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感动了小语

2014-10-17 15:54贾志敏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教研员语文老师

贾志敏

或许,你会在许多小学语文教学刊物上看到过“梅林”这个名字,或许,你曾在很多教学观摩活动中听过“梅林”的评课,这个“梅林”,就是北京东城区的小学语文教研员吴琳老师。

在北京、杭州、青岛等多个城市举行的大型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吴琳老师都承担过活动主持人和现场的评课工作。她嗓音清醇,举止大方,言语得体。时而引出话题,引导老师们台上台下互动讨论;时而穿针引线,架起一线教师与理论专家之间沟通的桥梁;时而适时评点,表明自己的看法。每节课后由她组织的现场互动研讨都轻松活跃,高潮迭起,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她常常凭借敏锐的课感,以婉转、幽默的语言揭示出尖锐的教学问题,话锋犀利,入木三分,使研讨活动达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我认识吴琳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那时她在北京朝阳区的一所学校任教导主任,我在上海市浦明师范附小任校长。初次相识后,我们联系并不多。本世纪初,我赴北京朝阳区讲学,会议期间,朝阳区的一位教育局长与我交谈,让初任教研员的吴琳老师拜我为师。那以后,我们之间的交往和接触才渐渐频繁起来。这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与其说我是吴琳的师傅,还不如说我从她身上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她是一个对待工作极其认真负责的人。师范毕业以后,她当过语文教师,做过班主任、教导主任,小学教育教学的整个流程,她都亲历亲为过。从担任教导主任的时候起,她就爱动笔。听到一堂好课,她会详细记下实录反复研究;遇到不甚理想的课,她也会惋惜不已,总要和授课教师认真切磋,一起找出原因,并把研究和思考的过程写成文章,提醒更多的人。身为语文教研员,她经常穿梭于学校与学校之间,或听课,或辅导,或作报告,或和教师一起备课。有时,她还会“亲自下厨”,自己上课让青年教师观摩。有一次,我到北京参加活动,活动间隙尚有半天时间,她得知后亲自驾车接我到一所学校听了两节课,其中一节课就是由她执教的阅读课。闻讯而来的听课教师有数百人,课后,她毫不在意自己的“面子”,不怕我在老师们面前对她的课评头论足,而是虚心请教,悉心听取意见。对这样的年轻人,特别是身为教研员能率先垂范,根植于课堂,我对她充满了敬意。

只要有学习的机会,吴琳都不会轻易放过。记得有一次,我电话告知她,我将带几位上海的优秀青年教师去松江区搞一次研讨活动,她当即问她能不能来参加。我以为她只是开开玩笑而已,便笑而答之:“随你吧!”想不到的是,她竟然真的自费乘飞机来沪参加我们的这次教研活动。为了不影响本职工作,活动后,她当天晚上又乘机返回北京,这着实令我感动不已。她拜访上海的袁瑢老师,拜见浙江绍兴的周一贯老师,都是自掏腰包、挤出休息时间去的。我这大半辈子,走过很多地方,接触过无数的小学教师、教研员,像她这样热爱小学语文教学,并对工作如此付出、如此痴迷的年轻人实在不多见。

吴琳有一个“网络工作室”,我曾听很多老师说起过。在那里,她除了为老师们提供一些教学资料以外,还有她自己写的文章,不但有写给老师和学生的,还有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我曾浏览过她的“网络工作室”,还有“继教班”“教研组”“备课组”“编写组”等很多群组,她每天都在网络上和老师们保持联系,每时每刻都在工作。很多老师在她的“网络工作室”里留言,读过之后令人不能不对她肃然起敬。

吴琳老师正是用这样一种热情的工作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语文教师,也感动着小语界。正因为有对这份工作的热情和不断的学习与积累,她对语文教学有了越来越多的感悟,也有着独特的认识和见解。

吴琳说过这样的话:“教研员如果不‘下水,时间长了,就会眼高手低。不亲历课改的艰辛,就没有发言权,更无资格对老师们的课‘指手画脚。”于是,这些年,我总是看到她活跃在课堂里,在很多大型研讨会上,她不仅评课,还给学生上课,深受师生的喜爱。由于她长期“沉浸”在课堂里,“活跃”在教师中,因此掌握着大量的第一手教学资料。课堂教学中成败得失的教例,她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这些第一手资料“滋养”着她,让她日渐成长,独占鳌头。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新气象,也出现了一些与新课程理念“貌合神离”的东西。一些语文课上,太多资料的补充,太多媒体的演示,太多的小组讨论,太多的片面追求形式的做法,大大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对此现象,吴琳有着自己清醒的认识。她主张“让孩子静下心来学语文”,大胆提出一节好课应具有的五个“是否”:

1.是否体现了学科的本质。语文课不能离开学“语”习“文”,要有语文味。要动情朗读、静心默读,要圈点批注、品味词句,要动笔书写,积累感悟。

2.是否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语文课应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让学生学有所获。或获得知识、习得方法,或触动情感、提升人格。

3.教学手段是否有效。教学手段的运用应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常规教学手段各有所长,要根据需要和可能恰当选用。教学中应处理好手段与目标、手段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4.是否拥有较强的资源意识。充满活力的课堂,应是灵活应变、因势利导、充满智慧与创新的课堂。语文教师应有较强的资源意识,能够随时抓住教育的资源,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

5.教学是否充满个性。语文教改课应该是个性化的、有特色的。由于教师的性格、习惯、阅历不同,学生的班情、学情不同,教改课应因地制宜,彰显师生个性和优势,不求完美,但求有所突破。

这些观点与想法,不啻是一贴“清醒剂”,她“眼中有物”,“心中有动”,“笔下有言”, 不怕得罪一些“名师”“专家”,这是需要具有一点勇气的。仅此一点,值得我学习,也值得青年教师们学习。

随着与吴琳老师更多的接触,我也了解到她的一些生活情况。在生活中,她是一个极具爱心的女人。

一次,她在下班驾车回家的路上,听到交通广播正在向市民发出求助信息,说304医院有一位伤者生命垂危,急需RHAB阴性血。这是一种稀有血型,几万个人中才有一个,希望同血型的人能提供帮助。她想到自己献血时医生说过她的血型和幸子(影片《血疑》主人公)的血型一样,正是RHAB阴性,于是她毫不迟疑,立即拨通了交通台的电话,同时驾车直奔304医院。尽管经过抽血检验不符没能为伤者献血,但她的这一表现,着实令我对这个年轻人钦佩不已。很长时间,我的手机里都保存着她当时发给我的短信:“贾老师,我没能为那个陌生的年轻人尽一份力,医生说在100多个前来献血的人中,只有4人是合格的。”

这件事让我想到很多。爱,是一种付出,是一种关怀,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储蓄。如果一个人是有社会责任心的人,他必然会毫不吝啬自己,会慷慨地对待别人。这种人会爱事业亦爱他人,这似乎是必然的。

关于吴琳的故事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就此打住吧。

吴琳以她辛勤的劳动和创造性的作为,耕耘在小学语文这块芬芳的田野上,也感动着我们这些同一战壕里的人。

(作者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 张振清)

猜你喜欢
教研员语文老师
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苦练内功强素质 务实求精促发展
教育从“心”开始——基于心理教研员的视角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