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琳
当下,关于阅读教学最时髦的说法是“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让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等等,而一直以来被老师们视为座右铭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则备受冷落。于是,在很多阅读课上,我们看到“兵家读之为兵,道家读之为道,治天下国家者读之为政,无往不可”的热闹场面,看到教师以“尊重”的名义修饰自己的“不作为”,看到师生在一读便知的内容上流连忘返。殊不知,教师对学生无原则的“尊重”,与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言语霸权一样,同样具有破坏性。
阅读教学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乱象,与语文教师缺乏专业素养,不能较好地解读文本,不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给出及时有效的指导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积累学养,走到文本的深处
阅读是一种专业,文本表层的意思谁都读得出,而“潜”在文字背后的情感以及“作者是如何表达的”“为什么用这种方式表达”就需要一种专业的眼光了。这种“眼光”是可以培养的,是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比较,以及多种学养的积累而不断提高的。
《去年的树》(人教版四上)是日本儿童文学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童话。课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小女孩告诉鸟儿,它要找的火柴“已经用光了,但火柴点燃的火还在那盏灯里亮着”时,文中写道: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它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联系全文,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文字虽然简单,但鸟儿与树的万千情意都凝聚在两个“看”字里面了。
当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时,她都看到了什么?她是否看到了曾经和树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她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她唱?她是否看到了曾经那么高大强壮的树,撑开好大的一片绿荫,为她遮风挡雨?她是否看到了树被“伐倒”,被“拉到工厂里”,被“锯成无数根细条条”的一个个场景,她是否看到了树的表情?
这样一个眼神,有惊讶,有悲伤,有不解,有失望,有坚强……却都化作鸟儿的一首歌,唱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这里的“看”字,又有着鸟儿怎样的心声呢?我们是否听到:
“愿这灯火永远不要熄灭,永远在这里亮着吧!”
“我要为你点燃的每一盏灯火唱歌,你一定可以听到。”
“无论你在与不在,我们的爱都在那里了。”
“虽然你离开了我,但我知道,你是为人类去照亮,我不会忘记你的。”
是啊,谁说这篇童话只有伤感和遗憾?新美南吉曾说:“我的作品寄托着我的天性、性情和远大的理想,假如几百年、几千年后,我的作品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那么我就可以从中获得第二次生命。”除了鸟儿对诺言的信守,对友情的珍重,这篇童话,在树的身上,或许也寄托着新美南吉的理想和追求吧!
一棵树,当他还是很小很小的树苗的时候,或许他就梦想,当他长大了以后,能够被伐倒,去装饰华丽的宫殿,被做成高高的桅杆,装到大船的上面,挂满鲜艳的旗子,扬帆远航。一棵树,在他很小的时候,或许他就憧憬着将来被切成无数根细条条,做成无数根小小的火柴,被人类划亮,去点燃许许多多小小的灯火,照亮许许多多灯火下面读书的男孩和女孩,照亮他们通往未来的路。又有谁知道树的理想呢?
这团火看起来虽小,哪有那片绿荫大呢,但那片绿荫遮满了也不过几平方米的阴凉,可无数的火柴,无数的灯火照亮的是无数的人的一生和未来。于是,无数的人,用他们的智慧,用他们的良知、才能,就把一个星球给装扮了。这团火它小吗?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团火,来自于那棵绿色的生命。
这篇童话是一首爱的诗,一首生命的赞歌。全部的解读,来自两个“看”字,来自新美南吉那朴素的叙述。这种情到至深时的“朴素叙述”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是新美南吉的大家手笔。而要读出这朴素背后的丰富,就需要我们了解新美南吉,需要我们阅读他用短短29岁的人生书写的那些被译成几十种文字而被全世界的读者所阅读的童话作品,需要我们了解童话,了解童话中的哲学。有了这样的学养和积累,才能走到文本的深处,有了这深处的凝望,才能在课堂上,无论出现怎样的“意外”,都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二、关注形式,体会表达的奥妙
阅读是一种专业,善读者总是能够通过文本内容,读出文本的表现形式。阅读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语言下面潜在的表达智慧,发现作者驾驭语言形式的才华。
如《姥姥的剪纸》(苏教版六上)中,有一段话这样描绘姥姥的心灵手巧: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这段话中,姥姥的手巧表现在哪里,学生一读便知,但两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而第二句乡亲们夸姥姥的语言更是需要点拨才能读出其中的奥妙。
江苏的刘广祥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解读的:
师:还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姥姥剪纸技艺十分高超?
生:我从“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感受到姥姥剪纸技艺十分高超。这里的一个“神”字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姥姥的剪纸技艺不是一般的高,而是达到了人力所不及的程度,太高超了!
师:是的,一个“神”字高度凝练地说明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有谁发现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生:这句用了夸张的手法,因为剪出的“母鸡能下蛋”,剪出的“公鸡能打鸣”,都是不可能的事,太夸张了!
师:是呀,明知不可能,但听起来却又不像是在说假话,倒让我们对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印象极深!这就是夸张。咱们能不能学着乡亲们的样子,来夸一夸姥姥的剪纸呢?(出示:你姥姥神了,剪 像 ,剪 像
,剪 能 ,剪 能
。”
生:你姥姥神了,剪老人像老人,剪小孩像小孩,剪个小伙力气大,剪个姑娘笑哈哈。
师:你夸的是姥姥剪的人物,语言很生动,不错。
生:你姥姥神了,剪猪像猪,剪兔像兔,剪只小狗汪汪叫,剪只猴子能爬树。
师:你夸的是姥姥剪的动物,也很形象。但刘老师觉得,乡亲们更会夸人。请你再读读这句话:剪猫像猫,剪虎像虎,猫和虎……剪只母鸡……剪只公鸡……母鸡和公鸡……有什么新的发现?
