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1991-2005年)、《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 (2006-2013年;2006年起,《中国市场统计年鉴》和《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合并,更名为《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1996-2013年)、中国环境年鉴(1990-2012年)、《世界银行WDI数据库》以及其它相关统计数据资料。endprint

全国固定资本存量,由永续盘存法计算得到:即,今年的固定资本存量=前一年的固定资本存量×(1-固定资产折旧率)+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历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能在统计年鉴中查到,固定资本存量与固定资产折旧率的数据参考徐杰等《中国资本存量的重估》一文,根据永续盘存法经计算得到全国历年固定资本存量。

单位标煤的隐藏流的数据,本文参考李刚《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物质流分析》一文采用的单位原煤的隐藏流数据,并折算成单位标煤的隐藏流而得到。原煤、原油和天然气折合标煤量采用以下公式:1吨原煤=0.714吨标准煤,1吨原油=1.43吨标准煤,1立方米天然气=1.33千克标准煤。

世界当年单位标煤平均价格的计算如下。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02-2013)给出的世界上几个重要煤炭市场历年原煤价格,计算出其历年平均价格,作为世界历年原煤单价。然后根据世界历年标煤单价=世界历年原煤单价×原煤量/标煤量,标煤量=原煤量×原煤平均低位发热量/标煤低位发热量;计算出世界历年标煤单价=世界历年原煤单价×标煤低位发热量/原煤平均低位发热量。已知标煤低位发热量为29 271 kJ/kg,原煤平均低位发热量为20 908 kJ/kg。世界历年标煤单价,就是世界历年单位标煤平均价格。

(二)绿色增长视角下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相关的测度结果和评价

根据图2和表1给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能源的经济效率、能源的环境效率以及能源的生态效率的各个投入产出指标及其数据核算方法,就可以得到测度全要素能源效率、能源的经济效率、能源的环境效率以及能源的生态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的数据。把这些数据和选取的DEA模型结合,采用DEA模型常用软件DEAP2.2,测度出了1953~2012年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能源的经济效率、能源的环境效率以及能源的生态效率。表2是测度的结果。

下面对表2中各种数据变化进行分析和评价。

1953年、1957年、1965年、1981年、1985年、1995年、2000年和2010年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是DEA有效的,这些年构成了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生产前沿面。在给定投入要素的情况下,中国在这些年创造了最优的经济产出水平,消耗的能源最少,获得的产出最大;这种情况下,不论增加规模还是减少规模都称不上最优。除了这些年,其它年份是非DEA有效的。“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1957年,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大跃进”时期不断下降,之后几年有所提升,1965年达到当时最高水平,但到“文革”时期又不断下降;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1年,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才开始恢复到新中国最高水平;此后,由于高度重视经济增长,不重视资源节约,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又不断下降和上升,1985年、1995年、2000年和2010年又恢复到当时最高水平。可见,建国以来,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处于经常波动状况,并不稳定,“大跃进”和“文革”时期是两个波谷;1981年以来平稳地上升,略有波动,取得了积极进展。

1953~2012年中,除了1957年、1985年和2010年,中国能源的经济效率等于全要素能源效率;其余年度,中国能源的经济效率大体上低于全要素能源效率。说明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仍然比较高,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特征很明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来高度重视能源和资源工业的发展。但是直到改革开放,我国对节约能源和资源的工作重视不够,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特征很明显,比如“大跃进”、“文革”时期的能源和资源浪费现象尤其严重。1979年,国家科委召开第一次能源政策座谈会,从那以后,我国开始重视节约能源和资源的工作,相继出台了许多节约能源和资源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比如: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2005年《国务院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通知》、200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以及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正是由于这些国家级重要文件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节约能源和资源的工作。例如:我国万元GDP能耗(GDP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从1953年的6.597吨标准煤,下降到1980年的3.39吨标准煤,又下降到1991年的2.2吨标准煤,再下降到2012年的0.977吨标准煤,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目前的单位GDP能耗仍然是很高的:我国的单位GDP能耗,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美国的3倍、欧盟3.8倍、日本的5倍。我国节约能源和资源的形势仍然很严峻。这说明我国的深层次节约能源和资源的问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没有根本转变,但确实有明显的进步。

1953~2012年中,除了1953年、1957年、1981年、1995年、2000年和2010年,中国能源的环境效率等于全要素能源效率;其余年度,中国能源的环境效率大体上低于全要素能源效率。这说明中国能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仍然是比较严重的。从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以来,我国形成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视不够。致使我国环境质量逐步恶化。直到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才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工作。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对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作出了规定;197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9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将保护环境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后,我国又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总体而言,“八五”和“九五”期间,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初步进展,我国的环境状况比“七五”末期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十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完成得不够好,没有完成削减10%的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展,超额完成了减排任务。作为“十二五”开局年的2011年,我国环境保护指标完成得不够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完成了目标任务,氮氧化物减排指标却没有完成,氮氧化物2011年目标是比2010年下降1.5%左右,结果却上升5.73%;2012年全国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减排指标均完成了目标任务,但是形势仍然比较严峻,比如:水环境质量令人忧虑。可见,1953~2012年,我国环境保护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经常不能完成目标任务。这说明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仍然没有取得实质的进展,问题的关键仍然是各级政府没有牢固树立绿色增长的理念,没有树立生态文明的意识,唯GDP论严重。endprint

