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彬 袁凌伟 桂曙光 王 勇 刘安平 王 建
1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 617000; 2 甘肃省中医院骨科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事故及高处坠落伤引起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发生率日益增多,成为临床常见的脊柱创伤之一[1]。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常常可以引起神经功能的损伤,给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同时给家庭及社会亦造成沉重的负担[2]。因此更好的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减轻患者的痛苦成为挑战。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即探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1.1 一般资料 连续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月来我院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100例,均行正侧位X线片及CT检查确诊,其中男65例,女35例,平均年龄(35±8)岁,平均入院时间(2.8±1.9)d。所有患者均为外伤导致胸背部或腰部疼痛不适及活动受限,其中30例患者为车祸伤,29例为高处坠落伤,11例为重物砸伤胸背部伤,20例为骨质疏松性骨折,10例为其他原因引起。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A、B两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排除年龄>50岁、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免疫系统疾病、急性感染等。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记录相关病史,使用专门制定的统一调查表对受试者或其家属进行调查。A组患者给予新型脊柱外固定器(山东威高骨科材料有限公司)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措施;B组患者给予前后路开放手术内固定治疗措施。A组患者术前均禁食4~6h,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取俯卧位胸腹部悬空,常规消毒铺巾,在C型臂X线透视下确定伤椎相邻椎体椎弓根位置,并在引导下植入相应的椎弓根螺钉,准确植入后进行纵向撑开恢复椎体前中柱高度及横向提位复位。然后在C型臂X线引导下与受损椎体一侧植入经皮椎体植骨器,植入同种异体骨3~5ml,夯实后拔除经皮椎体植骨器。B组患者治疗参考杨飞等[3]。所有患者术后3d均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随访3个月再次复查正侧位X线片及CT。
疗效判定:X线:观察Cobb’s角,即患者受伤脊椎上一正常脊椎体的上终板与下一正常脊椎体的下终板连线之间的夹角;观察椎体前后缘高度的压缩率:测量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X线片损坏椎前缘及后缘的高度,以损伤脊椎相邻椎体的高度作为正常椎体的参考值,计算损伤脊柱前缘高度压缩率=(正常脊柱椎体高度-损伤脊椎椎体高度)/正常脊椎椎体高度×100%。CT:观察椎管狭窄率,椎管狭窄率=[1-2×骨折椎管前后径/(上椎管前后径+下椎管前后径)]×100%。
神经功能按 ASIA残损分级法:A:完全性损伤;B:不完全性损伤,感觉障碍,无运动功能;C:不完全性损伤,感觉障碍,关键肌肉肌力小于3级;D:不完全性损伤,感觉障碍,关键肌肉肌力大于3级;E:正常,感觉及运动功能正常。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经 Kolmogorov-Smirnov Normality检验为正态分布者,且方差齐者(均数±标准差)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者,(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双侧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1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影像学比较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影像学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的压缩率、椎管狭窄率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影像学比较
2.2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比较 手术前A组(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组)神经功能A级0例,B级7例,C级8例,D级15例,E级20例;B组(内固定组)神经功能A级0例,B级8例,C级8例,D级14例,E级20例,两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均达B级以上,C级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级及E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术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比较
临床上,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主要是指在压缩负荷的作用下,使得脊柱的前、中柱发生了损伤,前柱损伤表现为椎体前方的楔形压缩,中柱损伤表现为后方骨皮质的连续性中断。目前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比较多,其基本原则均为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去除对脊髓等的压迫,减少神经功能损伤的加重等[4]。既往主要采用内固定手术,其具有固定牢固且植入骨融合比较可靠等优点,但其创伤比较大,感染率比较高,不仅需要二次手术,且可以导致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加速[5]。随着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由于解决了上述不良影响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研究通过探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与内固定组患者相比,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组患者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的压缩率、椎管狭窄率改善更明显。表明外固定技术可以明显降低脊柱后凸畸形的发生,可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力来维持矫形的成果。进一步对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比较显示,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更明显。胡安文等[6]通过对3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研究发现,伤椎Cobb’s角由术前的平均30.7°±6.30°,恢复至术后的平均4.62°±3.19°;椎体前缘高度 比 较 术 前 明 显 改 善 (94.6% ±6.45%)VS(58.66% ±6.06%);椎 管 狭 窄 率 亦 由 术 前 的35.20%±8.73%改善至术后的7.65%±3.80%(P均<0.01)。该研究采用Frankel分级进行神经功能分级,亦发现术后平均提高(1.27±0.44)级。
新型脊柱外固定器的主要优点有:(1)有良好的生物学稳定性,其可以对受伤的脊柱节段实施弹性固定,进而可以起到持续牵张复位的作用,减少了长期固定引起的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行性变,且可以使患者尽早进行功能锻炼,患者脊柱的运动功能有了更大的保留[7];(2)新型脊柱外固定器的结构比较简化,且外固定的时间短,不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3)新型脊柱外固定器通过体外复位为椎体内植骨术提供了条件,不仅可以微创复位固定,且可以在创伤小的前提下实现减压效果[8]。
研究认为[9],在椎体内植骨不仅可以对伤椎提供即时的稳定性,且可以促进骨质的愈合更早的提供骨性支持,弥补了外固定仅提供暂时稳定性的缺点。吴继功等[10]研究发现,胸腰椎骨折后是否进行植骨融合的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有效的阻止椎体矫形高度的丢失及后凸角度的增加,且对椎管的塑形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治疗不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减少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损伤,且可以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Rajasekaran S.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 without neuro-logical deficit:the role for conservative treatment〔J〕.Eur Spine J,2010,19(1):40-47.
[2]Doita M,Uno K,Maeno K,et al.Two-stage decompression,reduction,and interbody fusion for lumbosacral spondyloptosis through a posterior approach using Ilizarov external fixation〔J〕.Neurosurg Spine,2008,8(5):186-192.
[3]杨飞,武永刚.经椎弓根植骨椎体成形结合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远期疗效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6):887-890.
[4]宋西正,汪向东,王文军,等.脊柱外固定器的研制及其在胸腰椎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骨伤,2008,21(5):698-699.
[5]李荣群,徐耀增,张志明,等.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疗效及术后椎间盘退变的评价〔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16(6):241-243.
[6]胡安文,罗光平,肖业生,等.脊柱外固定器下MED技术联合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12):982-986.
[7]Liao JC,Fan KF,Chen WJ,et al.Transpedicular bone grafting following short-segment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for acute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J〕.Orthopedics,2009,32(5):493.
[8]Weninger P,Schultz A,Hertz H.Conservative management of thoracolumbar and lumbar spine compression and burst fractures:functional and radiographic outcomes in 136cases treated by closed reduction and casting〔J〕.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09,129(6):207-219.
[9]赵小丹,刘浩,王小兵,等.胸腰椎爆裂骨折椎间盘影像改变的相关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4(6):22-25.
[10]吴继功,邹德威,马华松,等.椎体成形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的三维稳定性测试〔J〕.脊柱外科杂志,2009,7(6):49-52.