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网络青少年德育教育应对之策

2014-10-15 16:59蔡寿禄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年14期
关键词:网络对策

蔡寿禄

摘 要:网络发展正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各个层面,也包括青少年德育教育。如何发挥网络对青少年德育教育的积极作用,消除负面影响。从网络层面上看要加强网络法规建设,伦理道德建设;加强安全防范;同时要大力发展青少年网站;从教育层面看,要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细化教育目标,创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只有全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净化网络空间,才能把青少年培养成“四有”新人。

关键词:网络 青少年德育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b)-0228-02

1 网络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网络的普及使青少年成了“e时代”的一代人。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概括起来,网络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有以下几点。

1.1 主体意识增强

网络传播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交互能力强,青少年对网络信息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不受权威的压制;另一方面青少年作为网络参与者既是主体,也是“授体”,可以就网络信息进行讨论与评判,从而增强青少年的主体一时间。这样他们重返显示世界之后,主体地位德以更加凸显。

1.2 网络进一步开拓了青少年德育教育新渠道,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信息源

由于网络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且集知识与娱乐为一体,这对于活跃思维,渴求新知,兴趣广泛的青少年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就一些适合青少年寓教于乐的网站(页)能让学生在轻松地娱乐中受到很好的德育教育。

1.3 能有效地锻炼青少年的意志力和价值评判能力

由于网络世界是“不设防”的,自由度高,内容繁杂多元,在长期的网络活动中,如果青少年加强自身修养,那么,对于锻炼自身意志力,自控力,培养自身的道德评判能力,是有好处的。

2 网络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负面影响

网络恰如一把双刃剑,既给我们带来机遇,又有青少年德育教育有新冲击。

2.1 网络多元文化对青少年“三观”形成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1)黄色文化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不利。据调查有七成以上受访者上网经历过黄色下流站点和栏目的倾扰。色情制品通过网络对青少年造成“精神污染”,严重摧残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将他们引入歧途。

(2)黑色文化袭击青少年精神和行为。“电子纳粹”“法轮大法”等反动信息。误导了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加上缺乏自控力,因而很容易通过网络接触黑色文化,从而导致出现青少年的暴力犯罪。

(3)蓝色文化的侵略对青少年“三观”教育大有抵消作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占据网络的绝对控制权,形成了网上资源垄断和推销,其实质是新时代的文化侵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讲过:敌人已将战场从物理空间拓展到了虚拟空间。这充分暴露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中国的阴谋。以实现里根说的“不战而胜”的目的。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如果不进行科学的教育,不用科学的“三观”去占领青少年思想阵地,那么,青少年未来将为谁服务?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十分忧虑的。

2.2 弱化青少年的责任感、道德感,造成人格发展障碍

的确,我们看到了网络创设了青少年交往的方式和内容,使他们通过网络建立了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建立的联系,体验了人与人之间的新经验。但是:

(1)它会弱化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

(2)它会造成青少年人格发展的扭曲。

2.3 网上聊天、游戏、交友使青少年沉迷于此,以至夜不归宿,影响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

调查显示,在上网的中学生当中,76%的学生因上网而上学迟到、旷课现象;个别甚至通宵达旦在网吧聊天、游戏等。

调查还显示,62.90%的青少年出现了个性化情绪,5.1%的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下降。此外,青少年“网恋”现象也比较严重。

2.4 网络发展导致青少年无政府主义倾向的泛滥

网络的开放性、自由、平等心,超时空性特点,为网络主体提供了绝对的“自由”的虚拟世界,同时也为一些人不负责任的发表言论提供了场所。正如因特网发明者所宣称的:网络是一个“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无法无天”的乐园。青少年受此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自觉不自觉的产生无政府主义的倾向。

3 德育教育的应对之策

3.1 正视挑战和危机,充分利用网络发展带来的机遇,做好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工作

用法律手段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建立防范体系。给青少年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

法律的为了调整多种利益关系而设立的,它不是脱离客观实际而存在。法律应服务于实际。目前国外网站不计其数。而因网络引发的民事,刑事案件越来越多,针对Internet上传输数据的安全问题,许多国家都采取了一定對策,用法律进行管理。如:美国制定了《美国儿童网络保护法》和《公民网络隐私权保护条例》。1997年我国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数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暂定规定》是我国公民使用Internet的法律规范。前不久国家有关部门连续发布了《互联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条例、规范和办法。这对于规范网络道德行为具有法律约束力。