(片刻宁静)
生:这些动物样子都很相像,姥姥还能通过小小的剪纸把它们区分出来,真是神了。
师:他发现,原来乡亲们夸的都是姥姥剪得很相似的动物,这样更有说服力。那咱们再来试试夸夸咱姥姥。首先要找到比较相似的动物,比如,鸭——
生:鹅。
师:马。
生:驴、骡子。
师:孔雀。
生:凤凰。
师:来,谁来夸一夸?
生:你姥姥神了,剪鹅像鹅,剪鸭像鸭,剪只孔雀能开屏,剪只凤凰上九天。
师:好极了!同学们,我们刚才探讨的这两句话都在第二自然段中,都让我们体会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那么这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
(片刻宁静)
生:前面是直接写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后面是通过乡亲们的赞叹来写。
师:哎呀,你很不简单呐,作者正是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让我们感受到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发现“夸张”,到两次“夸姥姥”,再到“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表现形式的奥妙,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层层深入地解读文本,学习阅读。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课堂多次出现“片刻宁静”之后的“朵朵花开”,这是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的不断自我超越,是课堂最好的风景。
读出文本写了什么,研究文本是怎么写的,思考文本为什么这样写,是解读文本的三个层次,也是阅读教学的正务。聪明的语文教师总是善于透过文本的内容看到文本的形式,让学生在不断的发现中体会语言表达的奥妙。
三、辨清文体,读出丰富的信息
不同文体的文章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阅读方法也有所不同。文体模式为善读者提供了阅读的方向,使之能按照艺术的规律来阅读,这是阅读具有专业性的又一表现。没有文体意识的阅读,只能浮于文本的表面,不能深入其内里,把握其精髓。
《普罗米修斯》(人教版四下)是一篇神话故事,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敢于为人类幸福而反抗众神之主宙斯的英雄形象。他热爱并同情人类,为了给人类带来光明与幸福,宁愿忍受肉体的煎熬,被缚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终日忍受风雪的欺凌、烈日的炙烤和鹫鹰的啄食,英勇而悲壮。
神话的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赞美、呼唤人间真情。阅读此类文学作品,首先要理清故事情节,准确分析作者所创造的人物形象,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浙江的王崧舟老师牢牢抓住这一特点进行教学,仅以他在教学中运用“想象”解读文本为例,管窥阅读教学的“术业专攻”。
课文开头两段陈述了人类“没有火”和“有了火”两种不同的情况。王老师让学生找出这两个完全不同的画面,并据此展开丰富的想象。从“只好吃生的东西”想象吃哪些生的东西,想象天天吃生的东西的感受;从“无边的黑暗”想象人类都看不见什么,想象听到野兽的叫声时人们心里会怎么想;从“烧熟食物”“驱寒取暖”“驱赶猛兽”等语言,想象人类都在用火干什么。当一个个生动、鲜活,或恐怖,或祥和的鲜活画面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时候,文字就有了画面感,有了丰富的情感,学生也就理解了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的幸福铤而走险的原因。
怎么理解“死死锁住”“没有尽头”“啄食肝脏”“又长出来”这些词语的含义?王老师没有让学生正面解释它们的意思,而是运用想象,不断丰富这些词语的内容: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他饿不饿?渴不渴?冷不冷?累不累?困不困?但他为什么不吃?不喝?不穿?不歇?不睡?
100年有头,1000年有头,10000年有头,“没有尽头”那是何等漫长的煎熬!
鹫鹰啄食的是肝脏,那是一个天神身体里面最柔软、最敏感的部位。
又“长”出来的仅仅是肝脏吗?那更是一份新的痛苦。
当这样的解读深深触动学生心灵的时候,课文中的词语便有了色彩,有了动感,有了新的意义。
想象可以让文字变成画面,让文字注入生命,也可以让情感飞扬起来。当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站在高高的悬崖上,铁环死死地锁住他的身体,鹫鹰狠狠地啄食他的肝脏时,他坚定的眼神却凝望着远方,凝望着大地,他望到了什么呢?
在王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他们从普罗米修斯坚定的眼神中看到了无数个画面,被这位伟大的天神对人类的爱深深触动。于是,被触动的灵感便倾泻于学生的笔端,并流出激扬的文字。
教学的结尾,王老师让学生大胆想象如果大力神没有救下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还会不会获救?谁会救他?
学生说“也许爱神会救他”,这样的想象或许不符合原文的“意脉”,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对小学生而言,通过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他对“爱”与“被爱”有了理解,对美好有了向往,对“爱,能拯救别人,也能拯救自己”这样的哲学有了一些感悟,足矣。
有人说:“神话是假的,教学时只要把生字教一教,并从文本中找到神话不是真的的证据就可以了,将虚构的东西想象来想象去是没有意义的。”笔者以为,这样的言论是不专业的,是违背阅读的规律的。
的确,神话都是想象中的故事,但它的美妙是真实的,它给我们的感动与力量是真实的,它给读者的温暖与善良是真实的,它的哲学是真实的,它对学生未来人生的影响也是真实的。教师如果能够引领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定会从中获取感动,获取力量,获取精神世界的丰富。要知道,语文,绝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性的存在,它更是精神之象。一个人只有精神世界充盈起来,他的语文能力才是强大的。
解读文本,需要遵循文体的模式,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读出丰富的信息。
(责任编辑 刘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