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4-10-16 09:13杨东芳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情趣景物美育

杨东芳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而文言文是古人智慧的结晶,通过文言文的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能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本人结合学生的实际从感情美、意境美、创造美等方面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熏陶。

一、挖掘题材,领悟主题美

美本身具有抽象性,但审美的对象却是客观存在的、可以感知的。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审美素材,文言文同样具有无法估量的审美教育价值,因为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精华,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中华灵魂的优秀素材。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思想纯正的作品,或歌咏河山、或抒发情感、或阐述哲理,它们表达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如能认真品味,便可以置身其中,受到心灵的洗礼。

二、反复诵读,感受语言美

诵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读者进行朗读,听者听别人朗读,都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朗读有助于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讲课前,我常常刻意地范读课文,使文章中所描绘的人物、画面、景物、情感跃现在学生眼前。有时还进行配乐朗读或播放著名播音员的朗读,使学生陶醉在音乐与语言共同创造出来的美妙意境中。

如李白的《行路难》一文,指导学生可以这样诵读:前四句写为朋友送行,面对着珍馐佳肴也毫无心情,内心是苦闷的,朗读时应把“停”“投”“拔”“顾”这几个动词的声调处理好;“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仕途的艰险,语调应沉重;“垂钓碧溪,梦日边”是用典,表现了作者的自信,语调应平缓而豁达。最后一句是作者的抱负和宽广的胸怀,要读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从而感受作者的豁达胸怀。

三、激发情感,体会感情

情感是无形的,作者的情感往往通过景物来宣泄,因此抒情与写景常紧密结合。如杜甫的《春望》,作者通过“城春草木深”这样凄凉的景象,产生“花溅泪,鸟惊心”的感悟,由此产生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情溢于景,非常感人。短短几句诗,一个爱国者的形象就跳跃在读者面前了,激发起读者美的情感。

四、发挥想象,体会意境美

想象能创造出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意境。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诗歌意境进行想象,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从而受到艺术的熏陶。

如“秋思之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全文通过枯藤、老树、昏鸦等景物,构成了一幅秋深日落图:夕阳下,鸟归巢,人回家,游子却漂泊在苍茫萧瑟的郊野。学生品读后,我引导他们借助景物充分发挥想象,感受作品的意蕴。经过指导,学生们不仅感受到秋的苍凉、游子之思,还进一步领悟到了词的意蕴美。

五、组织活动,激发创造美

在教学中,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在此基础上应激发他们创造美,这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语文即生活,文言文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对生活感悟的浓缩提炼。组织适当的课外活动,能把文言文很好地融入生活中,学以致用。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必须适应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组织一些适宜的活动,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课内与课外的知识有机融合,这有助于调动学生高昂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如开展“每课一诗”、进行古诗背诵、搜集文言名句、节日寄语、新春征联、古诗漫谈、改写、仿写古诗等活动。

我在教学中按照一定的审美理念对学生加以引导,鼓励学生追寻自己独到的审美体验,帮助学生发扬其审美个性。在文言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后,学生逐步养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提高了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苏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2]刘伟平.美育:开启人文精神教育大门的金钥匙[J].教育艺术,2006(5).

(责任编辑韦淑红)endprint

猜你喜欢
情趣景物美育
四时景物皆成趣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写写冬天的景物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景物描写要准确
细致描写再现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