3.2 运用技术手段阻止有害信息进入数据通道

建立信息边防检查站。在国家内部网和外部网的界面上筑起一道“围墙”,所以的信息都要通过“检查站”,筛选有害信息,把健康的、积极地信息送入数据通道。

3.3 加大青少年网站的建设力度,提高办站水平,同时整顿不良网站

目前国内大小网站有几万家,而青少年网站不足两百家。真正有影响的仅有几家,远远满足不了青少年网民的需求,吸引力不强。有人称网络为“争夺眼球的战争”。如何吸引青少年,满足他们的需求,应该成为建立青少年网站的首要因素。坚持统一性、坚持多样性,把二者结合起来,建立“中青网”为主体的网络群。

要组织专家开发青少年德育教育系列软件,针对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开展一些诸如:网上竞猜、竞答、启智游戏、网上论坛、心理咨询、就业、学习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网上活动。服务青少年,吸引青少年。

4 改革创新,增加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4.1 开设网络道德课,以规范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行为

目前上网已成为众多青少年参与活动的一部分。规范网络道德已势在必行。作为学校应以《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为基础内容,结合“网络文明规范”,开设网络德育课。教师要进行疏导,通过疏导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网络伦理教育,使他们自觉树立网络自律意识,遵守网络文明规范,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其次,发挥教育对象的整体作用。事实上,在没有道德人格的网络面前,学生基本上处于随意状态,他们自主选择、判断,自主行为表现得非常充分。学校的网络道德教育关键是改变传统的灌输、强制,通过尊重、信任,启发学生正确的道德思维。

4.2 青少年道德教育要体现人文关怀,把学生从“管理对象”中解放出来

道德认知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不是靠权威、施与来强制发展的。传统意义上,教师、家长,长辈是青少年的教育者,管理者。由此形成了“教育化”、“管理化”两种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只强调义务,责任。忽然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生硬、粗暴的对待青少年,很少以平等身份与青少年思考、谈心。

少数学生为什么经常上网吧而不上课?最主要原因是主体意识封闭。而网络的出现使他们获得了解放。主体意识萌发了,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痛定思痛,我们应该以人本主义来教育青少年。首先教育者要抛弃传统的“说教式“管教式”模式,采取“互动式”,进而帮助青少年通过实践和理性思考做出德育选择。其次通过人文关怀,培养青少年的主体意识、能力、人格,以提高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这样,德育教育的效果就能提高。

4.3 青少年德育教育目标要重新定位,内容要创新,方法要改进

(1)罗素曾说:“我们首先应了解我们想培养的人的类型,然后才能知道进行什么样的教育为好。”“四有”新人是时代人才标准,面对网络,这些目标不再是空泛的,而是具体的。由于网络使青少年重返现实世界,他们的主体地位更加突显,因而德育教育目标就应当把提高青少年道德成熟度作为网络德育的目标,培养他们的正确的网络道德观、网络评判力、网络自制力。

(2)创新青少年德育教育内容,按照德育教育目标和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规律。既要发挥中华民族的传统优良道德,又要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既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又要结合青少年现实生活;既要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又要反映社会变革及经济全球化等。

(3)改进青少年德育教育方法,把传统方法与现代教育手段结合起来,增强教育实效性。

多媒体、网络的发展为青少年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地技术手段,也增添了丰富的内容,我们应广泛加以利用,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应消除负面影响。但这种教育关系毕竟是基于人与机﹙物﹚的关系,很难达到良好地德育教育效果,据调查显示,在上网的青少年中,20%的青少年有情绪低落的孤独感。12%的青少年与家人、朋友疏远。因此教育技术只是辅助手段,传统德育教育的主体作用是不可动摇的,美国媒介实验室西摩·帕博特认为:现代教育手段无法取代学校教育功能,在情感培养、人格塑造以及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等方面是无能为力的。

教师的诱导,耐心交流以增强学生的亲和力,是激励学生自我教育的最佳办法。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结合的教育,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元指导方法,让学生进行角色训练,社会实践,多项思维等,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并将德育效果延伸至课外、校外,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品质和行为习慣。

5 结语

总之,网络的发展延伸了青少年德育教育的空间,拓展了德育教育的渠道,加大了德育教育的力度,同时也增加了德育教育的难度。只要充分发挥了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只要全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营造洁净的网络空间,才能发挥网络优势,把青少年真正培养成为“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1] 应悦.网络道德建设刻不容缓[J].中国远程教育,2001(9).

[2] 戴黍.网络传播的特征、问题与对策[J].华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1(4).

[3] 王凤秋,何葵.网络对学校德育的冲击[J].现代中小学教育(长春),2001(11).

[4] 易军.浅析网络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J].青少年犯罪研究,2000(4).

猜你喜欢
网络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探析
刍议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