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社会
在高效课堂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把课堂设计成一个良好的“情感场”,让每位学生自始至终地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得到发展,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下面我就如何“让情感教育承载高效课堂”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用情导入
好的作品有着优美的艺术境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体验教育的重要途径。“入境动情”的导入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在设计导语时,教师就应抓住本教材的情感特点,创设一种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有情感地走进课文,从而生发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这对课文的教学效果来说,也就“尽在不言中”了。比如我在教《祖国呀,我亲爱的祖国》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祖国是一个普通的词语,却能唤起人们心底真挚而深沉的情感,牵动人们的思维走入遥远。20世纪70年代末,刚刚经过十年浩劫,面对伤痛满身的祖国,一个普通的女工咏唱‘祖国呀,我亲爱的祖国,她充满激情的歌唱,表达了自己与祖国命运的息息相关,她为之悲,为之喜,为之蓬勃奋飞。她虽然为弱女子,却没有回避历史责任。一个青年女子是如何将个人质朴厚重的情感表达得撼人心房,激起无数人对祖国的加倍热爱的呢?”这样一个导语就能激起学生带着情感走进课文去体会“祖国”的喜乐悲愁了。
二、注重诵读,释放感情
学生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要想有效地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学生还必须自己朗读,才能体味和揣摩课文内在意蕴。中学生学习、诵读一些优秀诗篇,对情感的陶冶、精神的升华、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健全,有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这是一个能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诵读时可采用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这有利于学生获得深刻体会。如学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文章中五柳先生的形象可谓陶渊明的自画像,全文不到二百字,语言朴素洗练,平淡之中却寓意深刻。教学时可选用《渔舟唱晚》这首曲子给学生的朗诵配乐,让学生体会到陶渊明身上的“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
三、心灵契合,陶冶情操
从事教学工作这么多年,我有这样的深刻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对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为教学开辟一条“以情育情”的通道,用教师的自身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我们相信,教师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
首先,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师一定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做教学中的“伯乐”,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并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可以成才的,更要相信学生巨大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和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有利于我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做到关爱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是冰冻的感情也能消融,教师的“润物细无声”的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使学生也快乐起来,学生会感到与老师的交往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教师对学生的爱必然激发出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喜爱之情。由此一来,他们也就愿意同老师接近交往,喜欢听老师的课了。
四、要披文入情,出情入理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尤为重要,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获得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的分析,抓住作品的情感线索,通过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为切入点,激活学生沉寂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把作者的真实情感与自己的切实感受连接在一起,从而迸发出内心的情感洪流,达到忘我的至高情感境界,进而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最终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文本中感悟出一定的道理。
总之,在高效课堂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注意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在情的感召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轻松起来,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学目的。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