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生德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

2014-10-16 14:19堵吉磊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子女中学生德育

堵吉磊

当前,中学生面对的不仅是学习压力,更为严重的是存在道德危机,他们存在着普遍性的弱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和劳动观念淡薄;自理能力、自控能力差,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能力不强;缺少正义感;任性娇气,对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理解不深。本文针对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就造成中学生德育实效性不足的原因试做以下探讨。

一、从教育的主体——施教者来看

教育者首先应当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这样才能以身示范,才能做好德育工作,但事实并非如此。

(一)在教育观念上,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依赖课本,并且以考试为最终目的,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有些教师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对每个学生的感情投入是不平均的,谈不上公平又何来品德培养?

(二)在具体师德体现上,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活动最基本的要求。有的教师缺乏事业责任心,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敷衍了事,更有甚者利用学生家长为自己办事,收受学生钱物,亵渎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

二、从教育的客体——受教育者来看

当代中学生的具体特点:

(一)功利化。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传进来的种种基于个人本位的思想观念,既强化了中学生自我奋斗、自我拼搏的意识,又强化了他们注重个人利益、满足个人欲望的思想,以及追求名利的人生观念。这在客观上促使中学生的价值观念从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进而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和自主性。

(二)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中学生往往自我约束力差,自我控制力弱,注意力常常难以集中。常见的诸如上课时总爱开小差,或在座位上神思遐想,或说悄悄话,或手拿支笔不停地摇晃;有的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几乎每天上课都要迟到;有的他们学习做事经常半途而废。这正是学生意志薄弱的明显表现,缺乏自觉性、自制性、坚持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做事情完全从自己的角度、自身需要出发,而不去考虑他人的需要和感受,主要表现为自私自负,自以为是,任性固执,听不进批评劝告,甚至蛮不讲理。他们总是以为自己是正确的,没有缺点,总觉得别人老是和自己过不去,和自己作对。

三、从教育的介体——教育内容和方法来看

(一)教育内容上存在的问题:德育内容单调,讲套话、空话、大话,言之无物,只求形式,不讲实效,不看对象,无的放矢,或者回避社会的阴暗面,或者滞后于社会的新发展,或将德育内容政治化,给人一种“高高在上,无从做起”的感觉。

(二)教育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将德育看成是思想品德政治课或主题班会课,只把它作为政治教师或班主任的任务,其他教师只注重本课教学,忽略了德育的系统性。同时,在课堂组织上单向灌输过多,不能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启发自觉,强调自律”,缺失德育活动的主阵地,使德育形式化、说教化,不能深入人心,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从教育环境来看

(一)在学校环境中,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学校只重视知识教学,忽视德育教育,甚至为了取得好成绩,提高升学率,而取消了德育教学;为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学校取消了德育活动的开展;一些学校教育条件落后,硬件设施跟不上,校园网络严重滞后。

(二)在家庭环境中,父母(教育者)与子女(受教育者)有着天然的血缘亲情关系和供养关系,具有情感互动优势,因而更容易产生“教育共振”效应。目前,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不断扩大,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更多地表现为:过度关心子女的物质生活条件,忽略对子女的了解;过度的感情投入,忽视对子女爱而勿溺、严而有格的家庭教育方式;过高的目标期望,忽视对子女的榜样示范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却又爱不得法、教不得法、严不得法,生活上关心太多、磨炼太少,造成许多学生自主、自理、自控的能力很差。

(三)社会大环境对中学德育有着较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信息社会呈上升趋势。中学生不可能与社会隔绝,他们总是通过各种渠道已经接受或正在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诸多旧的道德理论体系开始逐步转型,而学生对新思想、新理论还缺乏足够的理性认识,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受“一切向钱看”“损人利己”等片面错误思想的侵蚀,整个中学生群体的思想表现更具多样性、复杂性和广泛性。这无疑对中学生德育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智育不合格是废品,体育不合格是次品,而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希望解决德育问题的迫切性能够真正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真正把“德育首位”的理念深入人心并付诸实施。

(责任编辑陈剑平)endprint

猜你喜欢
子女中学生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