1953~2012年中,除了1953年、1965年、1981年、1995年和2000年,中国能源的生态效率等于全要素能源效率;其余年度,中国能源的生态效率大体上低于全要素能源效率。这说明我国能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过于关注能源开发本身,轻视了能源资源的生态价值,对生态保护重视不够,使目前中国生态面临巨大压力。我国能源在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必须要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大力降低生态包袱;对于一些开采价值不大的贫矿资源,要实行封矿保护措施;对于准备开发的矿产资源,要尽量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对于已经废弃的矿山矿井、矿业废弃地等矿产资源,需要着力进行生态的恢复和重建工作。

基本上还可以看到如下一条规律:中国能源的经济效率在改革开放前大体上低于或持平于能源的环境效率和能源的生态效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的经济效率大体上高于能源的环境效率和能源的生态效率;中国能源的生态效率与能源的环境效率密切相关。说明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整体上低于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发展时有起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是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很严重,经济的高增长是以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能源的生态效率与能源的环境效率密切相关,则说明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往往具有很大的关联性,能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破坏,往往导致环境的污染;而环境的污染,也使原来良好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所以,能源的生态价值和环境价值不容忽视,必须做好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修复以及环境质量的改善工作,否则,“能源消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经济发展不可持续”之间的关系将使人类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综上所述,1953~2012年,尤其是近20年来,我国的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工作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是形势仍然很严峻,我国仍然有很大的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潜力。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因此,树立绿色增长的理念,树立生态文明的意识,摒弃落后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和绿色经济等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中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结论和启示

本研究针对学者们对能源效率评价问题研究的局限,系统地整合MFA方法、DEA方法和生态效率评价法,研究了一种符合绿色增长理念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评价方法,并对中国1953~2012年全要素能源效率、能源的经济效率、能源的环境效率以及能源的生态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

从理论意义上讲,本研究构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方法既讨论了我国能源利用过程中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评价问题,还将我国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经济价值、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问题统一到能源效率的评价体系里。因此是一种符合绿色增长理念的比较科学、全面的能源效率评价方法。

从实践意义上讲,实现绿色增长、建设资源节约的生态文明社会是国家未来的重要举措。本研究给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方法综合考察了全要素能源效率、能源的经济效率、能源的环境效率和能源的生态效率,是能源、环境、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综合考虑,是符合绿色增长和生态文明理念的能源效率评价方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确定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对能源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重视不够;直到20世纪70年代,能源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才纳入国家政策法规体系;近20年来,我国的能源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是形势仍然很严峻,我国的深层次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问题没有取得实质的进展,以大量消费能源和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没有根本转变。树立绿色增长的理念,树立生态文明的意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新型环保产业等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良性互动,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本研究给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方法是一种符合绿色增长理念的比较科学、全面的能源效率评价方法。通过从国家宏观层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能源效率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的实证检验发现,该方法既具有相当的理论意义,也具有相当的实践意义。可以用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评价,为我国实现绿色增长、建设资源节约的生态文明社会,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持。

[1] Hu J L,Wang S C.Total-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of Regions in China[J].Energy Policy,2006,34(17):3206-3217.

[2] Chang T P,Hu J L.Total-factor Energy Productivity Growth,Tech-nical Progress,and Efficiency Change:an k4.1Empirical Study of China[J].Applied Energy,2010,87(10):3262-3270.

[3] Shi D.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hina's Energy Efficiency and Con-servation Potentials[J].China & World Economy,2007,15(1):96-115.

[4] 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与能源生产率:基于DEA方法的省际数据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9):110-121.

[5] 吴琦,武春友.基于DEA的能源效率评价模型研究[J].管理科学,2009,22(1):103-112.

[6] Li L B,Hu J L.Ecological Total-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of Re-gions in China[J].Energy Policy,2012,46(1):216-224.endprint

[7] Zhang X P,Cheng X M,Yuan J H,et al.Total-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Energy Policy,2011,39(2):644-650.

[8] Honma S,Hu J L.Total-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of Regions in Japan[J].Energy Policy,2008,36(2):821-833.

[9] Zhou P,Ang B W.Linear Programming Models for Measuring Eco-nomy-wide Energy Efficiency Performance[J].Energy Policy,2008,36(8):2901-2906.

[10] Zhou P,Ang B W,Zhou D Q.Measuring Economy-wide Energy Efficiency Performance:A Parametric Frontier Approach[J].Applied Energy,2012,90(1):196-200.

[11] Giacone E,Mancò S.Energy Efficiency Measurement in Industrial Processes[J]. Energy,2012,38(1):331-345.

[12] Wang H,Zhou P,Zhou D Q.Scenario-based Energy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a:A Non-radial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nalysis[J].Energy Economics,2013,40(6):795-803.

[13] He F,Zhang Q Z,Lei J S,et al.Energy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Change of 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Accounting for Undesirable Outputs[J].Energy Policy,2013,54(3):204-213.

