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上)

2014-10-16 15:09周利华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4年30期
关键词:谓词省略代词

周利华

《2014年高考考试大纲》在文言文阅读方面,对“句子”的理解提出两条要求:

一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句式”属于语法范畴,所谓“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大致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等。

二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前一条要求,往往是糅合在其他项(尤其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中,间接作考查的——像2014年高考浙江卷要求翻译的“此若家之宝也”,这是个判断句;重庆卷要求翻译的“是区区者,何难之有”,这是个宾语前置句。

下面我谈谈如何从成语中学习文言句式。

【技巧点拨】

(一)宾语前置

1.疑问句宾语前置。比如: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即“皮之不存,毛将附焉”,代词宾语“焉”提到“附”之前;②何去何从:即“去何从何”,代词宾语“何”提到动词“去”“从”之前。

2.否定句宾语前置。比如:①时不我待:即“时不待我”,宾语“我”提到动词“待”之前;②人莫予毒:即“人莫毒予”,宾语“予”提在动词“毒”之前。

3.通过“是”“之”强调宾语前置。比如:①何罪之有:即“有何罪”,宾语“何罪”提到动词“有”的前面;②唯利是图:即“唯图利”,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

(二)介宾短语后置

比如:①绳之以法:即“以法绳之”,介宾短语“以法”置于动词“绳”之后;②业精于勤:即“业于勤精”,介宾短语“于勤”置于谓词“精”之后。

(三)成分省略

1.省略代词。比如:①习以为常:介词“以”后面连着动词“为”,中间省略了代词“之”,完整的结构应是“习以(之)为常”;②羞与为伍:应是“羞与(之)为伍”。

2.省略介词。比如:①自投罗网:“投”后省略“于”,应为“自投(于)罗网”;②投桃报李:省略了“以”,应为“投(以)桃报(以)李”。

3.省略连词。比如:志大才疏:中间省略了“而”,即“志大(而)才疏”。

4.省略谓词。比如:①一发千钧:它的完整结构是“一发系千钧”,省略谓词“系”;②一日三秋:省略谓词“如”,它的完整结构是“一日(如)三秋”。

【知识梳理】

文言倒装句种种

现代汉语中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文言文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这里有几个難点:

1.宾语前置中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比如: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原句调整过来,应该是“不知句读”“不解惑”。

2.定语后置中的楚辞句式。“楚辞”代表着南方方言,一般用“之”来倒装,考生掌握较差。其固定格式是:名词+之+定语。比如:

(2)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调整过来,应该是“陆离(言长)之长铗”“崔巍(言高)之切云(指帽子)”。又如:

(3)孰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调整后的语序依次是“察察之身”“汶汶之物”,“高之庙堂”“远之江湖”。

3.倒装的杂糅。有时,一个句子中存在多种倒装现象,考生有可能辨析不全。如:

(5)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是平原君的使节对信陵君的激将语。“安”翻译为疑问代词“哪里”,“急人之困”翻译为“为别人的困难而着急”。句子结构分析如下:

安 在 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宾语 谓语 主语

这是一个倒装的杂糅,是主谓倒装与宾语前置的结合。从一个句子分为主谓两部分来看,这个句子首先应判断是主谓倒装;其次,再指出其谓语部分的宾语前置。整个句子可翻译为:公子您能为别人困难而着急(的美德)在哪里呢?遇到倒装杂糅,要分清结构,抽茧剥丝,层层深入。

猜你喜欢
谓词省略代词
复合不定代词点拨
代词(一)
代词(二)
被遮蔽的逻辑谓词
——论胡好对逻辑谓词的误读
党项语谓词前缀的分裂式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也谈“语言是存在的家”——从语言的主词与谓词看存在的殊相与共相
中间的省略
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