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云在国庆65周年之际,新华网推出大型系列报道《致敬!国家工程师》,介绍十位在代表“中国创造”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项目中起领军作用的“国家工程师”及其卓越贡献。这个大型系列报道被广泛转载,引起强烈反响。目前各类媒体“去工业化”倾向严重,全国财经类媒体很多,但用于房地产、金融、投资等非工业类经济报道太多,而关于工业的报道不仅偏少,且负面居多,如产能过剩、亏损破产、污染严重等。这让很多人无法体会装备制造业等工业对国家、国计民生的重要性以及工业人的艰辛奉献。工业被媒体忽视,作为工业人主体的工程师群体也自然被媒体“遗忘”。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各类娱乐明星充斥着媒体,整个社会很难看到工程师的贡献,其地位也普遍低于公务员,于是青年学子逃离工科成风,工程师队伍后继乏人。中国工程院对全国5000名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的调查表明:超过80%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工程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一般”或“偏低”,对个人收入的满意度仅为53.75%。由于工作压力和收入等方面的原因,有近半数的工程师表示如有机会更愿从事企事业管理、公务员等其他职业。 另一调查发现,小学生崇拜娱乐明星的最多,崇拜科学家的也有,但对工程师的了解却很模糊,在“最崇拜的人”、“最理想的职业”选项中,仅有10%的选择与工程师沾边。 这些调查结果实在让人为工程师的处境担忧。笔者认为,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应对工业生产第一线的工程师给予更多关注,这样不仅能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还有助于为青年工程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改变青年“逃离工科”倾向。对于一个拥有庞大工程师群体的中国来说,这项任务尤为艰巨,也最为紧迫,只有做到这点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笔者建议以中国现代工程师先驱——詹天佑的生日(3月17日)来设立中国工程师节。放眼世界,全世界设立工程师节的国家和地区共11个,其中既有美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也有科技、经济发展水平不如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伊朗、墨西哥、哥伦比亚等,而拥有世界最庞大工程师群体的中国却没有设立工程师节,这一状况理应得到重视和有所改变。▲(作者是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制度经济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