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俊平,宋玉山,张瑞清,刘淑玲,王 琦,高 波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074)
基于第3批试点城市的实施,国内餐厨垃圾处理行业发展较快。目前,厌氧消化已经逐渐成为餐厨垃圾处理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但是,餐厨垃圾中的油脂类物质阻碍厌氧消化,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在厌氧系统内部不断累积,影响产甲烷菌的活性和系统的稳定性;油脂包裹支撑介质,干扰微生物生命活动;油脂黏附器壁造成管路堵塞等[1-3]。另一方面,餐厨垃圾中的油脂又是理想的生物油燃料和日用化工原料,回收利用价值较高。
根据国内饮食习惯,分区域对餐厨垃圾的含油率进行总结分析,分析样本分别选取以下6个城市:重庆市主城区[4]、福州市城区[5]、南京大学食堂[6]、清华大学紫荆食堂淮扬菜系餐厅[7]、兰州城区[8]、天津市滨海新区[9]。
1)含水率高:76%~88.5%。
2)游离态脂肪比重大。
3)易腐性:有机物含量高,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很快腐败发臭,导致新的污染。
4)携带有病毒、致病菌和病原微生物。如不经处理而直接利用,会造成病菌的传播、感染等不良后果。
5)含有较高的潜在生物能:如能有效处理,可实现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有利于降低能源的消耗。
6)与城市生活垃圾相比,其化学构成简单,有毒有害物质少,善加利用可实现“变废为宝”。
不同区域餐厨垃圾的理化特性见图1。
从图1看出:液态含油率、含水率重庆市的最高,兰州市的最低。其主要原因是重庆市饮食以火锅为主,吃火锅剩余大量火锅底油,且其中有大量液态油;而兰州市饮食以面食和羊肉为主,餐厨垃圾中水分和含油量均较小。清华大学紫荆食堂由于取样单一,液态含油率也较高,但没有普遍意义。餐厨垃圾中粗脂肪的含量为17.02%~27.61%,最低的是重庆市,最高的是福州市和兰州市。
餐厨垃圾属于水相和固相的混合物,含水率高,其中的油脂以可浮油、分散油、乳化油、溶解油、固相内部油脂等5种形式存在[10]。其中:①可浮油滴径较大,静置后能较快上浮,以连续相油膜的形式飘浮于液相表面。②分散油以滴径大于l μm的微小油珠悬浮分散在水相中。③乳化油粒径大小为0.5~15 μm;溶解油以分子状态分散于水中,与水形成均相体系,分离较难。④固相内部油脂多以固态与垃圾固相结合,几乎不能直接分离。
对于餐厨垃圾油脂分离方法按原理可分为物理法(沉降、机械、离心、粗粒化、隔油池等)、物理化学法(湿热、浮选等)。
2.2.1 滤液加热-隔油池
滤液是指餐厨垃圾在有孔接料斗、输送螺旋内通过挤压沥水产生的液体。滤液通过管道进入隔油池,隔油池中有加热措施。为增加油脂分离效率,隔油池常为多级。也可以在隔油池中增加气浮功能,通过微泡把油滴带到液面。
此种方式可分离餐厨垃圾中的可浮油。对于餐厨垃圾中的溶解油、固相内部油脂则不能分离。此种方法对滤液的含渣量有要求,浮渣对油脂分离影响较大。相比其他分离方式,此种方式能耗最低。
2.2.2 滤液加热-离心
滤液被收集到沉淀池中,通过加热器把滤液加热,然后定量均匀流入卧式离心机,进行固液分离;把分离出的高含油脂液体再次加热,然后进入立式离心机进行油水分离。最后得到纯度较高的油脂。
此种方式可分离餐厨垃圾中的可浮油、分散油。对于餐厨垃圾中的溶解油、固相内部油脂则不能分离。由于离心机的高速旋转,高流速对含油废水会造成严重的二次乳化[11]。
2.2.3 浆料-平流沉淀池
浆料是指将餐厨垃圾粉碎制成含固率为10%左右的物料。制成浆的浆料进入平流沉淀池,浆料在流动过程中,油滴会上浮到液面。
由于浆料含固率较高,油滴和浆料难以分离,此种方式效果较差。
2.2.4 浆料湿热-离心
湿热法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新型有效的餐厨垃圾处理技术,该法在含水环境中对餐厨垃圾进行加热,可以改变垃圾的营养结构及物理性能,有利于餐厨垃圾的资源化。
将餐厨垃圾进行粉碎制浆,将含固率为10%左右的浆料泵入蒸煮釜进行湿热处理。宁娜[12]通过对湿热-离心法进行研究指出:随着温度升高和加热时间延长,餐厨垃圾脱油性能呈上升趋势;120℃下湿热处理80 min,餐厨垃圾固相内部油脂液化浸出效果最佳,最佳离心转速为2 500 r/min时,餐厨垃圾废油脂分离回收率最高。
此种方法,不仅可以分离可浮油,还可以分离餐厨垃圾内部固态油脂,大大提高了油脂提取效率。存在问题是,湿热分离油脂消耗大量的热量。如果加热时间控制不好,使部分可浮油转变为乳化油,增加了油脂的分离回收难度[13]。
2.3.1 提高液相油脂分离回收效率的途径
