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飞跃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的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12%,显著优于对照组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656.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3-0025-02
胃瘫(posturgicat gastroparesis syndrom,PGS)是患者行腹部手术后,由于各种原因使肌源性因素和正常神经激素对胃排空的调控发生改变,引起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主要临床症状是功能性胃排空障碍[1]。该病是腹部术后特别是行胃大部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手术创伤、麻醉和患者的精神等因素有关[2]。笔者通过对41例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的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8例,女34例;年龄32-62岁,平均年龄(48.6±8.7)岁;发生于术后4~7 d;原发病原:胃十二指肠溃疡26例,萎缩性胃炎22例,胃癌18例,胃内多发性息肉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41例。其中观察组男24例,女17例;平均年龄(48.2±6.4)岁。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平均年龄(48.8±6.5)岁。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3]目前国际上对PGS的诊断尚无统一的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1)术后7d仍需行胃肠减压、停止进食流质饮食或饮食由流质改为半流质后,再次出现胃潴留而行胃肠减压者;(2)胃引流量每天1000 mL;(3)经检查排除机械性梗阻;(4)无明显酸碱及水、电解质失衡;(5)无其他引起该症状的药物或基础疾病病因。
1.3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禁饮食,胃肠减压,温盐水洗胃及肠内营养;维持酸碱及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蛋白质、热量、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负氮平衡;静滴地塞米松10 mg,1次/d,5~8 d;肌注胃复安20 mg,1次/6 h,口服吗丁啉10~20 mg,1次 /6 h。观察组在与对照组相同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医治疗:半夏15 g,生姜10 g,苏梗10 g,厚朴15 g,陈皮12 g,茯苓15 g,山药20 g,枳实10 g,丹皮10 g,水煎取汁500 mL,于24 h内缓慢多次注入胃中。同时配合中医穴位治疗:针足三里、中脘、内关、头皮、三阴交,中强度刺激30 min,每日1次。2组患者均治疗15 d。
1.4疗效标准[4](1)显效:患者无胃液流出且拔出胃管后无恶心、呕吐发生,可以进食半流质食物为;(2)好转:患者胃液量明显减少但轻度恶心,只能进流食;(3)无效:患者经过治疗症状无好转或加重。
1.5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
2治疗结果
2组患者经过15 d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95.12%,显著优于对照组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胃瘫以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多见[5],是胃大部切除术后的近期并发症。产生术后胃瘫的主要原因是:外科手术激活了交感神经系统,从而增强了胃肠交感神经的抑制性活动。胃肠道激素分泌、迷走神经的损伤及其调节功能受到破坏,患者精神紧张、吻合口水肿、饮食改变、输出袢痉挛水肿及变态反应等,也会导致胃瘫发生。主要临床表现:胃肠胀气、饱腹感、胃肠道反流、恶心、呕吐、腹部疼痛及体质量下降,甚至引起其他并发症,延长了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康复时间、使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6]。中医学认为,腹部手术后脾胃受损,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脉络损伤、气滞血瘀、中焦受阻终致腑气不通,出现腹胀、恶心、呕吐及呃逆等。 《内经》云:“浊气在上,则生脒。”患者行腹部手术后,脾胃、脉络损伤,导致气滞血瘀,出现恶心、腹胀、呕吐及呃逆等症状。半夏降逆气而开饮结 ;生姜和胃散寒止呕吐, 根据病情辨证加味,在修复胃黏膜加快其血液循环的基础上,促进患者恢复胃肠道功能。呕吐严重者配合穴位刺激,头皮针的胃区,中脘为胃的募穴、腑会;内关为阴维交会穴和手厥阴之络,对上中二焦气机具有宣通作用;足三里为胃经合穴,三阴交为足少阴、太阴交会穴,诸穴配伍具有和胃降逆、补益脾胃,促进患者经络疏通、理气活血,对术后胃瘫病人的胃肠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通过对41例行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并将治疗结果与同期采用单纯西医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95.12%,显著优于对照组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效果显著。其他研究者[4]通过对60例行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患者分别采用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并将治疗结果进行比对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优于西医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结果与本结果相似。
参考文献:
[1]刘凤林.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与处理[J].腹部外科,2008,21(4):216-217.
[2]王霞.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胃瘫的综合治疗及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7):947-946.
[3]石美鑫.实用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63-764.
[4]杨维良,张野,王夫景,等.胃切除术后残胃排空延迟综合症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1996,5(4):208-210.
[5]张广柏.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13例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2009,18(8):960.
