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姝
吉林省四平市辽河农垦管理区孤家子镇卫生院内科,吉林 四平 136507
急性心肌梗死 (AMI)常伴有室性心律失常,能否有效复转心律已经成为影响AMI预后的重要因素。我院在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应用乙胺碘呋酮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41例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龄39~68岁,平均 (52.8±5.3)岁。其中前壁梗死7例,下壁梗死18例,前间壁梗死11例,广泛前壁梗死5例。以同期同诊断患者31例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经检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室性心律失常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组抗心律失常应用乙胺碘呋酮。首次用药乙胺碘呋酮3~5mg/kg,稀释至10ml,10min内静脉注入,然后以1.0~1.5mg/min维持 (24h的注入量≤1000mg),并视病情缓解渐减,直至仅出现偶发室早时,改口服至疗程结束。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抗心律失常应用盐酸利多卡因1~2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静滴。
1.3 疗效判定[1]治愈:症状消失,心电图检查心律失常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减轻或间隔时间延长,心电图检查为非恶性心律失常;未愈:症状及心律失常无变化或患者死亡。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 +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两组的总有效率、死亡率用%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成组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总有效率及死亡率比较[例 (%)]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2%,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死亡率6.45%,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具体见表1。
心肌细胞可因为神经兴奋改变或其内在的病变使其自律性增高,导致不适当的冲动发放;也可由于心肌电冲动传导过程中发生折返、障碍等导致传导异常,这是所有快速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发生机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冠脉供血不均匀,导致受损心室肌细胞的电生理异常,更容易诱发折返而引起室性心动过速。乙胺碘呋酮是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其有效成分是含碘的苯丙呋喃衍生物,主要通过阻断心肌细胞对Na+离子和K+的通透性,延长心肌绝对不应期,致折返的电冲动无法产生动作电位而消除异位电冲动形成。黄进宇等[2]研究表明,乙胺碘呋酮可以通过阻滞钾离子外流而延长心房、房室结及心室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从而使心肌细胞间的不应期差异缩小,动作电位趋于一致,防止微折返的建立,还有非竞争性的阻滞α及β受体的作用并阻滞慢反应细胞的钙内流。它能调节缺血心肌细胞内能量代谢;减少缺血心肌磷脂的破坏,保护细胞膜和细胞器结构和功能完整;清除氧自由基,对抗脂质过氧化,有很好的抗心肌缺血作用[3]。
室性心律失常是冠心病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并发症,致死率高,常被称作恶性心律失常。本组41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乙胺碘呋酮治疗,总有效达90.2%,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死亡率6.45%,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提示乙胺碘呋酮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1]曹学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临床探析[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13,8(26):51-52.
[2]黄进宇.乙胺碘呋酮与心肌缺血的相关研究[J].国外医学心血管病分册,1999,26(5):283.
[3]张七一,王宴平.心血管疾病合理用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