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昭志
在历史教学当中,我发现学生当中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怪现象:喜欢历史,却不太喜欢历史课。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很久。是什么原因使这种“种瓜得豆”的现象出现呢?笔者认为,因为学生缺少了对乡土历史的教育与感受,才会产生这种“知行向背”的学习效果。
我们现行的教材比较“传统”、比较“标准”,许多内容高度概括,众多的答案是现成的、早已预设好的,说教的味道很浓,学生的想象力、自由探索的精神和活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也就没有能够把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乡土历史,顾名思义是家乡发生的历史,因为距离学生比较近,学生乐于亲近。乡土历史资源丰富多彩,有图片、文物、遗址、风土人情等等,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认识自己的家乡,建设自己的家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爱国,爱家,有国又有家的教育,从小处入手,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感同身受的爱,才是最真切的爱。
乡土历史生动、形象、具体,对高度概括的课本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两者各有所长,互相配合,可以把历史与现实的资源很好地利用起来,让学生动手又动脑,积极地参与课堂,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培养,毕竟“让我参与,我会永记”!
一、利用名人故事来讲述乡土历史
中学生都有英雄崇拜的心理。他们喜欢听故事,特别喜欢听一些介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人物的故事。乡土历史人物的故事,有许多有其名但未必有其事,这种故事听起来更有味道,更有想象的空间。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历史的长河里,家乡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影响大、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这些人的奇闻轶事,大多散落在田间地头,以民间说史的形式广为流传。这些故事大家乐于说,乐于信。发动学生去收集、整理、润色这些材料,更能激发学生表演创作的欲望,学生参与其中,体会其乐,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这对学习历史是个莫大的帮助。我县县城西北有一座蒙性的大坟墓,据说是一位宰相的坟茔,关于这座墓的来历与传说,民间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大家讲起来话题多多,这些零散的资源整理成文就是一部很好的乡土历史的教材。它有利于激发学生了解家乡、放眼祖国的兴趣,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我为家乡狂”!
二、利用节假日来学习乡土历史
每一个节日都能读出她的历史故事。传统的民间节日,会留下许许多多美好的故事与传说,让大家慢慢咀嚼与回味。节日本身就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历史书,这部书比我们的教材更能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文化搭台,历史唱戏,经济发展!”把节日的资源和文化的内涵进一步挖掘出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身边的历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把握时代的脉搏。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14年开始把壮族的传统盛大节日“三月三”定为法定假日,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节日了解壮族人民的历史与风土人情,体会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号称“东方狂欢节”的“炮龙节”,在宾阳县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炮龙文化”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现象,内涵丰富。每一个宾阳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独特的“炮龙观”,我们宾阳县的中学历史教师可以结合这段乡土历史,给飞舞向前的进取心等赋予时代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培养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三、在大历史观指导下学习乡土历史
世界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割裂的。我们学习乡土历史是通过近距离地接触历史,以便更好地了解身外的大历史。我们要用全球史观来看乡土历史,只有准确地定位自己,才能更好地体会历史的发展与变化,更好地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在比较中前行。宾阳县成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西汉的强盛,有利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同一时期,西方的罗马帝国的法律,东方的古印度的佛教,也在其自我发展中影响到中国,各种文明互相碰撞、互相影响,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在这样的大历史观下学习,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祖国的光荣与伟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多样的历史构成了多样的文化。
加强学生对乡土历史的学习、开发、利用,可以增强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自豪感,体会到家乡的发展与可爱之处,激发学生努力学史、用史、爱史的感情,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历史真正地走进课堂、走进生活,增强学生的“历史在我心中,在我身边”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广西乡土历史编写组编写.广西乡土历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5.
[2]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国家人文历史,2013(8).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