[6]陶莹,张雅丽.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117-118.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的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12%,显著优于对照组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656.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3-0025-02
胃瘫(posturgicat gastroparesis syndrom,PGS)是患者行腹部手术后,由于各种原因使肌源性因素和正常神经激素对胃排空的调控发生改变,引起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主要临床症状是功能性胃排空障碍[1]。该病是腹部术后特别是行胃大部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手术创伤、麻醉和患者的精神等因素有关[2]。笔者通过对41例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的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8例,女34例;年龄32-62岁,平均年龄(48.6±8.7)岁;发生于术后4~7 d;原发病原:胃十二指肠溃疡26例,萎缩性胃炎22例,胃癌18例,胃内多发性息肉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41例。其中观察组男24例,女17例;平均年龄(48.2±6.4)岁。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平均年龄(48.8±6.5)岁。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3]目前国际上对PGS的诊断尚无统一的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1)术后7d仍需行胃肠减压、停止进食流质饮食或饮食由流质改为半流质后,再次出现胃潴留而行胃肠减压者;(2)胃引流量每天1000 mL;(3)经检查排除机械性梗阻;(4)无明显酸碱及水、电解质失衡;(5)无其他引起该症状的药物或基础疾病病因。
1.3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禁饮食,胃肠减压,温盐水洗胃及肠内营养;维持酸碱及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蛋白质、热量、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负氮平衡;静滴地塞米松10 mg,1次/d,5~8 d;肌注胃复安20 mg,1次/6 h,口服吗丁啉10~20 mg,1次 /6 h。观察组在与对照组相同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医治疗:半夏15 g,生姜10 g,苏梗10 g,厚朴15 g,陈皮12 g,茯苓15 g,山药20 g,枳实10 g,丹皮10 g,水煎取汁500 mL,于24 h内缓慢多次注入胃中。同时配合中医穴位治疗:针足三里、中脘、内关、头皮、三阴交,中强度刺激30 min,每日1次。2组患者均治疗15 d。
1.4疗效标准[4](1)显效:患者无胃液流出且拔出胃管后无恶心、呕吐发生,可以进食半流质食物为;(2)好转:患者胃液量明显减少但轻度恶心,只能进流食;(3)无效:患者经过治疗症状无好转或加重。
1.5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
2治疗结果
2组患者经过15 d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95.12%,显著优于对照组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胃瘫以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多见[5],是胃大部切除术后的近期并发症。产生术后胃瘫的主要原因是:外科手术激活了交感神经系统,从而增强了胃肠交感神经的抑制性活动。胃肠道激素分泌、迷走神经的损伤及其调节功能受到破坏,患者精神紧张、吻合口水肿、饮食改变、输出袢痉挛水肿及变态反应等,也会导致胃瘫发生。主要临床表现:胃肠胀气、饱腹感、胃肠道反流、恶心、呕吐、腹部疼痛及体质量下降,甚至引起其他并发症,延长了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康复时间、使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6]。中医学认为,腹部手术后脾胃受损,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脉络损伤、气滞血瘀、中焦受阻终致腑气不通,出现腹胀、恶心、呕吐及呃逆等。 《内经》云:“浊气在上,则生脒。”患者行腹部手术后,脾胃、脉络损伤,导致气滞血瘀,出现恶心、腹胀、呕吐及呃逆等症状。半夏降逆气而开饮结 ;生姜和胃散寒止呕吐, 根据病情辨证加味,在修复胃黏膜加快其血液循环的基础上,促进患者恢复胃肠道功能。呕吐严重者配合穴位刺激,头皮针的胃区,中脘为胃的募穴、腑会;内关为阴维交会穴和手厥阴之络,对上中二焦气机具有宣通作用;足三里为胃经合穴,三阴交为足少阴、太阴交会穴,诸穴配伍具有和胃降逆、补益脾胃,促进患者经络疏通、理气活血,对术后胃瘫病人的胃肠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通过对41例行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并将治疗结果与同期采用单纯西医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95.12%,显著优于对照组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效果显著。其他研究者[4]通过对60例行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患者分别采用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并将治疗结果进行比对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优于西医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结果与本结果相似。
参考文献:
[1]刘凤林.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与处理[J].腹部外科,2008,21(4):216-217.
[2]王霞.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胃瘫的综合治疗及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7):947-946.
[3]石美鑫.实用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63-764.
[4]杨维良,张野,王夫景,等.胃切除术后残胃排空延迟综合症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1996,5(4):208-210.
[5]张广柏.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13例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2009,18(8):960.