对于上浮油、分散油、乳化油、溶解油等液相油脂,可通过研究油水分离原理,探讨提高油脂分离回收效率的途径。
在油水分离装置内,一般流速都比较低,油滴流态处于Re<1,处于层流区,油滴的上升速度可按Stokes定律计算:
式中:u为油滴上浮速度,m/s;pw、p0分别为水和油的密度,kg/m3;g为重力加速度,m/s2;d为油滴直径,m;μ为动力黏度,Pa·s。
由Stokes定律可知,油在水中的上升速度与油滴直径的平方、水与油的密度差成正比,而与水的绝对黏度成反比。即油滴直径越大,水与油的密度差越大,油滴在水中的上升速度越快;水的绝对黏度越小,油滴的上浮速度也越快。因此,增大油粒直径、增大水与油的密度差、降低水的绝对粘度,是提高油滴在水中上升速度的3个有效途径。
1)采用粗粒化材料增大油粒直径。粗粒化床层材料表面具有亲油疏水性质。一般来讲,油、固表面接触角应小于90°,接触角越小,亲油润湿性能越好。当油水混合液流经该多孔材料时,由于该多孔材料床层内形成了许多直径小而又互相弯曲的孔道,油水混合液在这些孔道中不断改变流动方向和速度,因而增加了油滴之间的碰撞机会,促使其聚结成较大的油滴。当不断聚集的细小油滴聚合成较大的油滴时,其Stokes力就会大于表面黏力。该油滴受Stokes力的驱动,脱离多孔材料向上浮升,直至最终浮出水面。
2)增大水与油的密度差。由于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的密度变化不大,而油的密度则大大降低。因此,提高油水混合物的温度,对油与水的分离是有益的。
3)降低水的绝对黏度。提高油水混合液的温度,有利于降低水的绝对黏度。针对上述理论分析,通过实验研究,摸索实际工程中餐厨垃圾脱出液中废油的最佳分离回收条件。
2.3.2 提高垃圾固相内部油脂分离回收效率的途径
垃圾固相内部油脂含于垃圾固相细胞内或其他微观结构中,传统方法难以分离。为了提高这部分油脂的回收效率,可行的方法为先将这部分油脂从固相内部浸出,进入液相,然后利用油水分离的方法分离出来。
餐厨垃圾成分复杂,是由固形物、水和油脂等组成的多元多相体系,传统的油水分离方式难以奏效。表1对以上几种技术措施进行比较。
表1 餐厨垃圾油脂分离技术的比较
1)通过对国内不同地区餐厨垃圾理化性质进行分析,提出4种典型的餐厨垃圾油脂分离技术:滤液加热-隔油池、滤液加热-离心、浆料-平流沉淀池、浆料湿热-离心。
2)国内不同地区餐厨垃圾性质差异较大,在选择油脂分离工艺时,需要针对具体餐厨垃圾的理化性质,进行技术经济比选。通过对4种油脂分离技术进行比较,建议重庆等西南地区采取滤液提油或者隔油池提油,而福州和兰州地区采取湿热提油。
3)餐厨垃圾油脂分离技术尚未完全成熟,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指导规模化生产。
[1]韩子兴,侯天明.废水中油类的理化性状及含量测定技术[J].化工环保,2000,20(6):38-43.
[2]Begum M,Rai V R,Lokesh S.Effect of mycoflora on the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il obtained from the infected sunflower,toria and sesame seeds[J].Food Sci Tech Mys,2003,40 (6):626-628.
[3]Arnold P.Used cooking oil turned into diesel fue[J].Bio Cycle,2002,43(5):42-43.
[4]重庆市主城区餐厨垃圾产量调查及理化性质分析报告[R].重庆大学,2007.
[5]福州市餐厨垃圾成分调查分析报告[R].福建师范大学,2011.
[6]王巧玲.餐厨垃圾厌氧发酵过程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2.
[7]任连海,聂永丰.餐厨废油高效分离回收工艺研究[J].城市管理技术,2009 (4):52-55.
[8]兰州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07.
[9]天津市滨海新区餐厨垃圾产量调查及理化性质分析报告[R].天津大学,2012.
[10]任连海,金宜英,刘建国,等.餐厨垃圾固相油脂液化及分离回收的影响因素[J].清华大学学报,2009,49(3):387-390.
[11]Young G A.Oil-water separator using hydrocy cloncs:An experimental search for optimum dimensions[J].J Petrol Sci Eng,1994 (11):37-50.
[12]宁娜,任连海,王攀,等.湿热-离心法分离餐厨废油脂[J].环境科学研究,2011,24(12):1430-1434.
[13]阚建全.食品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