[14] Yang L,Wang K L.Regional Differences of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of China's Energy Uti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Cost 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 and DEA Method[J].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2013,58(5-6):1074-1083.

[15] Zou G F,Chen L M,Liu W,et al.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Chinese Regional Energy Efficiency 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J].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2013,58(5-6):1000-1009.

[16] Lin B Q,Du K R.Technology Gap and China's Regional Energy Efficiency:A Parametric Metafrontier Approach[J].Energy Economics,2013,40:529-536.

[17] Wang Q W,Zhao Z Y,Zhou P,et al.Energy Efficiency and Prod-uction Technology Heterogeneity in China:A Meta-frontier DEA Approach[J].Economic Modelling,2013,35:283-289.

[18] Honma S,Hu J L.Industry-level Total-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in Developed Countries:A Japan-centered Analysis[J].Applied Energy,2014,119(7):67-78.

[19] Zhao X L,Yang R,Ma Q.China's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of Provincial Industrial Sectors[J].Energy,2014,65(2):52-61.

[20] 袁晓玲,张宝山,杨万平.基于环境污染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2):76-86.

[21] 汪克亮,杨宝臣,杨力.考虑环境效应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J].管理科学,2010,23(6):100-111.

[22] 孙广生,黄祎,田海峰,王凤萍.全要素生产率、投入替代与地区间的能源效率[J].经济研究,2012,(9):99-112.

[23] 李兰冰.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与解构——基于“管理—环境”双重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2,291(6):57-69.

[24] 曾胜,靳景玉.能源消费结构视角下的中国能源效率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3,(4):81-88.

[25] 陈夕红,张宗益,康继军,李长青.技术空间溢出对全社会能源效率的影响分析[J].科研管理,2013,34(2):62-68.endprint

[26] 张宗益,陈夕红,吴俊,张国荣.产业结构调整、能源要素流动与能源生产率增长——基于结构红利假说的实证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14,(2):174-181.

[27] 陈关聚.中国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随机前沿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4,(1):180-192.

A Study on the Evaluating Method of the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en Growth

Yue Liangwen ,Wu Chunyou,Zhang Mi'er

(Faculty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systematically integrating the method of MFA, DEA, 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eco-efficiency, discussed a method of evaluating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which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green growth; Then, the article conducted an empirical research of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economic efficiency of energy,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of energy,and eco-efficiency of energy of China from 1953 to 2012.It defined the concept of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and the indicator system of evaluating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Among them, the input indicators are energy, human resource, capital resour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 and hidden flow of energy, while the output indicators are the economic value and environmental positive impact. The results confirmed that the method of evaluating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not only discussed the evaluating problem of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of the process of energy using, but also brought economic valu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and ecological cost into evaluating framework of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So it is a more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method of evaluating energy efficiency.

Key words: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material flow analysis;green growth;hidden flows

(责任编辑:张丹郁)endprint

[26] 张宗益,陈夕红,吴俊,张国荣.产业结构调整、能源要素流动与能源生产率增长——基于结构红利假说的实证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14,(2):174-181.

[27] 陈关聚.中国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随机前沿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4,(1):180-192.

A Study on the Evaluating Method of the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en Growth

Yue Liangwen ,Wu Chunyou,Zhang Mi'er

(Faculty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systematically integrating the method of MFA, DEA, 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eco-efficiency, discussed a method of evaluating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which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green growth; Then, the article conducted an empirical research of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economic efficiency of energy,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of energy,and eco-efficiency of energy of China from 1953 to 2012.It defined the concept of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and the indicator system of evaluating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Among them, the input indicators are energy, human resource, capital resour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 and hidden flow of energy, while the output indicators are the economic value and environmental positive impact. The results confirmed that the method of evaluating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not only discussed the evaluating problem of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of the process of energy using, but also brought economic valu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and ecological cost into evaluating framework of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So it is a more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method of evaluating energy efficiency.

Key words: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material flow analysis;green growth;hidden flows

(责任编辑:张丹郁)endprint

[26] 张宗益,陈夕红,吴俊,张国荣.产业结构调整、能源要素流动与能源生产率增长——基于结构红利假说的实证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14,(2):174-181.

[27] 陈关聚.中国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随机前沿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4,(1):180-192.

A Study on the Evaluating Method of the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en Growth

Yue Liangwen ,Wu Chunyou,Zhang Mi'er

(Faculty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systematically integrating the method of MFA, DEA, 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eco-efficiency, discussed a method of evaluating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which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green growth; Then, the article conducted an empirical research of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economic efficiency of energy,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of energy,and eco-efficiency of energy of China from 1953 to 2012.It defined the concept of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and the indicator system of evaluating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Among them, the input indicators are energy, human resource, capital resour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 and hidden flow of energy, while the output indicators are the economic value and environmental positive impact. The results confirmed that the method of evaluating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not only discussed the evaluating problem of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of the process of energy using, but also brought economic valu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and ecological cost into evaluating framework of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So it is a more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method of evaluating energy efficiency.

Key words: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material flow analysis;green growth;hidden flows

(责任编辑:张丹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