[6]陶莹,张雅丽.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117-118.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的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12%,显著优于对照组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656.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3-0025-02
胃瘫(posturgicat gastroparesis syndrom,PGS)是患者行腹部手术后,由于各种原因使肌源性因素和正常神经激素对胃排空的调控发生改变,引起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主要临床症状是功能性胃排空障碍[1]。该病是腹部术后特别是行胃大部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手术创伤、麻醉和患者的精神等因素有关[2]。笔者通过对41例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的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8例,女34例;年龄32-62岁,平均年龄(48.6±8.7)岁;发生于术后4~7 d;原发病原:胃十二指肠溃疡26例,萎缩性胃炎22例,胃癌18例,胃内多发性息肉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41例。其中观察组男24例,女17例;平均年龄(48.2±6.4)岁。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平均年龄(48.8±6.5)岁。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3]目前国际上对PGS的诊断尚无统一的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1)术后7d仍需行胃肠减压、停止进食流质饮食或饮食由流质改为半流质后,再次出现胃潴留而行胃肠减压者;(2)胃引流量每天1000 mL;(3)经检查排除机械性梗阻;(4)无明显酸碱及水、电解质失衡;(5)无其他引起该症状的药物或基础疾病病因。
1.3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禁饮食,胃肠减压,温盐水洗胃及肠内营养;维持酸碱及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蛋白质、热量、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负氮平衡;静滴地塞米松10 mg,1次/d,5~8 d;肌注胃复安20 mg,1次/6 h,口服吗丁啉10~20 mg,1次 /6 h。观察组在与对照组相同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医治疗:半夏15 g,生姜10 g,苏梗10 g,厚朴15 g,陈皮12 g,茯苓15 g,山药20 g,枳实10 g,丹皮10 g,水煎取汁500 mL,于24 h内缓慢多次注入胃中。同时配合中医穴位治疗:针足三里、中脘、内关、头皮、三阴交,中强度刺激30 min,每日1次。2组患者均治疗15 d。
1.4疗效标准[4](1)显效:患者无胃液流出且拔出胃管后无恶心、呕吐发生,可以进食半流质食物为;(2)好转:患者胃液量明显减少但轻度恶心,只能进流食;(3)无效:患者经过治疗症状无好转或加重。
1.5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
2治疗结果
2组患者经过15 d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95.12%,显著优于对照组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胃瘫以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多见[5],是胃大部切除术后的近期并发症。产生术后胃瘫的主要原因是:外科手术激活了交感神经系统,从而增强了胃肠交感神经的抑制性活动。胃肠道激素分泌、迷走神经的损伤及其调节功能受到破坏,患者精神紧张、吻合口水肿、饮食改变、输出袢痉挛水肿及变态反应等,也会导致胃瘫发生。主要临床表现:胃肠胀气、饱腹感、胃肠道反流、恶心、呕吐、腹部疼痛及体质量下降,甚至引起其他并发症,延长了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康复时间、使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6]。中医学认为,腹部手术后脾胃受损,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脉络损伤、气滞血瘀、中焦受阻终致腑气不通,出现腹胀、恶心、呕吐及呃逆等。 《内经》云:“浊气在上,则生脒。”患者行腹部手术后,脾胃、脉络损伤,导致气滞血瘀,出现恶心、腹胀、呕吐及呃逆等症状。半夏降逆气而开饮结 ;生姜和胃散寒止呕吐, 根据病情辨证加味,在修复胃黏膜加快其血液循环的基础上,促进患者恢复胃肠道功能。呕吐严重者配合穴位刺激,头皮针的胃区,中脘为胃的募穴、腑会;内关为阴维交会穴和手厥阴之络,对上中二焦气机具有宣通作用;足三里为胃经合穴,三阴交为足少阴、太阴交会穴,诸穴配伍具有和胃降逆、补益脾胃,促进患者经络疏通、理气活血,对术后胃瘫病人的胃肠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通过对41例行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并将治疗结果与同期采用单纯西医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95.12%,显著优于对照组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效果显著。其他研究者[4]通过对60例行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患者分别采用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并将治疗结果进行比对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优于西医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结果与本结果相似。
参考文献:
[1]刘凤林.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与处理[J].腹部外科,2008,21(4):216-217.
[2]王霞.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胃瘫的综合治疗及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7):947-946.
[3]石美鑫.实用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63-764.
[4]杨维良,张野,王夫景,等.胃切除术后残胃排空延迟综合症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1996,5(4):208-210.
[5]张广柏.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13例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2009,18(8):960.
[6]陶莹,张雅丽.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