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礼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中学语文教学活动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有了较大改进,但作为语文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教科书中的插图,其利用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一、教科书插图未引起高度重视的原因分析
首先,信息化社会丰富的网络资源对课本插图的单一形象的冲击。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及互联网技术的推进,学校普遍增加了多媒体教室,各种各样的网络资源唾手可得。相对于目前苏教版语文课本单调的插图,教师更愿意从网上搜寻趣味性图片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广大教师对语文教科书上的插图使用存在一定误区。大部分一线教师很少把插图作为教学资源,在课程讲述时往往重视课本上的文字资源,不关注或较少关注课本上的插图资源,对其大多一带而过。
再次,就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而言,并不是每一幅插图的搭配都具有合理性。由于插图绘画者在绘画时并没有以教材内容为蓝本,这势必会造成课本内容与插图在主旨、意境方面存在差距,这对课本的讲述并不会起到积极作用。
二、加强初中语文教科书插图科学化建设的对策
鉴于教科书中插图无论是对学生理解课文还是教师教材讲授都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探讨加强初中语文教科书插图科学化建设的对策极具现实性。
1.插图的绘制要与学生特点、课文类型相切合
一方面,插图的绘制要充分考虑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智力水平特征,从而使得编排到课本中的插图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看到插图能产生阅读课文的强烈欲望。
另一方面,插图的绘制要符合不同文体课文的特点,并从根本上服务于课文的主旨。比如,古代诗歌所配的插图应该选用一些体现诗歌意境的国画、古迹图片等;科技说明文的插图应选择说服性较强的实物图像、照片,同说明文严谨的文风相一致。
2.教科书插图的选择要准确,不能出现违背客观现实、历史真实的情况
教科书不同于一般的阅读文本,它在插图的绘制、选择上要与其所服务的课文文本所表现的时代背景、思想主旨、历史史实等相一致。如果任何一方面存在失误,它不仅会对教师、学生形成误导,还会丧失其应有的作用。
比如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课文《醉翁亭记》插图的选择就存在重大失误,现展示如下:
这是一幅命名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写意插图,文中所讲到的醉翁亭是“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我们从中可以得知这个亭子应该“四角翘起,好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而这幅插图不仅形状上出现了错误,给人一种“蒙古包”的错觉,而且经考证插图中的这一建筑是宋时的一种凉亭,其作用是供山间行者休息,这与作者欧阳修所描述的“醉翁亭”根本不是同一类。
3.插图位置的安排要合理
课文插图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到课文的学习效果,基本上文、图的位置为上图下文、上文下图,并且文图最好在一页上。这种图文安排不会令读者产生阅读障碍,有利于将和谐的图片美感传递给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苏教版中学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插图安排就不太合理,课文所配插图是和文中讲解捕鸟的文字相对应的,然而插图却安排在了文字背面,如此文、图分离,势必就造成阅读翻阅的次数增多,从而使得插图表达效果被消解。
4.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插图开展教学
课文插图的应用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可利用插图导入教学。其具体作用表现在教师可组织学生欣赏插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
其次,利用插图向学生介绍作家。对于语文学习而言,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对于理解课文发挥着重大作用,通过课文介绍作家的插图可使学生对作者形成直观印象。比如在讲述苏教版课文《社戏》时,可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扉页鲁迅先生的画像,通过观察其眉毛、眼神、胡须等感受鲁迅先生的性格特征和一膛正气。
最后,利用插图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比如讲授苏教版课文《天山景物记》、《长江三峡》、《荷塘月色》时,可通过引领学生欣赏课本配图,从而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直观再现课文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美育、审美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都应对其引起高度重视,使其发挥出应有的功能。
(责任编辑韦淑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