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书
面对21世纪的挑战,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人才显得至关重要。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认真分析实验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满足于简单机械的操作,懒于思考,不求甚解
农村学生受家庭、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学习的兴趣不浓,被动学习现象严重,习惯接受性学习,因此,在实验中仅满足于简单机械操作,不善于思考,缺乏更高更深的追求。物理实验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为前提的一个综合学习过程,教师要利用物理实验的新颖性和趣味性,通过有效的刺激强化实验教学的启发性,使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能够激励学生认真观察、操作,并积极“深省”和“回味”。但学生实验中有一大部分是测量性和验证性的实验,需要教师在增强实验过程的启发性方面动脑筋。另外,教师要善于设疑,强化实验教学的探索性。教学的过程就是“教无疑者有疑,教有疑者无疑”的过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设疑,造就强烈的问题情境,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积极探索,促进手脑结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强化实验教学的探索性,要鼓励学生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和猜想,在此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再用实验验证,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二、急于求成,不注意细节
对于教师演示实验,学生的注意力往往放在实验结果上,而不注意教师演示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分组实验时,也表现得慌慌张张,忽略了操作规范,错乱了操作程序。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强调实验的每个重要环节
如实验装置的安装、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读取、实验误差的分析等,这些环节的科学处理是实验成功的基础。实验作为教学方法的一种基本构成因素,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培养能力,要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归纳演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素质。同时,实验又具有直观性,各种形式的感知能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提高认识能力。
2.重视实验的设计,严格实验的操作程序
实验操作要有一定的顺序,这个顺序的编排首先要注意到物理知识的逻辑性,然后依据知识的前后顺序,进行科学的编排,得出正确的实验步骤。另外,操作的设计还要顾及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要符合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顺序。
3.重视明确实验的目的
物理实验中,只有带着明确的目的操作、观察,才能深入、细致、有效。因此,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要紧紧围绕实验目的,积极地把学生的实验活动引向正确的方向,强化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存在“玩”实验和“怕”实验的现象
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同、家庭环境不同以及性格差异,有一部分学生天生好动,在实验过程中动手的欲望很强,但又缺乏理论指导,实验目的不明确,只能得到一些简单的实验现象并感到好玩;有一部学生又怕违反操作规则受人嘲笑,遭老师批评,怕损坏仪器设备承担赔偿责任,因而怕实验。上述现象只存在于部分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物理教学不是让学生“读”科学,而是动手“做”科学,传统教学的“教材中心”要让位于“过程中心”,“教师中心”要让位于“学生中心”,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实现手脑的有机结合。在分组时,注意将成绩好的学生和后进生,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与怕动手的学生结合起来。“玩”实验的学生已经能站到教学的“主体”位置,只是独立能力不强,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他们的引导和指导,从而实现“脑”的活动不断纠正“手”的错误,“手”的操作同时也不断修正“脑”的错误,手脑结合,相得益彰。“怕”实验的学生,多数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缺乏动手操作的勇气,需要教师多鼓励,多帮助。具体做法是:
1.优化组合学生
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有机地将学生组合在一起,以利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合作能力。
2.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分组实验中,教师不可“管”得太死,也不能“放任自流”,应加强主导作用。分组实验时,教师应全面监控每一环节,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既给学生一片活动的自主空间,又让他们有效地完成实验研究。
3.及时进行实验考查
在实验中,要求人人参与,并采取以考促学的办法,针对学生的“弱点”进行考查,确保学生对实验目的更明确,教师督促更到位。
总之,在实验教学中,只有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能扎实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